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國兩會,青少年網絡環境治理成為代表委員熱議的話題。孩子沉迷玩游戲、刷短視頻怎么辦?作為“網絡原住民”的這一代青少年應該具備怎樣的網絡素養?如何幫助未成年人正確使用網絡?來聽聽代表委員怎么說。
代表委員熱議
協同共治暢通網絡育人渠道
全國人大代表、全國青聯副主席姚明關注電子產品給青少年健康帶來的壓力和挑戰。他建議動員未成年人開展息屏24小時行動,讓更多青少年走向運動場、貼近大自然,走進真正的社交場景,成長為身心和意志品格都健康的下一代。
全國人大代表、河北齊心律師事務所主任齊秀敏建議進一步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絡。建議相關部門健全配套機制,出臺網絡信息分級管理標準,加強行業自律和監管。
全國政協委員、湖南省岳陽市岳陽樓區橋西小學高級教師柳玲玲針對網紅亂象提出建議。柳玲玲認為,網紅“一夜成名”和“一夜致富”的現象,導致青少年盲目追求名利,忽視努力和才能的重要性。她呼吁規范網紅行為,教育和引導青少年遠離網紅誘惑,避免盲目崇拜和模仿,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淮安市新安小學校長張大冬注意到,隨著市場環境的變化,未成年人保護工作也面臨挑戰。他建議加強經營行為監管,保護未成年人健康成長。一是加強經營行為監管,規范市場秩序。二是明確相關監管權責,避免職能交叉。三是建立審查評級制度,提升內容質量。四是消除治安消防隱患,保障公共安全。
全國政協委員、江蘇省泰州市姜堰區實驗小學教育集團校長高金鳳探索以校家社合作方式提升青少年網絡素養。在她看來,首先要強化學校教育主陣地作用,將青少年網絡素養教育納入課堂、教材,開展教師網絡素養專項培訓,切實提升教師開展網絡素養教育的能力。同時,夯實家庭教育基礎,在此基礎上建好社會支持體系。尤為重要的是壓實政府和平臺責任。強制落實青少年模式,完善分級過濾機制,出臺青少年網絡教育指導綱要等。
AI來支招
讓青少年從“被動監管”到“主動成長”
DeepSeek:
幫助未成年人正確使用網絡,需要采取系統措施。家庭要通過科學制定規則、引導和共學來建立健康的網絡使用環境。學校要構建網絡素養教育體系。社會要注重通過政策強化和技術賦能來打造清朗的網絡生態。
青少年應具備信息辨識能力,即識別AI生成內容、核查信源的能力。可以開展“謠言破解工作坊”,指導學生用“三步法(查來源、比數據、問專家)”驗證信息。青少年應具備數字安全素養,即掌握密碼管理、防范隱私泄露、應對網絡詐騙的能力。可以聯合相關部門開展“網絡安全實戰演練”,模擬電信詐騙場景進行反詐訓練。青少年還應具備算法認知素養,即理解推薦算法機制,避免陷入“信息繭房”。可以在信息技術課中增加算法模塊,通過“關閉個性化推薦”對比實驗,讓學生感知算法影響。青少年還應具備數字健康素養,要學會認知網絡成癮對大腦發育的影響,掌握“20—20—20護眼法則”等。可以邀請醫學專家開設“數字健康公開課”,用腦科學實驗展示過度使用手機的危害。
總而言之,解決未成年人網絡沉迷需構建“預防—干預—發展”三級體系。在預防層面,通過家庭規則、技術管控降低接觸風險;在干預層面,借助AI監測和心理咨詢及時介入;在發展層面,以網絡素養教育賦能青少年,引導其成為數字時代的合格公民。最終要讓青少年從“被動防沉迷”轉向“主動善用網絡”,真正實現“數字原住民”到“數字公民”的跨越。
騰訊元寶:
治理未成年人沉迷網絡現象,需要系統性的解決方案,涉及家庭、學校、社會和技術等多維度協同。
首先要建立未成年人網絡使用的引導機制。在家庭實施“三時段管理法”,通過推廣“青少年模式”升級版,采用“AI內容審核+行為分析”雙引擎,進一步完善數字邊界。還可以通過建立網絡行為積分制度、開發成長型數字賬戶等措施,建立正向激勵體系。
其次要建立核心網絡素養培養框架。搭建信息解碼、辯證思維、數字倫理、技術掌控、內容創作、安全防護的認知層能力矩陣。
再次要完善生態化培養體系。進一步完善政策支持系統和家校社協同機制。
最后要建立長效評估機制。構建“數字健康指數”評估模型,實施動態追蹤管理,建立國際比較數據庫等。
治理體系的建立,既要注重剛性約束又要注重柔性引導,通過技術賦能實現從被動監管到主動成長的轉變。關鍵在于建立代際之間的數字對話機制,使網絡真正成為促進青少年全面發展的工具而非束縛其成長的牢籠。
本文綜合整理自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部分內容為DeepSeek、騰訊元寶等AI工具生成文字,有刪減。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