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的基石,在建設教育強國中發揮著重要的基點作用。內蒙古自治區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在各級黨委、政府堅強領導下,嚴格落實《關于實施新時代基礎教育擴優提質行動計劃的意見》精神,堅持用系統觀念推進教育治理現代化,確立正確的教育觀和教育質量觀,有效推進基礎教育提質升級。
一、全面系統推動擴優提質
加強頂層設計,確定工作目標,把牢工作方向,統籌推進工作。2023年9月印發的《新時代基礎教育擴優提質行動計劃實施方案》,明確了工作目標:到2027年,全區公辦園在園幼兒占比力爭達到60%以上,義務教育優質學位供給大幅增加,普通高中多樣化發展扎實推進,高中階段毛入學率穩中有升,特殊教育學校在20萬人口以上的縣基本實現全覆蓋,適齡殘疾兒童義務教育入學率保持在97%以上。為進一步推動工作落實,2024年制定了《內蒙古自治區基礎教育提質升級行動計劃(2024—2026年)》,以問題為導向,提出實施“優質資源擴容”“課程教學提質”“教育隊伍強基固本”“教研質量提升”“素質教育提升”“基礎教育改革攻堅”六大行動,從優質資源擴充、內涵提質增效、落實改革攻堅任務等方面提出具體落實舉措,推動工作落實落細。
二、全力提升教育服務保障水平
一是持續擴大優質學位供給。建立與常住人口變化相協調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供給機制,明確要適應國家人口發展戰略和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科學制定城鄉學校布局規劃。改善學校辦學條件,加大力度統籌并實施義務教育薄弱環節改善與能力提升、教育強國推進工程等項目,推動中小學校辦學條件達到標準。2024年下達資金支持126所幼兒園、578所中小學改善辦學條件項目,計劃到2027年底每個有需求的鄉鎮至少辦好一所公辦幼兒園,擴大優質學位供給。
二是教育投入“只增不減”。2019年起將本級學前專項資金增加到5億元。2022年起在普惠性幼兒園每生每年600元生均公用經費補助的基礎上,增加年生均獎補600元,實際達到1200元。據統計,2022年全區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教育經費、生均一般公共預算教育事業費支出分別較2021年增長6.35和3.66個百分點。
三是有序推進均衡發展。辦學條件明顯改善,聚焦縮小辦學水平差距,持續實施義務教育薄弱環節改善與能力提升項目。全區鄉村義務教育學校校舍建筑面積達到386.92萬平方米,圖書490.7萬冊,儀器設備總值7.98億元,較十年前生均教學用房面積提升1/3,生均儀器設備值增長約4.5倍,大班額、大通鋪等問題基本解決。城鄉、校際差距逐漸縮小。制定《內蒙古自治區義務教育集團化辦學指導意見》,促進優質教育資源區域間、學校間共享。
四是進一步優化教師隊伍配置。通過支教幫扶、結對共建、強引外援等方式,持續強化師資配置。每年統籌優質學校選派1000多名教師對薄弱學校開展組團式支教幫扶。2023年利用名校長名師工作坊招收受援學校教師學員,開展11500余次教研活動。2024年擬啟動新周期校本、旗縣、盟市、自治區四級教學基本功比賽,開展教學能手和學科帶頭人培養認定工作,選拔培育自治區級教學能手和學科帶頭人300名。
三、全力推動教育教學領域重點改革
一是有序推進質量評價改革。修訂《內蒙古自治區級示范幼兒園評估標準》,制定《內蒙古自治區級示范幼兒園評估及管理辦法》,每年認定自治區級示范幼兒園100所左右,進一步激發各地加大學前教育改革力度、提升科學保教質量的積極性。完善教育質量評價監測體系,擬制定幼兒園、普通高中、特殊教育學校辦學質量評價細則,啟動應用義務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標準化學校建設評價監測平臺。
