“馬老師,延安是中國革命的圣地,您覺得延安有什么獨特之處?馬老師,給我們講講革命烈士的故事吧。”
7月29日上午,在銀川市興慶區永康社區二樓活動中心的“三心”公益暑托班上,天津科技大學大二學生馬思贏結合自己前不久赴延安參加“三下鄉”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的經歷,向學生們講述黨的歷史和寧夏籍革命烈士的故事,30多個孩子圍著他提問。馬思贏的家也在永康社區,暑假伊始,他便主動聯系社區參加暑期托管志愿服務活動。
“三心”(開心、愛心、放心)公益暑期托管班是銀川市興慶區教育局和文明辦、團委等部門在以往開展暑托服務的經驗和基礎上,進一步延伸的暑期托管班。興慶區采取招募暑期返鄉大學生和在職教師志愿參與相結合的方式,投入到公益暑托班的志愿服務中來。去年,興慶區在農村地區試點開展公益暑托班服務,共有超過30名志愿者參與,受益未成年人超200人;今年該轄區各鄉鎮、街道的村、社區和學校共計超過100個點位,實現了公益托管在轄區鄉鎮、街道全覆蓋。招募的志愿者超過150人,受益未成年人超過1500人。
位于在300多公里外的寧夏南部山區隆德縣,來自廈門大學第23屆研究生支教團的5名學生利用暑假的15天時間開展“七彩假期·童心向黨”暑期鄉村夏令營活動。廈門大學第20屆研支團隊員潘苑在支教結束2年重返隆德縣,用一堂堂鋼琴課和孩子們再次相會。支教團成員向陶鈞、陳雅玲帶著孩子們搜集各類植物制作植物貼畫,向學生們講述貼畫上植物的生長特點。研支團隊員們還將隆德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剪紙與臉譜、手環、扎染等元素相結合,激發孩子們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在為期半個月的暑期鄉村夏令營活動中,研支團成員們各展所長,為孩子們講授了生物、航空航天、醫藥等學科領域的知識,拓寬了當地孩子們的視野。
與廈門大學研支團的合作是隆德縣開展暑期托管的一部分,隆德縣積極探索開展暑期托管服務工作,青少年活動中心承擔城區學生興趣培訓活動,各鄉鎮少年宮承擔所在鄉鎮學生興趣培訓活動,體育中心承擔體育培訓活動。培訓科目包括各類樂器、書法、體育項目、繪畫、手工、武術等。其中青少年活動中心開展37個培訓班,參培學生700人次;12個鄉鎮少年宮開展48個培訓班,參培學生1269人次。
據了解,寧夏抓住暑期關鍵階段,堅持“五措并舉”強托管為民解困。鼓勵各地積極承擔學生暑期托管服務工作,全力推動“雙減”工作落地見效。銀川市在發揮60個社區“四點半課堂”作用的基礎上,對接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浙江大學等10余支高校暑期支教實踐團近200名大學生赴各村(社區)開展“七彩假期”公益活動。目前,寧夏開展暑期托管服務的學校、社區托管班等托管機構393所(家),參與學生9626人,參與教師2202人,其他工作人員513人。(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 記者 張賀)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