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徐光明)近日,江西省撫州市第二實驗學校組織學生到“競耕園”勞動實踐基地拔蘿卜,包餃子,孩子們忙得不亦樂乎,給寒冬添一份溫暖。
撫州市第二實驗學校將勞動教育滲透到家庭、學校、社會各方面,初步形成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相融的勞動教育育人模式。
為了讓學生有豐富的勞動體驗,學校在校園西南角開辟了一塊名為“競耕園”的勞動實踐基地,讓學生擁有一片屬于他們自己的“愛心農場”。學校制定了專門的勞動實踐基地管理辦法,每班認領一塊“自留地”,組織學生種植各類蔬菜瓜果,孩子們澆水、施肥、除草……親身體驗種植全過程。同時,開展“蔬果義賣”、美食加工等豐富多彩的勞動實踐活動,體會豐收的喜悅,感受屬于“小農夫”的幸福。
學校成立勞動與綜合實踐教研組,定期開展集體備課,助力教師上好每周1課時的勞動課程。在此基礎上,其他各學科教師充分挖掘本學科的隱性勞動教育元素,尋找契機,不斷豐富和拓展勞動教育內容,潛移默化地滲透勞動最光榮、勞動最美麗、勞動最偉大的正確價值觀。以“競耕園”為依托,開展學科融合的主題實踐活動,語文老師用好《邂逅節氣之美》校園讀本,指導學生觀察作物生長,寫觀察日記;數學老師編寫《數說“競秀”》校園讀本,引導學生發現并解決隱藏在“競耕園”中的數學問題;英語老師引導學生利用收獲的蔬菜瓜果制作創意拼盤,并用英語進行解說;美術老師帶領學生到基地現場寫生等,使教學、活動與勞動教育深度融合,形成教育合力,勞動觀念如春雨般滲入孩子心田。
學校充分利用“植樹節”等節日組織開展植樹活動,讓每個班在校內認養一棵樹,堅持進行校內基本養護。定期舉行“變廢為寶”創意制作等勞動實踐活動,增強學生環保意識。
學校結合勞動教育設計豐富多彩的研學項目和課程,體驗包括金工、木工、陶藝、廚藝、茶藝等勞動項目,參與磨豆腐、打麻糍、雕版印刷等傳統工藝制作過程,嘗試家用器具的簡單修理,學習模型制作、機器人搭建和編程等相關技術,獲得初步的職業體驗,形成初步的生涯規劃意識。學生在研學基地中需要進行內務整理,承擔個人生活勞動,合作完成團隊勞動任務。
學校將勞動教育與課后托管服務相結合,打破班級建制,開設了版畫、陶藝、扎染、剪紙、結繩、手工制作等勞育社團,打造了一批特色鮮明的勞育教室,豐富課后服務的內容和形式,為學生搭建多樣化勞動場景,使學生在“做中學”“勞中悟”,內化勞動意識,外顯勞動習慣,傳承古今文明。
學校從“校內的事情積極做、家里的事情主動做、校外的事情熱心做”三方面培養學生勞動觀念,讓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到衛生打掃、垃圾分類、校園綠化、環境美化等集體勞動中。校外依托學校及家委會扎實推進以“家校一體,以勞育心”為主題的系列活動,提倡學生每月學會一項新的勞動本領,在家務勞動中體驗生活、鍛煉能力、增強責任感,讓家庭成為勞動教育的第一站。同時,利用學雷鋒活動日、志愿者日、勞動節、重陽節、春節等節日組織學生參加公益勞動與志愿服務,培養學生無私奉獻的品質。
學校設立“勞動宣傳展示月”,分年級開展折衣服、系鞋帶、釘紐扣、創意水果拼盤、包餃子等勞動技能競賽,評選“勞動小達人”,學生在趣味盎然的競賽活動中收獲能力,收獲榮譽。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制作陶藝、剪紙、扎染、傘繪、版畫等作品并布置展覽,給學生搭建了展示勞動風采的平臺。在期末時,結合勞動清單及打卡情況,各班評選出“勞動之星”。學校組織團隊對各班“競耕園”的種植情況進行檢查,根據農作物長勢、學生勞動參與度等方面進行綜合評價,評出“最美菜園”并加以表彰。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