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道德與法治教研員唐雪梅老師帶領團隊針對初中、小學思政課直輸多、具身性弱、缺乏價值內化的問題,開展中小學道德與法治“價值體悟”教學模式研究。該項目歷經18年,整體創建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內涵的“兩翼六環九向”道德與法治“價值體悟”教學模式,創新了“情感體驗、思維體驗與行為體驗”為體驗形式,以“教師導悟、同伴啟悟、自我覺悟”為習得方式的“兩翼”教學方式,形成了“多元體驗-理論認知-思辨探究-價值選擇-理念認同-生命實踐”的教學路徑,構建了基于情感、認知、實踐的“九向”課型體系,提升思政課課堂教學的價值育人水平和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水平。
深圳市第三高級中學楊祥明老師主持開展的“思維三重性?語言三層美:新經驗語文教學”研究,旨在改革教學過程中過于注重文體和語言形式訓練的問題。團隊認為思維具有三重性(整體性、同步性、連續性),語言具有三層美(形美、神美、魂美),并探索出基于思維訓練和語言訓練的2類讀寫教學模式、12種語文創新教學策略,建構了語文教學新模式,實現語文課堂教學從“結構型”向“發展型”轉變,轉變學生學習方式,促進學生思維和語言能力同步發展。學生獲圣陶杯等全國作文大賽獎近1200多人次。發表論文45篇,出版《新經驗語文教學》等專著11部。
深圳市南山區教育科學研究院陳清容主持開展了“小學數學學習內容‘七要素’——基于兒童認知需求的20年實踐探索”。該項目主要針對小學生在數學學習中存在的學習內驅力不足、自主思考習慣欠缺、對知識理解停留于表面、學習策略未能形成等問題,歷經20年,提煉出“學習內容七要素”:為什么、是什么、怎么理解、有什么用、怎么用、學得怎么樣、怎么學來的。由此,開發了“七要素”引領學生課堂“微研究”的基本結構,呈現了一種“學為中心”的課堂樣態,凸顯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助力學與教的真實發生,實現課程、教學、評價的一體化,促進學生的核心素養發展。
南方科技大學教育集團(南山)實驗王英華老師著力“小學英語繪本教學體系建構與實踐創新”。主要解決英語繪本教學研究選材困難、目標單一、設計傳統、評價呆板、學生學習“費時低效”等問題,構建“3+3英語故事教學模式”。理論上,團隊以創設“有生命、有溫度”的英語繪本教學系統為落腳點,提出了“語境、思維和語言整合式”繪本英語教學理念,探索出八個“教學評一致性”的實施維度,構建了“分階段、分層次、多內容”的綜合評價系統。該項目指導了一線教師的英語繪本教學,幫助學生突破英語學習瓶頸,有效實現學科“育人”。
深圳市龍華區教育科學研究院隋海林老師和他的團隊針對龍華區學校體育特色建設發展不均衡、不同基礎學生缺乏“教會、勤練、常賽”深度學習體驗等問題,推出“一校一品+社團”機制。該成果依托龍華區60所中小學校實踐驗證和7項國家省市研究課題項目,經過“醞釀探索、模式構建、提質增效、區域推進”4個階段11年實踐探索,研究構建了“積極體育、陽光體育、共享體育”三位一體學校體育特色建設理念、“教會、勤練、常賽”課內外一體化實踐模式、“三共享”區域推進學校體育特色建設路徑,形成了“一校一品一生一長”學校體育特色建設新模式,探索了一條“學校體育品牌和學生體育核心素養”雙發展的學校體育特色建設之路。
深圳市龍華區龍華中心小學體育教師、全國優秀教師、特級教師邵子洺老師帶隊聚焦體育綜合運動干預的實踐探索。項目組針對小學生肥胖、視力不良率升高和無體育教材等問題,形成學校體育綜合運動干預模式,以《KDL體育與健康》課堂為主陣地,提出并實施“3M體育教學法”;創新體育大課間活動和學科融合,建設“活力校園”;實施“‘活力五色花’校長挑戰杯”獎勵計劃,強化體育競賽;構建家校聯動機制,推進親子體育家庭作業;用可穿戴智能設備監控運動負荷,實現科學施教;找到了一條顯著改善的有效模式,獲評國家社科基金重大課題優秀方案。
深圳市福田區園嶺小學體育教師劉晉主持開發校園足球課程,走出體育育人的新路徑。該成果立足學校足球整體發展設計,著眼于學生的全面發展,經歷11年探索,通過在實踐中探尋、發展和完善“校園足球育人”理念,構建校園足球發展模式:建立校園足球普及與提高相結合的教學體系,強化三基育人;構建校園足球文化體系,倡導文化育人;構建學科融合獨有體系,深化多元育人;構建足球人才培養體系等等。
