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育部公布了全國中小學科學教育實驗區、實驗校名單,安徽省蕪湖市第一中學成功入選,入選背后是這所學校對高質量和多元化辦學思想的堅守。
根據新時代對人才發展的要求,學校提出堅持走高質多元的“合適教育”之路。學生廣闊的個性化發展空間,是這所高中的特色。
在學校勞動實踐基地——興樸園里,學生們可以監測病蟲害、記錄氣象數據、測量秸稈……這都是學校新構建的勞動教育校本課程體系的內容。這樣的課程還有很多。副校長何家傳認為,要真正做到“合適的教育”,就必須有多元化的人才培養目標,給學生提供“揚長”的舞臺,激發成長的內在驅動力。
課上,學校提倡差異性教學,利用智慧課堂、大數據精準教學系統等手段有針對性地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指導,使每個學生都有所發展。
課外,每個月都會有對應的大型活動,包括體育節、藝術節、科技文化節、讀書節等。其中,科技文化節已經成為一年一度的傳統,圍繞科技創新更是發展出了科研社、模型社、機器人社、天文社等社團。創新人才的培養正是扎根于這樣豐厚的土壤。蕪湖一中積極組織學生參加各級各類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科創活動。近兩年,蕪湖一中學生參加教育部白名單的4項賽事,獲全國獎項8次,其中全國一等獎3次(2次冠軍);獲安徽省獎28次,其中安徽省一等獎13次。
多元化的環境、開放包容的氛圍,讓一中學生的眼界不再局限于書桌前的一畝三分地,而是能夠抬起頭來,以更加長遠、平和的心態看待世界、擁抱未來。
為學生提供這樣自由發展的空間,源于蕪湖一中的底蘊,這底蘊是悠久的文化、雄厚的師資和科學的管理。
2011年,學校從張家山老校址整體搬遷至城東新校區,生源質量下降,新教師群體亟待培養。面對龐大的教師隊伍和沉重的培養壓力,蕪湖一中新的領導班子凝心聚力,精雕細琢。依托“青藍工程”,新教師一入校就會與優秀的骨干教師結對,并根據“三年打基礎、六年能勝任、九年成骨干”的基本目標進行培訓,內容涵蓋了課堂教學、班級管理、學科教研等多方面,通過傳授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和學校優良傳統,帶動新教師快速成長。
學校學科發展中心副主任曹承和認為,“學校的發展、學業質量的提升,教師是第一要素。”蕪湖一中對教師的評定,不僅看教科研成果,還要看學生的學業發展情況。校長李平表示,蕪湖一中倡導教師間的相互學習、相互提高,從而帶動整體教風、學風的好轉。歷史老師黃友高表示,“只需要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不怕別人看不見。”他曾分別在全國第十五屆有效教學理論與實踐研討會和“基于聯合教研的素養導向歷史單元教學”的安徽、廣西、江蘇三省區聯合教研中,代表安徽執教公開課,代表蕪湖分享先進經驗。
培養教師的深厚土壤離不開教研組的整體發展。蕪湖一中特別重視教研組的活動與建設。2023年,學校語文教研組榮獲安徽省先進教研組稱號。教研組教研活動的常態化,全面提升了教師的教學執行力。
近年來,蕪湖市落實國家、省、市數字化決策部署,大力實施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作為安徽省老牌重點中學、首批省示范高中,蕪湖一中也一直走在區域前列。2023年,李平的“教育數字化時代未來學校智慧管理與實踐研究”項目在蕪湖市教育高層次人才分層培養項目成功立項。
何家傳表示,數字化并非簡單的技術普及,而是要讓教的“針對性”和學的“主動性”都得到增強,從而促進學生個性發展、自主成長,最終回歸至教育的本源——立德樹人。
圍繞課堂場景,蕪湖一中將智慧課堂和個性化學習手冊應用在日常教學中。通過智慧課堂給出的學情基本數據,老師能夠清晰掌握學生的個性特征和認知基礎,實現“以學定教”。作業方面,通過對后臺大數據進行分析,協助學生查找知識薄弱點并自動生成個性化錯題本,查缺補漏。基于真實深入的實踐和經驗總結,2022年,蕪湖一中的“大數據支撐下的智慧校本作業應用實踐研究”在安徽省教育信息技術研究課題成功立項。2024年,蕪湖一中再次成功立項國家級子課題“基于人工智能技術突破高中語文讀寫瓶頸的實踐研究”。(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 記者 方夢宇)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