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昌江核電站探索綠色可持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意義,到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聆聽中國“金種子”的故事,走訪博鰲美麗鄉村尋找鄉村振興的“新密碼”……翻開海南中學高二年級學生近期的社會實踐足跡圖,3天時間,近千名師生步行百里、跨山越嶺,用腳步丈量瓊島東南西北,在實踐中綻放青春活力。
用心用情用力做好學生綜合實踐活動這件事,海南中學堅持了23年,學校在行走中落實“五育”融合,讓學生在感知自然、走進基層、體驗社會的實踐中,增本領、接地氣、知社情。
深入基層 讓理想在行走中萌芽
在海南昌江黎族自治縣,海南中學高二(8)班的40余名師生以“踏山海黎鄉之路,尋建設發展之跡”為主題,深入昌江核電站,徒步棋子灣海岸,觸摸黎族陶器,走訪鐵礦基地……3天的社會實踐行程中,滿滿當當安排了10個極具地域特色且契合實踐主題的活動點。
這讓學生王明婧直呼“收獲滿滿”,她說:“我們飽覽了自然風光,體會了民族風情,同時也萌生出了對未來的新規劃和新想法。”
在社會實踐中,令王明婧印象最深刻的是黎族原始制陶技藝,她對這項民族傳統工藝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希望以后能將黎陶制作工藝發揚光大,為這一古老的“活化石”注入新時代血液。
在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高二(5)班的師生探索海洋生態奧秘。他們參觀“奮斗者”號載人潛水器,聆聽海洋科考故事,了解國之重器,無不被中國科考隊嚴謹的科學態度、自立自強的精神所折服。學生符史煜大受觸動,他表示今后想報考海洋專業的高校,成為一名深海科技工作者。
自1999年起,海南中學就開始開展在行走中真看、真聽、真做的學生綜合實踐活動,一直延續至今,并將實踐活動體現到課程體系里、教學設置上。23年里,學校構建中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體系,優化課程實施模式,創新實踐方式,引導上萬名學生求真學問,增長本領,不斷提升精神境界,厚植家國情懷。
海南中學高二年級級長譚虎嘯認為:“走出教室,走出校園,整個海南島的任何一個地方都是學生的學習之地。社會實踐不是為了考試,更不是單純地為了學習知識,而是為了讓學生在行走中作出關于理想、學習、成長的思考,深入社會、了解國情、體驗社情,積累對社會認識的閱歷。”
知行合一 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
對于學生而言,海南中學綜合實踐活動的魅力,不僅在于在實踐中真看、真聽、真做的酣暢,更在于習得“真理”后眼中有光望遠方、腳下沾泥扎基層的知行合一。
“當年,我們去了文昌市的春光椰子糖廠,還有木蘭灣的風力發電站,調研了當地的工業、農業生產發展。”目前在北京大學社會學系讀研究生的肖上上,2017年畢業于海南中學。時隔6年,她清楚地記得當年參加實踐活動時的路線和內容。談起中學實踐活動帶來的收獲,肖上上說:“社會實踐鍛煉了我們發現問題和回答問題的能力,這為我后來上大學開展真正的田野調查奠定了很好的實踐思維基礎。”
在海南中學廣大校友身上,類似的故事有很多。短短幾天的實踐活動,為何能讓學生印象深刻,甚至對學生前途發展產生積極影響?海南中學黨委副書記柳海英認為,這離不開科學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體系的構建。
“普通的中學綜合實踐活動往往容易存在目標模糊、過程形式化、方式單一和評價有效性不足等問題,海南中學針對實踐中的痛點,從中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目標定位、課程建設、模式優化、方式創新與評價改進等方面多措并舉,打通了學科與學科之間的壁壘、學校與社會之間的圍墻,聯結學生的興趣與實踐,精準匹配校內與校外、課內與課外、線上與線下資源,全方位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從而促進了課程問題的解決。”柳海英說。
首先,海南中學厘清了要通過實踐活動培養學生哪些能力的問題,并將這種能力定義為“未來社會勝任力”,即個體在充滿變革的未來社會大環境下,能夠秉承正直、開放、欣賞與包容的心態,與他人進行有效互動與合作,為增進個體幸福和促進社會發展所具備的能力的集合。
在此基礎上,海南中學構建了包含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體系,以“共創生、深探究、聚智慧、共發展”為指導思想,接入各地、各行、各業、各主題的實踐活動。
一個年級約20個班,每個班結合實際選擇一個課題,再根據主題設計實踐路線、地點和內容。比如在近期的實踐活動中,高二(16)班的實踐主題是“海南自貿港支柱產業的發展探索”。3天時間里,師生先是前往海南省史志館了解海南產業發展歷史,到博鰲樂城醫療中心探訪海南健康產業,再到三亞芒果園調研熱帶水果產業,最后到中國南海研究院考察區域發展如何服務海洋強國戰略。帶著問題行走,帶著思考實踐,回到學校后,再對所見所聞所想進行研討梳理、尋找答案。
“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體系之下,我們以探究體驗、社會服務、實踐操作、職業體驗和勞動教育等五大方式,讓學生在身臨其境中獲得現場感、實踐感,將情境感知能力、環境洞察能力轉化為未來社會勝任力,打通了學生實踐聯系學習的最后一公里。”柳海英說,在一次次“身臨其境”中,海南中學為學生播下一顆又一顆成長的種子、理想的種子。
跨越山海 匯集鮮活的育人元素
二十條主題各異的路線,近百個各具特色的實踐點,從森林到海岸,從高山到洼地,從鄉村到企業,從人文景點到歷史遺址,每一次實踐活動,海南中學師生的步伐都跨越山海,遍布全島。
其中,除了學校的科學管理與有序組織,背后還需要大量的社會資源支撐。匯集起全省各地鮮活的育人元素并不容易,如何做到?海南中學的答案是充分發揮來自校友和家長的社會資源,構建起學校的資源庫。
在開展綜合實踐活動二十余年的積累中,海南中學培養了一批優秀導師,挖掘、積累了一批家長、校友、企業等社會資源。不僅打通了遍及全省的育人渠道,還充分整合各方力量,為學生的綜合實踐活動配備了學校導師、家長導師、學長導師、學術導師,為學生成長創造更有利的條件。
在連續23年實踐活動的開展中,在海南中學師生的身上,發生了許多感人勵志、卓有成效、值得驕傲的事——有的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發現社會問題,向省長寫信,得到批示;有的學生實踐活動成果被教材收錄;有的學生在實踐中找到靈感發明專利……海南中學師生的社會實踐故事也連著社會發展、海南發展的故事。
為了讓這些“故事”發揮更大的作用,海南中學從導師和學生兩個角度出發,搜集多年的成果、經驗等典型素材,形成了具有本土特色文化的中學綜合實踐活動案例資源庫,還引入大數據技術,將文本資源和活動資源可視化、數據化。
目前,這個數據庫已為許多省內外的中學提供了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的范本和參照,激勵更多學生從個體生活、社會生活以及大自然中獲取豐富的實踐經驗,從而深化課程理解、堅定理想信念、體悟使命擔當。
在海南中學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的這幅圖景里,我們看到了實踐之于教育的力量。未來,我們還能看到更多跨山越嶺的學生,行走在實踐中,以真情和汗水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把學習成果應用在偉大事業中。(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記者 劉曉惠)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