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學習運用“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經驗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意見》(中央一號文,2024年)明確,優化公共教育服務供給,加強寄宿制學校建設,辦好必要的鄉村小規模學校,推進教師交流輪崗,加大鄉村與高等教育的聯動發展。我國把學前教育、義務教育和高中教育統稱為公共教育服務供給。義務教育是基本公共教育服務,要求無差別地為每一個人配置大體相當質量的教育。學前教育和高中教育為非基本公共教育服務,其追求的價值是公益普惠,是可負擔、差別化發展的教育。教育強國建設進程中,短板在鄉村教育。在對現代化弊端的思考中,鄉土及其“鄉土性”的文化意義被重新發現。[1] 鄉村教育振興既要考慮其長遠發展的愿景,也要充分考慮其現實中的鄉土性,發展出同樣高質量但有差異的鄉村教育。教育部2022年教育統計數據顯示,我國鄉村學前師生規模占全國的比例為1/5之內,幼兒園數量占比為1/3以內。鄉村學前教育在園幼兒為7961548人,占全國在園幼兒的比例為17.20%;鄉村學前教育專任教師為502985人,占全國學前教育專任教師的比例為15.50%;鄉村幼兒園為91739所,占全國幼兒園數量的比例為31.72%。鄉村小學師生規模占全國規模的比例為近1/5,小學學校數量占比超過1/2。鄉村小學教育在校生為20296822人,占全國小學教育在校生的比例為18.91%;鄉村小學教育專任教師為1576771人,占全國小學教育專任教師的比例為23.78%;鄉村小學學校為76093所,占全國普通小學的比例為51.03%。鄉村初中師生規模占全國規模的比例為1/10以上,初中學校數量占比近1/5。鄉村初中教育在校生為5907055人,占全國初中教育在校生的比例為11.54%;鄉村初中教育專任教師為512662人,占全國初中教育專任教師的比例為12.74%;鄉村初中教育學校為12845所,占全國初中教育學校的比例為24.48%。鄉村普通高中師生規模和學校數量占全國的比例約為5%左右。鄉村普通高中教育在校生為1092924人,占全國普通高中教育在校生的比例為4.03%;鄉村普通高中教育專任教師為81956人,占全國普通高中教育專任教師的比例為3.84%;鄉村教育普通高中學校為848所,占全國普通高中學校的比例為5.64%。鄉村場域中基本為基礎教育,優化公共教育服務供給集中體現為學前教育、義務教育、高中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
一、優化寄宿制學校和鄉村小規模學校建設
寄宿制學校和鄉村小規模學校是鄉村學校建設和布局的兩個端點,即集約化和分散化。鄉村區別于城市工業化的集約性生產方式,是農業生產的主要基地,鄉民居住點往往比較分散,導致散點式的學校布局,形成了教育資源的分散化配置,影響資源使用效益。為此,應在鄉村地區基于區域人口總數、流動趨勢與發展狀況,建設寄宿制學校,集約化使用并提升教育資源效益,保證鄉村學校課程開齊開足,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建設高質量的寄宿制學校要優化四類策略:一是人員配置要充足,在傳統的生師比、班師比配備的基礎上,采用編制或聘用制方式配置一定的管理人員,應對全天候的學校管理和教育教學需求。二是運行經費要給足,在傳統的生均經費和公共經費基礎上,增加更多的公共運行經費,支撐學校全時段全范圍的育人需求。三是特別配備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開展心理健康的系統引導、培訓與篩查,建立預警制度,保障師生的心理健康。四是拓展寄宿制學校教職工的培訓,尤其是對宿管人員、食堂師傅、學校安保等的培訓,遵循教育規律,推動全員全方位全過程育人。
