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寒高海拔地區是我國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攻堅克難重地,其教育資源優化配置不僅是這一廣袤區域自身的特殊需要,更是教育公平與教育質量雙效提升的必由之路。目前,我國高寒高海拔地區教育資源配置仍存在教育經費投入比較充足而又發展不均衡、教育基礎設施“建”“用”脫節、教育高質量建設與師資隊伍匱乏以及教育幫扶“積極推進”與“執行困難”等問題。對此,中央和地方政府應進一步調整教育資源投入結構、促進基礎設施和服務共建共享、優化教師隊伍結構、探索完善多方督導的幫扶機制,消除通往中國式教育現代化之路的制約因素。
關鍵詞:教育資源配置;高寒高海拔地區;教育高質量發展
“高質量發展”不僅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題,也是教育發展的核心要義。教育資源的均衡發展和優化配置是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指出,“提高教育公共服務質量和水平,提升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加強近期和中長期教育資源統籌配置”。高寒高海拔地區作為典型的生態脆弱區,因其社會生態系統具有抗干擾能力弱、恢復能力差、時空波動性強以及邊緣效應顯著等特點,[1]一直是我國高質量教育發展的“低洼地”。因此,如何科學調整和合理優化高寒高海拔地區教育資源配置結構,是我國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建設面臨的重要問題。
優化教育資源配置助推高寒高海拔地區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價值指向
筑牢高寒高海拔地區意識形態防線,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當今世界正進入不穩定和不確定加劇的新時期,全球治理運行機制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戰。我國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時期,要想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加速發展,必須奠定堅實的思想基礎。而高寒高海拔地區因其大多地處我國邊境和邊疆民族地區,對于維護國家統一、社會穩定以及民族團結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肩負著固邊、興邊、富民的重要職責。[2]對此,若要筑牢高寒高海拔地區意識形態防線,必須全面加強高寒高海拔地區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在各族師生心中植根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從而肩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歷史使命和時代責任。
擴充高寒高海拔地區人力資本存量,促進教育現代化發展。教育是強國建設、民族復興之基。然而,高寒高海拔地區作為實現我國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的最后攻堅地,可謂是制約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大短板之一。對此,若想助力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建設,全面推進教育現代化發展進程,需加強高寒高海拔地區教育投入,優化教育資源配置,通過財物供應、人才集聚促進高寒高海拔地區受教育群體多樣性、多元化、高質量、全生命周期終身學習的教育現代化發展,[3]加強人才之間的信息共享、交流、合作與競爭,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發展進程累積更多、更高質量的人才儲備。
促進高寒高海拔地區學校內涵式發展,助推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新時代,教育的主要矛盾轉變為人們對優質教育的需求與不平衡不充分的教育發展之間的矛盾,追求更高質量的優質均衡是新時代教育發展的目標指向。所謂優質均衡是“優質”與“均衡”的結合,體現為教育投入、過程和結果的全方位均衡,從而最終實現所有學習者成人成才的高質量教育公平。而推進和實現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關鍵議題在于教育資源配置的公平性與效率性。有研究表明,資源越集聚、投放越精準,資源效益也就越高。當前,我國教育均衡發展的目標已由“基本均衡”轉向追求更高標準的“優質均衡”,但由于我國幅員遼闊、地勢復雜,該轉向還面臨著多重挑戰,尤其是高寒高海拔地區因其自身特殊的地理環境和資源稟賦,教育事業發展與全國其他地區相比仍較為落后。對此,要想全面推進我國教育均衡化、優質化發展,需精準優化高寒高海拔地區教育資源配置,將資源配置與高寒高海拔地區教育質量提升及學校特色化發展聯系起來,從而有效助推我國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高寒高海拔地區教育資源配置的現實審視
