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第四次科技革命序幕的拉開,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的強勢發展,人類生產方式發生了重大變革,當前人類生活的關聯前所未有,同時人類面臨的全球性問題數量之多、規模之大、程度之深也前所未有。
深化人文交流,構建人文共同體
2018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外事工作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我國對外工作要堅持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外交思想為指導,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牢牢把握服務民族復興、促進人類進步這條主線,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堅定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積極參與引領全球治理體系改革,打造更加完善的全球伙伴關系網絡,努力開創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新局面。
近些年,國際關系、世界秩序、發展范式、生態環境都發生了重大變化。在人類彼此緊密聯系、全球性挑戰與日俱增、不同思維與理念激烈碰撞的時代背景下,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黨的十九大報告將“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列入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
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及習近平外交思想的核心理念和新時期中國對外交往工作的重要指導思想,近年來,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內涵和建設路徑不斷豐富和完善。2020年11月,在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第二十次會議上,習近平提出“促進民心相通,構建人文共同體”重大倡議,明確提出要構建衛生健康共同體、安全共同體、發展共同體和人文共同體。構建人文共同體是實現民心相通、夯實中外關系發展民意和社會基礎的關鍵,而不斷深化中外人文交流,既是構建人文共同體的必要路徑,也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支柱。
新形勢下中印尼人文交流快速發展
中國和印度尼西亞同為發展中大國、本地區大國和新興經濟體代表,在重大國際地區問題上擁有共同利益,承擔共同責任。建交70多年來,兩國雙邊關系取得長足發展,建立了全面戰略伙伴關系。中國連續10年成為印尼最大貿易伙伴。2020年,中國企業對印尼直接投資19.8億美元,同比增長86.5%,蟬聯印尼第二大外資來源地。特別是近年來,兩國攜手前行、迎難而上,關系定位不斷提升,合作領域不斷拓展,明確了共建中印尼命運共同體的大方向,樹立了發展中大國精誠合作的典范。作為亞洲的文明古國,中印尼兩國人文資源豐富,雙方開展人文交流具有堅實的歷史和社會基礎,不斷創新的中印尼人文合作也為地區和全球發展大局注入更多穩定性和正能量。
中國和印度尼西亞建立全面戰略伙伴關系以來,兩國元首認為,人文交流對加強和擴展雙邊關系至關重要,同意進一步深化人文交流,擴大民間往來,增進兩國人民之間的了解和友誼。中印尼人文交流逐年密切,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首先,人文交流機制建設不斷升級,實現了中印尼人文交流里程碑。2015年,兩國共同啟動副總理級人文交流機制,這是中國與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之間首個副總理級人文交流機制,也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后,中國與沿線國家建立的首個人文交流機制。中印尼副總理級人文交流機制迄今已經舉行三次會議,合作領域不斷拓展,合作規模日益擴大,社會參與更加廣泛,為深化雙邊人文交流合作搭建了平臺。2021年,為更好地匯聚資源,形成更大合力,更全面深入、高效務實推進后疫情時代中印尼雙方合作,兩國將原有的政治安全、經濟、人文三個副總理級機制整合,建立中印尼高級別對話合作機制,推動兩國友好關系在后疫情時代結出更多碩果,造福兩國人民和地區內各國人民。
其次,中印尼人文交流保持高頻次、高水平、高質量的發展態勢,各領域已逐漸形成品牌項目。雙方教育交流務實推進,文化交流豐富多彩,衛生合作不斷拓展,青年互訪力度增強,體育交流重點突出,旅游交流互動頻繁,科技交流精彩紛呈,媒體互動方興未艾。中印尼兩國共同推動落實了高溫氣冷堆聯合實驗室、高鐵研究中心、大熊貓保護研究及大熊貓落戶印尼、公共衛生人才合作培養計劃、中印尼科學家交換計劃、海外本土化中國節目頻道“Hi-Indo!”落地、百名青年交流項目、高校智庫聯盟、中印尼交流專項獎學金等一系列旗艦、品牌項目,搭建了民間交往的友誼之橋。