與此同時,要辦好必要的鄉村小規模學校。我國鄉村地區地理環境差別大,寄宿制學??赡軐τ诓糠稚罾щy家庭、距離學校遠的孩子產生不利影響。在寄宿制學校上學可能導致額外生活支出、交通和照護問題,形成隱性輟學,為此應根據鄉村產業布局、人口發展趨勢、文化傳承和創新的需要,打造高質量的鄉村小規模學校。區域政府要將打造高質量的鄉村小規模學校納入鄉村振興重點,系統設計辦好高質量鄉村小規模學校與促進鄉村教育振興有效銜接的政策體系,充分發揮高質量鄉村小規模學校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和生態文明等功能,一體化推進鄉村小規模學校與鄉村同步振興。對鄉村小規模學校實行教師編制傾斜政策,建立健全鄉村小規模學校教師在職就地化培訓力度,增強培訓內容的針對性和實用性,全面提升鄉村小規模學校教師教育教學水平。在鄉村小規模學校設置高級職稱崗位制度,崗位不隨教師流動而流動,始終保留在鄉村小規模學校,為其聘用高水平師資創設有吸引力的崗位條件。待遇是鄉村小規模學校教師隊伍建設的另一保障條件,基于距離縣域中心的位置距離、交通便利條件、公共服務設施水平、學生學習準備狀況,對鄉村小規模學校教師制定差別化待遇補貼標準,并在交通、住房、體檢等方面制定配套政策,確保其無后顧之憂,潛心育人。優化鄉村小規模學校教育設備、學習空間、信息技術設施、圖書期刊資源配置,以管用、有效為價值追求,提升其使用質量和效益。充分利用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將數字技術、人工智能與鄉村學校實際相結合,建立教育資源鄉村化改進機制,創設泛在化鄉村學校育人環境。以特色彰顯、優質公平為價值追求,引導鄉村小規模學校立足自身歷史傳統、自然資源和文化積淀等,辦成讓人民滿意的“小而精”“特而美”的教育和文化機構。
二、實施縣域普通高中發展提升的行動計劃
縣域普通高中是縣域教育發展水平的標志和龍頭,對縣域義務教育具有巨大的牽引作用。隨著新型城鎮化的深入推進,人口在區域之間的流動速度加快,縣域普通高中在發展中出現了分層現象。部分縣域普通高中基于良好的管理制度、資源配置、教師和學生的協力,取得了較高的辦學水平和質量;部分縣域普通高中則陷入了“遲滯”乃至“塌陷”的狀態。為此,在縣域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基礎上,縣域需要樹立“優先發展教育”理念,在有限的財政資源情況下優先投入教育領域,尤其是為縣域普通高中的發展配備相對充足的教育資源,為縣域普通高中教師職業發展創造良好條件,縣域教師培訓要向高中教師傾斜,為縣域普通高中教師提供生活便利服務。同時為縣域普通高中學生發展提供多樣化路徑,與高等學校對接,引入高等學校教師、大學生定期來校交流,傳遞正確科學的高等教育信息,提供多樣化發展選擇,打開學生發展思路,扭轉傳統的“唯升學”傾向。
優化縣域普通高中的頂層設計,將其納入區域公共服務體系規劃,提升管理層級,將其由“以縣為主”的管理體制逐漸提升為“以市為主”,以地級市為管理主體,統籌規劃、建設和管理其所轄區域內不同縣域的普通高中發展資源配置,促進普通高中的優質均衡發展。加大省級政府的統籌力度,增加財政投入,強化各級政府的投入責任,形成“以市為主、省級統籌、縣域支持”的普通高中財政投入制度,明確財政分擔機制,比例和程序。省域與市域政府協同統籌管理普通高中招生標準和程序,與義務教育學校相對接,建立健全就近入學制度;同時,確定跨區域招生標準和監測辦法,防止“掐尖”招生,查處公開違規招生行為,建立健全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推進招生公正公開。優化縣域普通高中教師隊伍建設,補充補齊普通高中教師編制,采用創新性“包干制”辦法給予普通高中教職工聘用的自主權,解決普通高中教師總量不足與結構性人員短缺問題。在市域范圍內統籌管理不同高中的教師待遇、職稱評聘與專業培訓,確保不同高中同樣教齡年齡職稱的教師待遇基本一致,職稱評聘崗位設置適當向縣域普通高中尤其是薄弱高中傾斜;根據普通高中學科知識、教育能力、綜合素養提升需要,設計和優化培訓內容,構建靈活多樣的培訓機制,提升教師培訓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有條件的地區,以省域或市域為基礎設置縣域普通高中優秀人才計劃,為優秀教師設立專門崗位和津貼,創設教育人才發揮作用的渠道和平臺。實施縣域普通高中教育教學質量提升工程或項目,以立德樹人統領普通高中課程開設、教學設計、考試評價與課外活動等,提升教師教、學生學、學校治的能力和有效性。實施縣域優質普通高中培育工程,建立健全優質高中對縣域普通高中對口幫扶機制,明確幫扶各方的責任、權利和義務,推進市域、縣域普通高中集團化辦學改革,在集團化內部實現教師、教研、管理和文化等優質資源的擴散和推廣。加大建設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的力度,將優質教育資源數字化、就地化,促進優質教育資源的快速共享、便捷使用。
