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見習記者 李洋)12月2日,以“唱好雙城記融匯教科人”為主題的2023首屆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教育科技人才融匯發展論壇在重慶舉辦。中國工程院院士陳鯨、潘復生和重慶市政協副主席杜惠平等科技、教育、人才領域相關領導、專家學者出席會議并講話,400余名成渝兩地師生代表參會。
本次論壇經重慶市教育委員會、重慶市科學技術局、重慶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指導,由中國工程科技發展戰略重慶研究院、重慶市教育發展戰略研究會、重慶第二師范學院主辦,重慶華龍網集團、重慶教育新聞研究會、重慶大學工程科教戰略研究中心、重慶人才發展研究院、重慶現代社會發展戰略研究院協辦。
成渝雙城經濟圈建設國家戰略向縱深推進需教育科技人才提供堅強支撐
開幕式上,重慶第二師范學院黨委書記黃晏,重慶市社科聯副主席潘勇,中共重慶市委教育工委書記、市教委主任劉宴兵、重慶市政協副主席杜惠平先后致辭并宣布論壇開幕。重慶市教育發展戰略研究會名譽會長兼學術委員會主任陳流汀主持開幕式。
黃晏提出,重慶第二師范學院充分發揮服務0—12歲兒童成長和教師教育協同創新兩大辦學特色,積極參與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牽頭成立了成渝地區學前教育、小學教育和教師教育三大聯盟,立項建設了三個跨區域教師教育試驗區,推動形成了跨省市的教師專業發展共同體,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教師培養培訓、決策咨詢、研究指導提供了重要支撐。
潘勇提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是國家戰略大后方。重慶市委把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作為“一號工程”,全力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希望此次論壇能夠團結更多川渝乃至全國的戰略研究專家學者,聚焦教育、科技、人才戰略發展研究,以創新方法、務實作風和嚴謹態度,努力產出高質量學術成果,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重慶貢獻更大智庫力量。
劉宴兵提出,教育是影響發展最持久、最深厚、最磅礴的力量,而人才是可以反復開采的第一資源,因此教育是開采人才智力的重要途徑手段。成渝地區要完善協作機制,進一步深化兩地教育領域協同和全方位合作,強化平臺支撐,豐富合作形式。在深化創新人才培養協同、全鏈條深化創新平臺服務協同、全要素深化高端人才保障協同方面作出有益探索。
杜惠平提出,川渝地區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齊智聚力、建言獻策,整合資源、協同創新。繼續踐行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不斷開辟新賽道、新領域,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與核心優勢,不斷深化“雙圈”教育、科技、人才交流合作,積極構建面向企業、產業項目拓展的全方位合作機制。
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教育高地科創中心和人才平臺
開幕式后,中國工程院院士、重慶市科學技術協會主席潘復生,重慶市教育發展戰略研究會首席指導專家、重慶市老科技工作協會會長歐可平,中國工程院院士、西南電子電信技術研究所研究員陳鯨,中國教育報常務副總編輯、未來教育學會秘書長張圣華,先后作了報告。專家論壇由重慶第二師范學院黨委副書記、校長萬書輝主持。
潘復生提出,人才是科技創新與科技產業統籌的核心點,人才培養與教育密切相關。成渝地區實現雙城經濟圈目標,必須設計和布局一體化的教育、科技、人才平臺,樹立一體化的觀念、理念、思維,建立一體化法治、制度。
歐可平提出,成渝地區要以職普融通為關鍵,以產教融合為重點,以科教融匯為方向,實施職業教育提質領跑行活動 ,加快構建融通、融合、融匯的現 代教育體系。要保證基礎教育設施空間布局的均衡化布局和標準化建設,構建教育新格局。持續加強“數字+”教育領域深度融合,共建理念融通、制度溝通、資源互通的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教育高地。
陳鯨提出,立足科研實踐是培養造就創新型科技人才的根本途徑,要樹立正確的選人用人導向,建立突出事業需求的人才選拔標準,突出精準施策的人才支持體系,要突出目標導向的人才評價機制,突出有序流動的人才競爭市場。 以素質高、結構優的數字人才隊伍,助力打造數字經濟發展新高地。此外,要建立多學科深度融合的系統人才培養規劃體系。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教育科技人才協同發展
活動現場。主辦方供圖
論壇還進行了圓桌沙龍環節,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人才理論與技術研究室主任孫銳,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黨委委員、調查統計中心主任鄧大勝,四川大學國家“區塊鏈+教育”創新試點項目負責人、博士生導師梁學棟,重慶大學藝術學院黨委書記蔣華林,西部智聯首席專家、重慶市“十四五”規劃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謝飛圍繞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教育發展、科技研發、人才聚集、創新驅動這四個方面與科教融匯之間的關聯性及其實現路徑展開對話討論。圓桌論壇由重慶大學社科處處長、工程科教戰略研究中心主任袁文全主持。
孫銳提出,培養戰略科學家,造就國際一流人才,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成渝人才平臺建設要發揮區域優勢,形成聯結點,在制度、政策、平臺上打造融合區,為國家整體人才研制布局作出差異化貢獻。西部城市有很好的平臺、保障等機會和條件,要以更高層級、更大力度來推動人才培養工程。
鄧大勝提出,著力構建創新鏈和產業鏈的協同、區域協調創新能力。堅持市場導向,健全產學研用融合的科技創新體系,讓企業成為科技創新的主體,成為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的“鏈主”。繼續實施成渝科技合作計劃,聯合開展技術攻關,承擔國家重大科研任務,鼓勵共用共建科技創新平臺,共建創業孵化、科技金融、成果轉化等平臺,打造成渝地區一體化協同創新新格局。
梁學棟提出,要加強雙核高教、中部職教一體化協同,加強教育數據流通。提高人才服務科技創新的力度,實現科研院所等機構的一體化,以頂層設計邏輯促進兩地理念融通、資源聯通。
蔣華林提出,通過政府引導、高校引領、市場調節解決動力機制問題,將協同發展作為內生需要并作為政府考核的制度內容。科教融匯是創新驅動的必要條件,要堅持以創新驅動引領科教融匯,精準分析科教融匯之間的問題癥結,實現精準施策、精準推進。
謝飛提出,成渝地區在汽車、航天航空、汽車制造、新能源、電子信息等有相對優勢的方面聯合,才能真正成為全國前沿的科技開發區。在人才集聚方面,要增強科技力量吸引人才,籌劃龍頭品牌吸納人才,高校院所要面向中小學及幼兒園開放,種下兒童青少年科技報國、科技創新的種子,讓成渝兩地有更多原創型、原生態的科學家、企業家突圍、成長。
論壇還發布了《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科教融合發展戰略研究報告》《重慶市人才環境評估及優化戰略研究報告》,舉行了“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教育科技人才融匯發展智庫共同體”啟動儀式。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