深圳市音樂教研員胡櫻平老師及團隊探索推動“數字符號音樂律動”實踐。該項研究歷經11年的實踐探索,引導學生以阿拉伯數字指揮身體相關部位運動,以身體的協調運動來感知音樂的要素,激活學生身體的全面律動,以身心合一體驗音樂情感、感知文化內涵。教學方法借鑒了西方的具身理論和中國的知行合一理論,有機地整合了音樂、舞蹈、書法、戲曲、數學等學科的美育內涵。該方法在2013年被納入國家音樂教材,2016年在全國第四屆音樂欣賞教學研討會現場展示;2019年在中國音樂第二屆音樂教育大會上作為特色工作坊展示。
深圳市美術教研員、特級教師黃宏武及其團隊經過近十年探索,構建出大觀念、真情感、新方式、全歷程的“四維范式”美術育人模型。該模型從知識、情感、方式、評價四個維度出發,以“大觀念”統領學科知識結構,打通學科知識壁壘;以“真情感”創設“共情”育人氛圍,讓美術教育回歸藝術教育本身和人性的體驗;以“新方式”探索教學新模式,提供多樣化能力培養的多種學習方式;以“全歷程” 跟蹤學生完整的學評歷程,實現一定深度的思維加工,達成學習的意義感與獲得感。該模型引領教師立足課堂、回歸育人,提升了學生學科成績,推動了近千門優質美術特色課程建設,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美術教師。
深圳市福田區園嶺小學黃麗莎老師及團隊開展兒童版畫課程建設與嶺南文化傳承實踐研究,積極創新美術課程內和方式,努力開辟美術育人新路徑。該研究推進了“學、研、創”三位一體的教學模式。立足于兒童的核心素養,開拓學生的藝術認識、體驗、創造能力,構建兒童版畫教學與嶺南文化傳承的大單元課程。學校先后立項主持深圳市、全國教育科學重點、規劃課題4項;編輯出版印刷相關版畫教材4套,美術、版畫專著、畫集20余本;全國、省、市、區四級兒童版畫教育基地、名師工作室;完成版畫專題講座、師資培訓近百場;組織承辦版畫教學成果展、研討交流活動10余場。
北京師范大學南山附屬學校程婭老師主持的“國樂傳風雅,古韻流芬芳——以少兒阮樂為例傳承優秀傳統文化藝術的實踐探索”項目,旨在引領新時代少兒傳承和復興民族樂器阮。該項目拓展了阮樂器的演奏功能,確立阮樂主奏地位 ,創新“阮樂+”的藝術形式,挖掘阮藝術魅力;構建了少兒阮樂教學體系,開發了少兒阮樂教材、曲譜、微課等,填補了兒童啟蒙阮樂教育資源和教學模式的缺失與斷層;探索出了以阮樂為切入口的“圈層”國樂傳承新路徑,豐富了以國樂為載體的學校美育實踐;探索國樂與文學、美術等融合式學習,取得了良好的應用效果。
深圳市龍崗區麓城外國語小學鄔麗萍老師及團隊的賦能小學生全面發展,構建“三位一體”創新型勞動教育綜合育人模式。該項目自2015年起,以協同教育為理念,以全面發展為目標,以教育部關于新時代勞動教育的意見與指導綱要為指導,構建“三位一體”創新型勞動教育綜合育人模式:運用“家校社”協同的勞動教育綜合育人機制、“五育五入融合”的勞動教育綜合育人實施路徑、信息技術環境下“項目化”創新型勞動教育綜合育人學習方式,在賦能學生全面發展、教師專業發展、學校優質發展等方面取得豐碩成果。
深圳市福田區紅嶺中學的吳磊老師和她的團隊針對高中生學業壓力大、學習內驅力不足等問題,以歷史項目式學習為切入,推進國家課程的校本化實施。把教學情境化、活動化、課程化,促進了中學課堂學習方式轉變,逐漸形成“學科+跨學科+超學科”三位一體的高中課程新形態,該成果獲得2021年廣東省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由成果編寫的實驗材料和各類課程用書達400多萬字,正式出版16部。
深圳大學李臣教授及其團隊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創生性實施體系建構與實踐研究。該成果基于課程指導綱要,建構了TRIP(主題-探究-整合-實踐)內容體系,揭示其校本建構策略,補充了新的活動主線,提出了活動領域、活動主題校本開發的系列路徑與方法。基于生態觀,探索了以本校教師為主導,基地導師、學生家長、社會行業人士、校外導師主動參與,科研院所、政府機構、高校、教研院所保障推進的督評與保障體系,揭示實踐活動有效運作的過程,較好地解決了課程實施持續推進艱難的困境。成果在深圳、廣州、揚州等地區的學校推廣,取得了明顯的實踐活動育人成效,提煉了較為豐富的理論成果,在學生、教師、學校發展,以及課堂教學成果、提升家長參與度等方面作用顯著。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