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強國建設、民族復興之基。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要緊緊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朝著建成教育強國戰略目標扎實邁進。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以下簡稱《綱要》),對加快建設教育強國作出了全面系統部署。教育強國建設任務對我國教育事業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民族教育的改革和發展也要與時俱進,推進民族教育理論、政策和制度統一有機發展,適應教育強國建設的實踐需要。
推動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核心的理論創新。《綱要》把“堅持黨對教育事業的全面領導”放在突出位置,作為教育強國建設各項工作的引領。民族教育理論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其來源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民族教育實踐,并在指導中國民族教育的實踐中得到發展和完善。在民族教育理論創新中,首要的任務是推動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核心的理論創新。一是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重新審視和構建民族教育理論框架,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貫穿于民族教育理論各個部分。二是以突出黨對民族教育工作領導為內容的辦學方向,民族教育理論要體現始終堅持黨對民族教育工作的領導,始終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不斷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三是以和而不同為特征充實民族教育的具體內容。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深化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引導各民族學生牢固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歷史觀、民族觀、文化觀和宗教觀。四是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常態化機制,全面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全面推行使用國家統編教材,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從小就植入孩子們的心靈。
推動以民族教育高質量發展為路徑的政策創新。到2027年高質量教育體系初步形成,是教育強國建設的重要階段性目標之一。為推動民族教育高質量發展,還需加強政策創新。一是遵循民族教育政策的基本原則。堅持民族因素和區域因素相結合,根據不同地區、不同民族實際,以公平公正為原則,突出區域化和精準性,針對特定地區、特殊問題等制定實施民族教育差別化區域支持政策。二是堅守民族教育政策的價值取向。各民族院校要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因地制宜服務于民族地區的新質生產力發展,助力我國民族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各級各類學校要不斷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構建積極促進各民族學生交往交流交融的校園環境。三是堅持高質量發展的政策導向。要推動民族教育均衡發展、優質發展、特色發展和持續化發展,推動民族教育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和學習方式改革,創新和完善民族教育人才培養模式。
推動以惠民生、暖民心、順民意為目標的制度創新。在朝著教育強國建設的戰略目標邁進的過程中,民族教育制度建設不可忽視。民族教育制度是民族教育理論與民族教育政策賴以產生和發展的必要條件,更是民族教育實踐活動的基礎。一要貫徹民族教育惠及百姓的改革精神。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不斷提升教育公共服務的普惠性、可及性和便捷性,讓教育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二要形成適合我國民族教育改革發展需要的教育制度。全面提升教育水平,不斷擴大優質教育資源的覆蓋面和受益面,不斷提升民族教育的影響力和競爭力。三要完善民族教育的各項改革配套措施。根據新時代民族教育改革和發展需要,完善民族教育的配套措施,鞏固和完善民族教育制度與體系。
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綱要》意義重大而深遠,民族教育要緊跟教育強國建設目標,推動民族教育理論、政策和制度創新,助力教育事業實現由大到強的系統躍升。
(作者系中南民族大學教授)
責任編輯:李景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