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中國高等教育》記者 王瑤 王弘揚)高校作為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在服務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獨特作用。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的機遇與挑戰,高校如何把握大勢、搶占先機,自覺擔負起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時代重任?3月7日,全國人大代表、深圳大學黨委書記李清泉與全國政協委員、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副校長施大寧,共同做客中國教育報刊社“兩會E政錄”融媒體訪談,就高校在科技創新中的角色與作為展開深入探討。
演播室現場 中國教育報記者 單藝偉 攝
連線現場
“‘四個面向’為新時代高??萍紕撔轮该髁四繕朔较颍咝R鲃幼鳛?,完善科研生態,提升科研人員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把服務國家重大戰略作為最高追求?!睂Υ?,李清泉認為,需要通過優化政策與機制,激發科研人員的創新精神、創新潛力和創造動力,力爭在增強原始創新能力,破解“卡脖子”問題以及重大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面取得新成績。
激發人才活力,用“最強大腦”為科技創新提供“源頭活水”,優化評價導向是關鍵。施大寧認為,評價機制創新是調動廣大科研人員積極性最有效的手段。以教育評價改革為牽引,破“五唯”、樹新標,建強創新團隊,把“揭榜掛帥”落地落實,可以更好地為科研人才松綁,讓他們充分施展才華。
“我們培養的創新型人才,是具有高尚情操、堅定信念、心智健全的優秀人才,能夠適應社會、服務社會、引領社會。”李清泉將提升綜合素質和具備科學家精神視作創新型人才的底色,他提出,高校要將科研優勢反哺人才培養,重視學科交叉、產教融合與特色培養,引導學生投身創新創業活動。
施大寧尤為重視厚植創新文化的價值和意義:“深厚的創新文化不僅是大學發展的動力,是創新人才成長的終身背景和精神家園,更是重大科技突破的主要引擎?!迸嘤?、營造良好的創新文化土壤和文化氛圍,需要將創新意識、創新思維融入學校發展的方方面面,著力培養學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批判性思維,長期浸潤、久久為功,方能顯現成效。
掃碼觀看直播視頻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