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焦小新)2024年11月29-30日,由香港中文大學(深圳)(以下簡稱“港中大(深圳)”)主辦的“2024新質生產力、醫工融合創新大會”在香港中文大學(深圳)舉行。港中大(深圳)校長徐揚生、中國科學院院士白春禮作大會致辭,廣東省港澳事務辦公室副主任張志華,深圳市政府副秘書長朱武出席論壇。
論壇以智能創新、多元共建為主題,中國科學院院士白春禮、康樂、譚蔚泓、楊正林,中國工程院院士徐揚生、謝立信、王振常、范先群、吳世忠等超過10位院士及20多位權威專家學者、科研院所、高校、企業等200多名代表參加大會,共同探討創新藥物、醫工融合創新、眼科創新、人工智能研發與應用、細胞治療與再生醫學等重要科學議題,港中大(深圳)協理副校長李學金主持大會。會議同步揭牌成立“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犇亞國際眼科研究所”,林順潮教授擔任研究所所長。
徐揚生校長在致辭中表示,高等教育的高質量發展是國家現代化建設的戰略支撐,發展新質生產力離不開創新。10年來,港中大(深圳)采取融匯創新的方式,擔當為國家探索自主培養高層次國際化人才的使命。醫學院作為實施健康中國戰略的重要力量,深化科教融合、醫工融合,打造科技創新平臺,建設高端智庫,是大學持續推進的重點任務。
白春禮院士在致辭中表示,科技創新是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引擎。如何讓重大成果在開放、包容的環境中成長,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融合發展?構建產業鏈合作創新平臺、加強國際合作是科技創新的重要載體。港中大(深圳)10年實踐和港中大(深圳)犇亞國際眼科研究所的創新成立,為聯通中外的眼科創新醫學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國際平臺。
港中大(深圳)犇亞國際眼科研究所所長林順潮教授介紹,“科學研究成果轉化,是國家應對新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提出的新要求之一。研究所(PIERI)匯聚頂尖的顧問團隊,打造聯通中外的眼科創新醫學研究平臺,推動醫療技術持續進步,在粵港澳大灣區,為新質生產賦能。”
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一輪科技革命正在推動著醫學發展進入新階段。眾多醫學與人工智能領域的專家在本次大會上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應用案例。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