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任朝霞)我國每年會產生大于2500萬噸的廢舊紡織品,資源回收率卻僅為15%。如何實現廢舊紡織品循環利用?今年暑假,東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組建一支由8名碩博研究生、4名專業教師和1名專職輔導員組成的師生科技服務團,赴江蘇淮安、蘇州等地的再生纖維產業鏈相關企業開展研學實踐,以“材”智助力廢紡循環產業綠色升級。
廢舊紡織品循環利用需要經過哪些技術流程?有哪些關鍵核心技術需要攻克?帶著這些疑問,實踐團先后前往處于上、中、下游不同產業鏈的纖維材料企業實地調研。
在佩浦高分子科技有限公司生產車間,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座座“瓶山”,各式各樣的廢棄塑料瓶正經過一道道工序處理轉化為再生聚酯切片。高質化的再生聚酯切片被打包運輸至中游企業,實踐團在三聯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認真觀察學習再生聚酯切片被制造成再生聚酯纖維的工藝流程,而再生聚酯纖維正是制作衣服、家紡、裝飾物等各類紡織品的原材料。在海科纖維有限公司產品展廳,實踐團參觀廢舊紡織品循環利用的成品,北京冬奧會吉祥物冰墩墩的填充物“云絨”正是利用廢舊資源循環利用制作的。
“從原材料的選擇到生產、消費再到回收,纖維材料的循環利用離不開上中下游產業的緊密協作。”實踐團指導老師王華平研究員談到,“學院為實踐團特別‘定制’再生纖維循環利用全產業鏈調研路線,讓學生能夠較為全面地了解再生循環產業發展現狀,準確把握紡織品全生命周期的斷點和痛點,深入分析問題,鉆研解決問題,提高創新研究能力。”
“這次研學讓我深刻感受到要想做好科學研究,就必須對行業現狀和痛點準確把握,將產學研有效結合。”實踐團成員徐朝晨感慨地說,“以往在實驗室我們主要研究廢舊聚酯纖維化學法再生,通過這次對廢紡循環全產業鏈的調研,我更加清楚地了解了目前再生纖維的規模化生產流程、再生纖維在市場的實際應用情況和未來發展趨勢,為后續開展材料的循環利用技術研究提供了具體案例和數據支持。”
近年來,聚焦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東華大學在淮安洪澤傳統紡織產業創新發展和轉型升級的道路上發揮著重要智力支持、行業資源對接等作用。此次實踐團的技術顧問陳燁研究員作為江蘇科技鎮長團成員在洪澤經濟開發區管理委員會掛職副主任已有三年,他聯動科研團隊攻克企業再生技術難題,積極幫助企業申報江蘇省工業和信息產業轉型升級專項資金項目,打通科研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陳燁表示,“希望此次實踐能為師生們后續科研攻關注入新動力,進一步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
在與海科纖維有限公司調研時,企業提出了“再生纖維產業所用的廢舊瓶片質量波動嚴重導致產品價格聯動,高質化瓶片將會越來越少,企業如何破局”的難題,實踐團提出的建議得到了企業的高度認可,企業與學院達成了初步合作意向。
“在生產一線的調研大大激發了我們新的研究思路與創意。”實踐團成員李玉目前正在開展廢棄錦氨混紡面料回收研究,在臺華新材(江蘇)有限公司車間調研時,她收獲頗豐,了解了生產一線的需求和期待,她也明確了下一階段科研方向。
據了解,今年東華大學師生暑期社會實踐活動首次設立“新質生產力”方向,面向重點實驗室及課題組、科研項目團隊等貫通學術實踐與社會實踐,服務新型工業化和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本次研學實踐期間,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與江蘇洪澤經濟開發區及此次研學的5家企業簽署實踐育人基地共建協議并授牌。未來,雙方將共同打造以項目為牽引,以解決實際科技需求為驅動的實踐育人培養體系,同時圍繞企業需求進行技術攻關,拓寬產學研用一體化平臺,雙向賦能實現合作共贏。
實踐團成員在車間調研生產流程。學校供圖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