第三,世紀疫情下中印尼深化公共衛生與抗疫合作,人文交流形式不斷創新。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習近平主席四次與佐科總統通電話,兩國積極溝通,相互支援醫療物資,在疫苗研發、抗疫經驗分享等方面切實合作,印尼中資企業捐資捐物援助抗疫,積極投身當地生產建設,在“保建設、保生產、保就業、保民生”方面的貢獻得到印尼社會高度肯定,充分體現了兩國好鄰居、好朋友、好伙伴彼此守望相助的深厚情誼。同時,兩國通過線上教育、視頻研討、“云夏令營”等方式,借助互聯網技術積極創新兩國在教育、文化、青年等領域的交流形式。疫情沖擊下,中國與印度尼西亞風月同天、共克時艱,卓有成效地推動了兩國人文交流合作。
“四輪驅動、精準發力”
開創中印尼人文交流合作新未來
站在“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歷史新起點上,中國已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印尼正朝著實現跨越式發展百年目標邁進,兩國面臨廣闊合作前景。構建中印尼人文共同體是實現雙邊關系政治、經濟、人文、海上合作“四輪驅動”的重要基石,是促進兩國文明互鑒、民心相通的核心路徑。鑒此,我們應“四輪驅動、精準發力”,不斷深入推進新形勢下中印尼人文交流合作的新格局構建,向打造中印尼命運共同體的目標前進。
一是以政治為驅動,以兩國元首外交為首要,持續引領兩國人文交流合作。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論述,克服疫情阻礙,創新互動模式,不斷豐富兩國人文交流的時代內涵,傳承和弘揚中印尼傳統友好關系。要在不同領域推動靈活、可操作性強的人文交流政策,建立相應機制,為構建人文共同體提供保障和依據,確保后疫情時代中印尼人文交流的連續性和穩定性,提升人文交流的層次和質量,打造發展中大國人文交流合作的典范。
二是以經貿合作為基礎,實現“一帶一路”倡議、“全球海洋支點”構想與兩國人文交流合作的互動,為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提供人文交流潤滑劑。人文交流要適應《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建立后的新形勢和新任務,圍繞“區域綜合經濟走廊”“兩國雙園”“雅萬高鐵”等兩國共建重大項目,思考和制定中印尼人文交流新的合作規劃和發展綱要,實現人文交流合作為中印尼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的服務。
三是以海洋人文交流為創新路徑,開拓海洋人文合作的廣闊空間。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海洋不僅是我國高質量發展戰略要地,也是印尼賴以生存的家園。推動中印尼海洋合作,構建藍色經濟伙伴關系,符合我國海洋命運共同體構建的現實要求,也符合兩國人民的根本利益。海洋人文交流合作的根本在人,開展中印尼海洋人文對話與合作能夠有效推動海洋理念的交流互鑒,推動兩國人文交流創新。要以中印尼海洋人文對話與合作為突破點,以交流促互學,以合作促互信。兩國亟待進一步豐富中印尼新的海上合作備忘錄內容,為加快推進“南海行為準則”提供助力,實現海洋文明互鑒,將南海打造成為和平之海、友誼之海、合作之海。
四是豐富后疫情時代人文交流內涵,堅持開放包容,提升我國人文交流品牌的核心競爭力。雙方要通過拓展線上旅游,開展“云游”項目,為疫情后全面恢復旅游合作預先做好充分準備;推動教育合作,一方面通過“互聯網+”和數字技術,創新線上教育形式,另一方面加強職業教育合作;此外,還應加快運動員培訓交流、擴大智庫、傳媒等領域互動,為兩國關系發展進一步夯實民意基礎。
同時,構筑后疫情時代的中印尼人文共同體,還應注重幾點:第一,要在兩國間建立多層次人文合作機制,搭建更多合作平臺,開辟更多合作渠道,通過架設不同文明互學互鑒的橋梁,形成多元互動的中印尼人文交流格局。第二,要精準發力重點合作領域,一方面深入開展教育、科學、文化、體育、旅游、衛生、考古等各領域人文合作,加強議會、政黨、民間組織往來,密切婦女、青年、殘疾人等群體交流;另一方面,要圍繞教育、青年、智庫領域的旗艦項目,匯集各方智慧和力量,深耕厚植、務實合作。
在當前復雜的國際形勢下,人文交流是人與人之間溝通情感和心靈的橋梁、國與國之間加深理解與信任的紐帶。與其他對外交流方式相比,人文交流更具有基礎性、廣泛性、先導性和持久性的特征。中印尼人文交流源遠流長,加強兩國人文交流,積極開展文明對話,通過互學互鑒增進相互了解與合作,能夠不斷加深兩國人民的傳統友誼,也有利于提升我國的國際認同,推動我國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中印尼人文交流合作新格局的構筑也將助推中印尼人文共同體的打造,促進互信、互利、互惠、團結協作的中印尼全面戰略伙伴關系提質升級,并在我國總體面向東南亞建立“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中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實現中印尼命運共同體構建。(作者孫曉萌系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中印尼人文交流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傅聰聰系北京外國語大學副教授)
來源:《神州學人》(2022年第5期)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