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爺爺,老師來看我們了!”廣東省茂名市化州市第一小學學生小俊(化名)欣喜地說。聽到小巷子里傳來熟悉的腳步聲,他往門外一望,發現學校家訪隊伍拎著大米和羽絨服,朝家門口走來。
寒假來臨,春節將近,化州市一批教師穿街走巷,進村入戶,深入走訪每位學生的家庭。教師和家長圍坐在一起,敘談學生成長困惑,共話家校聯動合作。
近年來,為進一步構建家校協同育人環境,化州市教育局完善家訪制度建設,創新家校聯動工作模式,以“立德樹人訪萬家,家校聯結共育人”為主題,開展“萬名教師訪萬家”活動,打造德育工作的特色品牌。通過家訪,化州市1.5萬名教師走進10萬名學生的家庭,向家長面對面宣傳教育政策、了解學生成長狀況以及加強家庭教育指導。
“以往的家訪隨意性比較強,都是教師根據實際需要才開展,不夠系統性和規模化。”化州市教育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說,化州市制定相關實施方案,明確家訪工作的目標要求、內容流程和方法體系,同時召開家訪專題工作會議,強化家校協同育人觀念,形成“校長帶頭、中層示范、班主任為主體、全員參與”的家訪氛圍。
化州市加強經費保障和專業培訓,通過“以老帶新”,組織對全市教師開展超過930次相關培訓,內容包括家校共育理念、溝通交流技巧以及人際交往禮儀等。
化州市合江鎮中心小學組建了由副校長、級長和班主任等組成的家訪隊伍,建立家訪動員機制,打消家訪教師和家長的擔憂,做到家訪工作層層落實、包干到人。
近期,合江鎮中心小學學生小童(化名)多次與母親發生沖突,甚至產生了厭學、遲到等行為。基于此,家訪隊伍在家訪前與小童母親達成初步共識,明確家訪的教育目的。家訪中,家訪教師巧妙地運用溝通技巧,以小童的優點為切入口,引導家長對孩子形成客觀評價,讓小童和母親敞開心扉,實現溝通。在多次家訪的調解之下,小童不再隨意遲到,而是按時上課和交作業,與母親的矛盾也得到了緩解。“家訪就像教師和家長之間一起唱一出‘雙簧戲’,互相打了一個配合,讓教師和家長都嘗到了‘甜頭’。”合江鎮中心小學教師梁春紅說。
每位學生的具體情況不盡相同,家訪如何實現因生施策、因校制宜?在制度設計層面,化州市教育局靈活創新工作方法,創建“學期‘四個訪’制度”,推進家訪工作規范化和長效化。在每學期至少一次“普訪”的基礎上,班主任在學期初通過摸底調查,對班級中的留守兒童等特殊群體進行“專訪”。在教學過程中,針對學生出現的心理健康問題、成績驟然波動等情況,班主任及時開展“隨訪”和造冊跟蹤管理。
“化州市外出務工人員較多,留守兒童是家訪過程中需要重點關注的特殊群體。”化州市教育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化州市教育局組織學校對相關群體進行建檔立案、動態管理,同時借助家訪工作,聯動市婦聯、團委和社會有關主體,形成部門合力,實施“黨建+留守兒童”關愛計劃,開展有益兒童身心健康的校外活動。
例如,化州市第一小學對留守兒童群體開展針對性的關愛活動,同時以家訪為契機,組織由學校副校長、政教處主任、班主任和科任教師等組成的家訪隊伍,利用節假日走訪學生家庭、聯系學生家長,密切關注他們的成長情況,為學生送去關懷和溫暖。“教育是師生之間一場雙向奔赴的旅行,那我們就要用心走進學生的心間,走進他們的家庭。”化州市第一小學副校長唐飛燕由衷感慨。
據悉,家訪活動讓部分外出務工的家長更加重視孩子的健康成長。調查數據顯示,化州市留守兒童總數有所減少。化州市同慶鎮26所中小學和中心幼兒園均設立了家長學校、家長委員會和家長志愿者協會,評為“全國規范化家長學校實踐活動實踐區”。(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通訊員 楊曼潮 梁曉輝 記者 劉盾)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