二是持續提升“雙減”工作水平。強化課堂主陣地作用,圍繞校內提質減負要求,深化中小學課程改革,印發小學、初中教學基本要求和課程教學管理規范,幫助教師更好地理解國家課程標準實施理念,改進教學方法。制定《義務教育階段作業設計與實施指南》,發揮作業診斷、鞏固、學情分析等功能,將作業設計納入教研體系,加強教研指導。開展校外培訓機構規范整治工作,全區審批備案的2647家義務教育階段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已實現100%壓減,各地常態化開展執法檢查,查處各類違規培訓行為700余起。
三是穩妥推進中高考改革。2023年,全區初中畢業生中考語文、道德與法治、歷史三門涉國家統編教材科目全部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命題、答卷,首次實行“一張試卷考試”。持續完善中高考改革的措施體系,2024年初中地理和生物結業考試、2025年中考紙筆考試科目實行全區統一命題。持續優化升級高考綜合改革從報名、考試到填報志愿、錄取的全流程管理服務平臺建設,做好選課走班、生涯規劃和綜合素質評價工作。
四是素質教育成效顯著。構建“大思政課”體系。堅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鑄魂育人,將課程思政有機融入各學科教學。2023年全面推動12個盟市與高校共建思政課一體化共同體,145所大中小學、教研機構聯合開展課程開發、集體備課、教改研究。設立123個“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發布12個盟市紅色研學地圖和110個紅色地標,打造“行走的思政課”“紅領巾尋訪記”等研學品牌。強化體美勞教育。組織全區14000余名體育教師全員線上培訓,聘請專家及優秀教師制作490節培訓課程,為全面提升自治區體育與健康課程質量奠定堅實基礎。合并舉辦大中小學藝術展演,覆蓋全區12個盟市和53所高校,推動大中小學美育一體化發展。出臺全區大中小學勞動教育實施指南,明確各學段勞動課程內容清單。
五是數字化賦能水平進一步提升。印發《國家智慧教育平臺內蒙古自治區試點工作實施方案》等五個方案,明確試點建設工作目標、重點任務和進度安排,建立任務清單。形成“國家—自治區—盟市—旗縣—學校”五級融通的智慧教育平臺體系,依托平臺實施國家統編教材“自治區—盟市—旗縣—學校”四級全學科線上備課活動,建設教研共同體,幫助薄弱學校解讀課標、分析教材、改進課堂教學,建設優質教學資源。
四、全面優化教育管理體制機制
一是強化規范管理。進一步規范幼兒園辦園行為,加強對幼兒園教師資質與配備、保育教育、衛生保健、安全防護、招生宣傳、財務、收費等方面的動態監管。規范中小學校招生辦學行為。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嚴格實行免試就近入學,落實“陽光招生、陽光分班、公民同招”政策。加大對進城務工隨遷子女、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等特殊群體的關愛力度,隨遷子女實行“零門檻”“無障礙”入學。落實優質普通高中招生指標分配政策,向農村學校和薄弱學校傾斜。全面推行入園入學高效辦理一件事,有效解決家長入學工作中多處跑、跑多次、材料多、程序繁等問題。
二是健全教育督導評價體系。常態化開展縣域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督導評估重點指標”和“基本均衡差異系數”兩項監測,建立預警提醒制度,逐縣逐校逐項整改提升。指導烏海市、鄂爾多斯市、阿拉善盟積極探索“全程創建、全域創建、全員創建”的工作路徑,構建一體化決策部署、城鄉一體化擴優提質的創建工作運行機制。
三是完善“家校社”協同育人體系。印發《內蒙古自治區中小學幼兒園家庭教育課程體系構建指導綱要》,構建家庭教育體制機制,成立全區家庭教育專業指導委員會。拓展家庭教育線上資源,開展家庭教育公益線上直播講座。2024年擬制定出臺自治區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實施意見,同步制定家長學校、家長委員會、規范家訪制度等配套文件,營造全社會各方面關心支持協同育人良好氛圍。
(楊劼 作者系內蒙古自治區政協副主席,自治區黨委教育工委書記,黨委教育工作領導小組秘書組組長,自治區教育廳黨組書記、廳長)
《人民教育》2024年第18期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