三、推進“縣管校聘”改革,促進教師交流
“縣管校聘”改革將教師“學校人”的身份轉變為“系統人”的身份,不將教師固化為某一所學校,而將其隸屬于一個教育體系,為教師交流輪崗提供政策支撐。尊重教師的交流意愿,靈活設置交流年限,使優秀的城市教師在了解認知、把握鄉村學情教情的基礎上繼續發揮作用。建立健全雙向交流制度,推進農村教師到城市學校交流、跟崗學習,掌握前沿的教育理念、教學方法后再回到農村學校任教,提升鄉村教育教學質量。保證教師交流輪崗權益,為參與的教師提供交通補貼、周轉房等。教師職稱評聘在有條件的地區要統一在“縣域范圍”,使教師無論在城市還是在鄉村都有相對公平的機會晉升職稱、獲得專業發展。優化配置教師發展資源,為縣域教師提供均等化發展機會。
各地立足區域實際,出臺適合學情教情的“縣管校聘”改革實施方案,增強政策執行的針對性、可操作性。健全保障政策,“縣管校聘”改革涉及人事、財政、發改等多個領域,所需資源分散在多個部門,構建層級治理、部門協同機制,明確各級政府各個部門權責清單,促進政策執行。優化“縣管校聘”教師管理體制機制,在縣域范圍統一管理編制、崗位、培訓等,實現不同學校教師發展機會的均等。建立健全“縣管校聘”監督評價機制,建設教師交流的反饋機制,提升參與教師的主動性,及時定期聽取意見,改進存在的具體問題,強化全過程監督。建立健全“縣管校聘”補償激勵政策,確保交流輪崗教師待遇不低于原有水平,設立專項補助基金,依據交流輪崗學校的區位、學情、教情、家庭和交通狀況補助參與的教師,教師榮譽表彰中向參與教師傾斜。
四、推進鄉村發展與高等教育的聯動性發展
依據鄉村需求,加強高等教育新農科建設,加快培養農林水利類緊缺專業人才。新農科的學科建設、專業結構、課程教學基于學科發展的實踐知識和前沿理論進行設置。瞄準鄉村需要培養的人才,尤其在農林水利類專業教育中加強現代農業人才的培養。專業發展根據農業發展實際完善內容,包括農業知識、技術和農業管理、配送、保存和傳播等,與鄉村中小學進行貫通式培養。建立學科理論和鄉村振興的關聯,高等教育教學深入鄉村一線,建立鄉村實踐基地,實現深度對接,在鄉村廣闊的田地里推進實踐教學。提升新農科教師和學生的數字素養,布局鄉村數字經濟的開展。數字時代和技術必將對鄉村振興產生深遠影響,在新農科科學研究、人才培養過程中要提早布局農村數字經濟人才。新農科建設中,引入“雙師型”教師,即在傳統的高校教師隊伍中加強對農村實踐人才的引入,尤其是農業種植、加工、儲存和運輸等領域的人才,設置相關的通道渠道,降低對其的學歷要求,形成其參與新農科人才培養的機制。
發揮普通高校、職業院校、農業廣播電視學校等作用,提高農民教育培訓實效。培育農民參與的內生動力需要提高農村人口受教育水平、專業技能,并開拓視野、增長見識。[2] 鄉村振興的基礎依托是農民科學文化、知識水平、文明程度的提升,這是鄉村振興的內在動力,要在鄉村就地化開展教育和培訓。瞄準農民實際需求,因地制宜開展培訓,加強培訓內容的針對性;提高培訓模式和方法的有效性,理論講授與實踐教授相結合,開發現代化培訓手段,利用抖音、快手、微信、微博、小紅書等喜聞樂見的方式開展培訓;推動同伴學習,推動鄉民之間的交流,發揮同伴教育、榜樣示范的作用。鼓勵高校專家服務農業農村,高校專家服務是全方位的,不僅是城市工業化進程建設,也應包括現代農業技術指導和農民的精神文化培育。有意識開拓更多的高校專家資源,建立健全專家服務農村的平臺和渠道。引導高校專家直接服務于農業農村建設以及農民精神文明意識、生態文明能力的提升。
注釋:
[1] 王堯. 鄉土中國的現代化敘事——從鄉土文學到“新鄉土文學”[J]. 中國社會科學, 2023,(09):46-60+205.
[2] 鄭方輝. 全面鄉村振興:政府績效目標與農民獲得感[J]. 中國社會科學,2023,(03):136-150+207.
(薛二勇 作者系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教育政策研究院副院長、教授)
《人民教育》2024年第11期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