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學前教育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學前教育改革發展作出重要指示,強調推進學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優質發展。2024年11月8日,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學前教育法》(簡稱“學前教育法”),標志著學前教育從此進入“有專門法可依”的新階段。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的新征程上,把黨和國家關于學前教育的重大決策部署全面準確地轉化為法律規定,對夯實教育強國建設基點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也為各級政府加快構建“幼有優育”的高質量學前教育體系打下堅實的法治根基。
一、優化布局結構,履行資源配置職責
黨的十八大以來,按照教育部統籌部署,天津市連續實施四期學前教育行動計劃,每年將學前教育資源建設納入市政府民心工程,攻堅補齊學位缺口,解決了“入園難”問題。全市學前三年毛入園率達97%,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為90%,公辦園在園幼兒占比為58%,提前達到并超過國家“十四五”相關目標。隨著出生人口變化、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和城鎮化發展趨勢,學前教育資源布局結構調整面臨新要求、新挑戰。如何優化教育資源配置,重塑資源供需關系,提升資源供給質量和效率,是各地政府面臨的重要課題。
學前教育法以問題為導向,為地方政府規劃配置區域學前教育資源指明了基本原則和實施路徑,規定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統籌當前和長遠,根據人口變化和城鎮化發展趨勢,科學規劃和配置學前教育資源,有效滿足需求,避免浪費資源”。同時強調,“推動適齡兒童在其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的工作或者居住的地區方便就近接受學前教育”,這對區域學前教育資源布局提出了更高要求。
下一步,天津市將深入落實“以政府舉辦為主”“大力發展普惠性學前教育”等法定要求,切實履行政府關于普惠性幼兒園規劃、統籌建設、舉辦與支持舉辦等方面的法定職責。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優化區域教育資源配置,建立同人口變化相協調的學前教育服務供給機制。一是適應人口變化和城鎮化發展的新形勢新要求,進一步健全入園需求監測機制。通過統計、公安、衛生健康、街道(鄉鎮)等多種渠道,加強對人口流動變化較大地區入園供需情況的監測。市級調研精準到街鎮,區級調研精準到社區村,及時掌握資源供需變化。深入分析預測發展趨勢,為調整資源布局規劃提供有力支撐。避免由于入園需求監測滯后,造成幼兒園規劃、布局調整不及時的情況發生。二是優化學前教育資源布局。根據入園需求精準施策,既要確保城鄉學前教育資源全覆蓋,滿足適齡幼兒方便就近入園需求,又要避免無序發展造成資源浪費。對城鎮人口流入地區,通過政府接收小區配套設施舉辦幼兒園、認定扶持普惠性民辦園等多種方式,保障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供給。在農村地區,構建以公辦園為主的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依托鄉鎮中心園辦好村園。充分發揮公辦園?;?、兜底線作用,保障農村學前兒童接受學前教育。三是調整資源結構。著力構建以普惠性資源為主體的辦園結構體系,擴大普惠性資源占比。結合區域入園需求,穩步增加公辦學前教育資源,提高現有公辦學位使用效率,大力提升公辦園在園幼兒占比。持續開展普惠性民辦園認定工作,擴大普惠性資源覆蓋面。四是提高資源供給質量。結合各區實際,改善辦園條件,優化班額和生師比,實現高水平資源優化配置。
二、堅持政府主導,履行投入保障職責
學前教育法規定,“學前教育實行政府投入為主、家庭合理負擔保育教育成本、多渠道籌措經費的投入機制”。近年來,天津市進一步健全學前教育經費投入和成本分擔機制,加大財政投入力度,提高保障水平。實現各級各類公辦幼兒園生均公用經費財政撥款標準每年1200元全覆蓋。加大對普惠性民辦園扶持力度,在稅收、水電氣熱費用、教師培訓費、租金等方面實施優惠政策。將普惠性民辦園生均年補助標準提高至2800~4400元,扶持力度位居全國前列。制定并動態調整公辦園、普惠性民辦園收費標準。使用中央支持學前教育發展資金設立專項經費,實施武清、寶坻、靜海、寧河、薊州遠郊五區農村幼兒園裝備水平提升工程。堅持科學合理、好使夠用、力戒奢華的原則,依據《天津市幼兒園保教裝備配置標準》為遠郊五區的鄉鎮中心園和村辦園配置運動器械、益智玩具、球類、積木等設備。進一步改善辦園條件,提升農村幼兒園游戲活動質量,助力鄉村振興,促進教育公平。
下一步,天津市將深入落實“優化教育財政投入支出結構”“加大學前教育財政投入”等法定要求,切實履行政府在完善普惠性學前教育保障機制等方面的法定職責。一是教育部門會同有關部門持續完善財政投入長效機制,確保財政性學前教育經費在同級財政性教育經費中占合理比例,優化完善市區兩級財政補助經費分擔機制。二是保障普惠性學前教育有質量可持續發展,落實并動態調整各類幼兒園運轉保障,健全學前教育資助政策。三是加強收費管理。綜合考慮經濟發展水平、群眾承受能力和辦園成本等因素,動態調整公辦園收費標準、普惠性民辦園最高收費限價。加強對民辦園的收費監管,防范化解有關風險。
