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二,一,上鏈接!”直播間里,主播頭戴沙糖桔形狀的飾品,在種植大棚內,邊試吃邊推介特色農產品,為觀眾帶來融合視覺、聽覺和味覺等感官的多元體驗。這是華南師范大學果潮聯盟團隊直播助農的生動剪影。
如何發揮學校優勢特色,服務區域高質量發展?“我校聚焦廣東省委‘1310’具體部署,舉全校之力落實‘百千萬工程’和推進‘雙百行動’,為推動廣東城鄉區域協調發展貢獻智慧力量。”華南師大黨委書記王斌偉表示,華南師大協同南方醫科大學、暨南大學、華南農業大學等66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牽頭組建廣東省“雙百行動”鄉村公共服務高校聯盟,同心共助鄉村振興。學校成立鄉村振興研究院,以人才、科技賦能鄉村振興,確保把“百千萬工程”和“雙百行動”各項任務落實到位。
華南師大以黨建引領,推動樣板黨支部與廣東縣鎮村、中小學、特色農業經營主體結對共建,設立農村黨建、基層治理決策咨詢等研究中心,組織287支青年大學生“百千萬工程”突擊隊,到省內多地開展社會實踐,推動“雙百行動”從“有形覆蓋”到“有效覆蓋”。
寒假期間,華南師大師生奔赴廣東鄉村田野,走訪農戶和企業,為助力區域高質量發展出謀獻策。實踐團隊通過實地調研,掌握區域發展的一手情況。同時實踐團隊借助科技和專業力量,因地制宜開展幫扶行動,活動呈現“多面開花”效果。
“爺爺,您有沒有什么慢性病呀?村里買藥方不方便呢?每年是不是有免費體檢?”華南師大“桑榆非晚”實踐團隊成員走入田間地頭,訪談老齡農戶。隊員們時而翻動調查表埋頭記錄,時而俯身彎腰幫忙摘菜、收菜。
基于前期調研經驗,“桑榆非晚”實踐團隊聚焦粵北山區養老服務及慢性病醫藥管理問題,探索低成本、廣覆蓋、可持續的普惠性農村養老模式。實踐團隊還前往廣東省清遠市英德市英紅鎮、大站鎮、連江口鎮等地進行調研,深入村頭巷尾,通過敲門入戶,采用面對面等方式與農村老年人交流,了解他們的生活情況以及存在的困難和需求。在調研中,實踐團隊深度協同有關部門,就農村老年人低收入、養老服務體系滯后等問題,實地走訪當地民政局、社會福利中心以及英德連樟鄉村振興學院等,與相關負責人開展訪談交流,促進農村養老服務建設完善。
在調研的基礎上,華南師大還充分利用學科優勢,以專業實力賦能產業發展,為助農打上一劑科技“強心針”。學校組織科研團隊到廣東省肇慶市封開縣,調研當地茭白、麒麟李和油栗等農產品項目。華南師大“‘茭’人以‘漁’”實踐團隊聚焦封開縣長安鎮特色產業亟需解決問題,實地勘測了即將開展實驗田塊的基本農田要素。他們初步擬定養殖實驗方案,積極探索“茭白-羅氏沼蝦”共生種養模式。
苗期損耗高、養殖模式單一、成品質量難保障……這些是制約廣東省茂名市信宜市北界鎮水產養殖業發展的瓶頸問題。得益于校地攜手的合力,華南師大“養蝦有‘稻’”實踐團隊將在廣東省河源市和平縣彭寨鎮探索形成的“稻蝦共生”模式,遷移至當地養殖場,同時結合地方實際需要和經費預算等因素,計劃研發名特優魚蝦養殖新技術,開發匹配當地的“稻蝦共生”等創新模式。
“長期扎根‘科技賦能’的理工科學生,也應該具備講好實踐故事的能力,讓項目在自己的奮斗中落地生根,從‘實驗室’走向‘大世界’。”華南師大計算機學院團委書記唐婷芳說。
一方屏幕、一根網線,打通鄉村振興“新銷路”。以直播宣傳為主、文創設計為輔,華南師大“點亮涯鄉”實踐團隊走訪信宜市農產品產業基地。除駐點多個平臺形成直播矩陣,實踐團隊還針對當地特色農產品紅黑米的色澤特點,開發文創IP形象,結合春節元素與當地特色設計專屬電子紅包封面,用新穎的方式助推農產品“走出去”。
以直播為牽引,華南師大師生不僅注重形式創新,更將目光聚焦于當地特色傳統,進一步挖掘直播助農的文化內涵。繼去年暑期推出“海上直播”后,華南師大“金珠云集”實踐團隊又一次為廣東省陽江市東平鎮的水產品,開展一場“助農年貨節”的直播盛宴。
“這次直播一方面是我們團隊暑期實踐的延續,同時也有很大程度的創新。”“金珠云集”實踐團隊學生負責人梅思楊說。實踐團隊抓住“疍家文化”這一要素,將文化元素和特色美食緊密融合,推出“非遺蝦醬”等特色產品,講述產品制作背后的動人故事,打造一場“內容為王”的新形態助農帶貨直播。(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通訊員 楊曼潮 吳蓉 記者 劉盾)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