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林煥新)隨著國家對德育、美育的重視以及公眾對美育需求的增長,全民美育方興未艾,成為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表示,我們在堅持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的同時,推動美育與體育的協調化共同發展也是重要一環。
吳為山指出,近年來,全國各個學校積極落實美育和體育的建設,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區域發展不平衡,教師隊伍參差不齊,評價機制不完善,缺少教學場地及基本器材,美術課、體育課被擠占等問題。
對此,吳為山建議,加強新時代學校美育與體育協調化共同發展。
一是統籌社會資源,改善辦學條件。師資隊伍的優化,教學場地及器材的完備是學校進行美育、體育建設的基礎。然而一些學校仍然面臨著師資短缺,教學場地及器材不足的棘手問題,這直接導致地區、城鄉、校際之間的發展不平衡。改善辦學條件也是工作重點,可以統籌社會資源,聘請校外專業人員,如德藝雙馨的藝術家、為國爭光的體育健兒進入校園,對學生進行專業輔導和啟蒙教育。還可利用高校專業資源,積極舉辦中小學美育、體育專業教師培訓工作。推進博物館、美術館與中小學的聯動機制,使博物館、美術館成為學校的“美育課堂”,鼓勵有條件的中小學設立校園美育館。大力支持大學生藝術、體育專業教師支教計劃,彌補偏遠地區學校美育、體育教師數量不足、質量不高的不足。鼓勵學校合理返聘退休美術、體育教師。
二是提升學校優勢,優化課程開發。取消中小學生的各種藝術類等級考試,在學校開齊開足美育、體育課程。大力鼓勵各個學校根據自身辦學優勢,將具有民族地方特色的藝術、體育活動編入課程,如蒙古族的摔跤、藏族的鍋莊舞、瑤族的竹竿舞,陜北的剪紙、蘇州的版畫、天津的泥人等。制定不同年級的培養計劃,豐富課程內容,拓寬課程領域,有機增加課時,通過“教會、勤練、常賽(展)”,使學生從小增強體質、陶冶情操。
三是在美育中融入體育精神,在體育中貫穿美育思想。中小學美育課程設置應充分融入體育類藝術作品的內容,如觀賞表現體育精神的美術作品,聆聽表現運動節奏的音樂作品,在舞蹈編排中結合體育類的動作,觀賞體育類的經典賽事、電影等,使學生對于身體美、運動美有更為藝術化的理解和領悟。在體育教學指導中,向學生傳授與運動美相關的知識,增進他們對身體美的感知力和理解力,引領他們在運動中發現美、享受樂趣。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