三、加強培養培訓,履行師資建設職責
強國必先強教,強教必先強師。天津市始終高度重視幼兒園教師隊伍建設,連續8年開展提高幼兒園保教質量專項培訓,將專任教師、保育員、保健醫、廚師、保安等每一個與孩子相關崗位的教職工都納入培訓范圍,已經成為天津市學前教育的品牌和亮點工作。針對幼兒園教師隊伍建設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先后實施追求卓越幼教師資培訓工程、鄉村幼兒師資培訓工程、幼兒園教師和保育員能力提升計劃等市級培訓項目,提高保教人員專業水平。強化師資配備,專門對鄉鎮中心幼兒園補充事業編制,加強農村幼兒園師資力量。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均明確規定“全社會應當尊重教師”。此次學前教育法專門規定“全社會應當尊重幼兒園教師”,第一次從法律層面肯定了幼兒教師的社會地位和專業性,鼓舞了廣大幼兒教師的積極性。同時,幼兒教師承擔著保育和教育的雙重職能,關系到億萬兒童的健康成長和學前教育事業的健康發展。因此,學前教育法也從法律層面對幼兒園教師、保育員、衛生保健人員等幼兒園教職工的任職資格作了明確規定,并在“罰則”中對幼兒園教師和其他工作人員的不當行為作了處罰規定。這充分體現了學前教育法對幼兒園教師的“厚愛”與“嚴管”。
下一步,天津市將深入落實“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按照相關標準保障公辦幼兒園及時補充教師”“將公辦幼兒園教師工資納入財政保障范圍”等法定要求,切實履行政府在加強幼兒園師資隊伍建設、保障幼兒園教師待遇等方面的法定職責。一是嚴格幼兒園教師資質條件,把好教師入口關,對失德失范行為零容忍。二是依法保障幼兒園教師隊伍工資待遇,提高教師培養層次和培養質量。三是加強教師思想政治、師德師風、專業能力等方面的教育培訓,建設一支師德高尚、愛崗敬業、業務精良、結構合理的幼兒園教師隊伍。
四、提高保教質量,履行質量監管職責
學前教育法以專章的形式對學前兒童作了規定,充分體現了保護兒童權益的立法理念,完整體現了兒童權利。以法律形式規范保教活動,強調堅持保育和教育相結合的原則,科學實施保育和教育活動。將“采用小學化的教育方式或者教授小學階段的課程”“開展與學前兒童身心發展規律、年齡特點不符的活動,或者組織學前兒童參與商業性活動”等不規范辦園行為明確納入“罰則”情形之一,充分體現了我國維護學前兒童身心健康發展的決心和意志,為有關部門對相關不法行為依法采取強制和處罰措施提供了法律依據。
近年來,天津市逐步形成較為完善的學前教育質量保障體系,幼兒園保教質量全面提升。制定印發了《天津市幼兒園一日生活指南(2023版)》《天津市幼兒園保教質量規范(2024版)》,對每一個環節中的相關崗位人員提出明確的工作要點和實施建議,為幼兒園科學保教提供強有力的專業引領。在天津市教科院成立全國首家幼小銜接教研室,推出“小學先行、兩輪驅動、雙向奔赴、三方共育”幼小銜接天津模式,印制科學開展幼小銜接工作指導手冊和“家庭篇”單行本,堅持幼兒園去“小學化”,實施科學保教。為保障區域學前教育高質量可持續發展,濱海新區、河西區創建完善普惠性學前教育保障機制實驗區;北辰區創建幼兒園保育教育質量提升實驗區;實施天津市高質量幼兒游戲研究實踐項目,堅持試點先行與輻射引領相結合,在全市各級各類幼兒園遴選50所試點園,帶動區域內各級各類幼兒園開展研究實踐,共享成果、同步提升。此外,天津市在全國率先建設使用市、區、園三級監控系統平臺,該平臺具有“全域覆蓋、全網共享、全時可用、全程可控”的優勢,為市、區兩級教育行政部門抓幼兒園安全和質量安上了“千里眼”和“順風耳”。實現常態化監管,進一步規范幼兒園辦園行為,用信息化手段為幼兒在園安全筑牢防火墻。
下一步,天津市將深入落實“堅持最有利于學前兒童的原則”“把保護學前兒童安全放在首位”等法定要求,切實履行政府在推進科學保教等方面的法定職責。一是加強對幼兒園的專業指導,引導幼兒園堅持保育與教育相結合,落實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創設豐富的教育環境,支持幼兒主動探究學習,促進幼兒在游戲和生活中健康快樂成長。二是強化保教質量的評估,落實《幼兒園保育教育質量評估指南》,樹立科學導向,深入推進幼兒園督導評估。三是加強對家長的科學育兒指導,傳播正確的育兒理念和知識,形成家園共育的良好機制。四是完善動態監管機制,牢牢把握國家法律在幼兒園衛生保健、安全防控、師德師風等方面畫出的紅線和底線,依法嚴肅追究法律責任。持續開展清理整治,堅決糾正幼兒園“小學化”等不規范的辦園行為。
學前教育法以“促進學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優質發展”為主線,全面闡述了落實政府發展學前教育責任的法律規定和實現路徑,既是法律依據,也是行動指南。天津市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將認真學習貫徹學前教育法對政府法定職責的規定,大力推進依法治教,在法治軌道上推進學前教育高質量發展。(天津市教育委員會)
《人民教育》2024年第22期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