教育經費投入比較充足而又分布不平衡。當前,我國教育事業已經實現了由提高教育普及程度轉向建設更加完善的教育結構、更高水平的教育質量以及更加和諧的教育生態。根據我國最新公布的《全國教育經費執行情況統計表》,高寒高海拔地區一般公共預算教育經費整體投入充足,但分布卻不均衡。通過重點分析西藏地區基礎教育經費投入情況,發現西藏自治區六市一區及其所轄區縣的基礎教育財政投入存在顯著的區域不均衡問題。[4]具體表現為,相比小學和初中,幼兒園教育財政投入區域不均衡情況相對嚴峻,資源開發受到限制,發展后勁略顯不足。其次,無論是幼兒園、小學還是初中,生均公用經費區域不均衡狀況都較生均教育經費和生均事業費嚴重。這主要是因為生均公用經費主要由學校負責,而不同學校生均公用經費的差異則取決于學校自身的發展情況。最后,生均基本建設經費區域不均衡現象最為嚴重,尤其是西藏特殊地區(極寒極高地區)的基本建設成本相較于西藏其他地區呈現出偏高的趨勢,教育基礎設施匱乏。
教育基礎設施“建”“用”脫節。當前,隨著國家政策導向的傾斜以及社會經濟的發展,高寒高海拔地區的教育信息化建設基本架構已初步形成,如西藏教育珠峰旗云平臺建設后作用日益凸顯。然而,一些地區在投入建設教育信息化設備后,仍無法將教學信息化放在學校發展的突出位置,沒有發揮出應有的作用。這主要受學校管理水平低下、教師信息化意識薄弱等因素影響,導致學校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使用率較低,甚至還有一些信息化教學設備處于閑置浪費狀態,教育信息化資源未能加以充分利用。
教育高質量建設與師資隊伍匱乏。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教師隊伍結構日趨合理,專業素養不斷提升,有效滿足了我國各級各類學校的辦學需求與教學發展。然而,由于高寒高海拔地區受空氣稀薄、太陽輻射強、低溫干燥等自然環境因素影響,教師整體數量偏少且質量不足。
比如,在西藏地區的小學教育階段,仍存在專任教師較少、生師比例較高、教師學歷不高等現象,尤其是在西藏地區的一些邊境縣,還缺乏專門教授音樂、體育、美術以及信息技術等課程的專職教師。與此同時,西藏地區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教師流失的現象。所以,要下大力氣增加教師數量,優化教師隊伍結構,提升教師的教育教學質量,促進邊境地區包括高寒高海拔地區教育的高質量發展。
教育幫扶“積極推進”與“執行困難”。教育幫扶是緩解高寒高海拔地區教育資源投入不足的重要手段,也是提升高寒高海拔地區教育資源最佳配置與整體增值的必要舉措。但就實際狀況而言,高寒高海拔地區教育幫扶的實施效果并不理想,學校硬件配置、師資隊伍培訓、教學質量提升等設想難以有效落實。大多高寒高海拔地區教育幫扶仍停留于淺層合作,幫扶的內容與形式較為單一,多以圖書資料配置、儀器設備租用以及選派教師講座等為主,整體呈零散、斷裂狀態。究其根底,這一方面是受惡劣的自然環境影響;另一方面主要是關涉教育幫扶各主體利益問題。
高寒高海拔地區教育資源配置優化的現實路徑
頂層設計:統籌規劃教育資源投入結構。首先,轉變教育資源配置理念,加強教育資源的投入與管理。在資源總量有限的條件下,教育資源配置需遵循“政府起主導作用、市場起決定作用”的配置原則,將政府直接提供與市場間接生產有機結合起來,建立起良性運行機制。其次,提高教育經費投入精準預算,確保教育經費的合理使用。中央和地方政府應根據高寒高海拔地區各級各類教育規模效益的現有情況,準確預算出不同類型的教育資源投入比例,對規模效益持續遞增的教育層次可繼續追加投入,而對于那些規模效益持續遞減的教育層次則可適當減少教育經費投入。最后,注重優化教育支出結構。一方面,中央和地方政府應持續加大高寒高海拔地區義務教育財政投入,充分發揮其對于工業勞動生產率提升的直接效用;另一方面,中央財政也要增加財政中、高等教育支出,尤其在高等教育投入上要體現出政策傾斜,以此提高整體人力資本水平,縮小勞動力工資以及收入分配的差異,實現地區經濟穩定增長。
共建共享:以教育信息化助推教育優質均衡發展。一是打造教育信息化交流平臺,推動信息化應用一體化發展,縮小教育數字鴻溝。中央和當地政府可借助學習的通用設計框架來構建智能個性化學習系統與彈性伸縮學習模式,促進教育優質均衡發展與教育公共服務升級,致力于實現學習者人人成才的高質量教育公平。二是打破高寒高海拔地區教育資源孤島狀態,形成教育數字資源共建共享格局。優質教育資源相對匱乏的高寒高海拔地區理應打破學校邊界,以智能技術為紐帶不斷提升教育信息化應用水平,提升教育資源開放共享的用戶體驗,克服教育資源短缺困境,致力于通過資源共享達到節約成本和提升質量的雙重目的。三是提升教師信息化素養,提升教育信息化軟實力。在借助外力的同時,最根本的是要提升自身的“造血”能力。對此,應加強高寒高海拔地區教師信息化素養,借助共享資源積極給教師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和支持,強化教師間的信任基礎、優化信任機制,從而提升教育資源建設、共享的質量。
師資優化:加強教師隊伍“量”“質”雙效提升。首先,健全“取長補短式”教師輪崗調動制。一方面,配置輪崗專項資金,加強教師輪崗意愿,對有意愿輪崗的人員進行專項補貼;另一方面,探索實施“編崗分離”的人事管理制度,由當地教育行政部門統一管理、統一調動,完成富余合格師資在區域間的輪崗調動。[5]其次,多舉措加強本土師資隊伍建設。中央和地方政府可積極通過國培計劃、集中培訓、跟崗學習、集中研修等方式,全面提升高寒高海拔地區教師的專業素養和教學水平。另外,還可充分利用信息化技術優勢,建構數字化教師教育資源平臺,深入推動教師教育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變革和轉型。最后,構建數字驅動的教師資源配置監督體系。從學校層面來看,學校要定期針對師資配置流程、成效以及問題進行自評、自測、自糾,逐步實現學校教學事務公開化、制度化。此外,地方政府也應積極打造資源集聚的智慧信息平臺,跟蹤教師專業發展與成長需求,確保教師選拔、聘任等環節的公平公正。
多方督導:整合社會力量實現教育幫扶效果最大化。首先,教育幫扶重在“志智”雙扶。為此,中央和地方政府應努力幫助當地受教育群眾轉變觀念、樹立自信、增強智慧,擺脫貧困文化導致的惰性思維方式和行為邏輯,從而打破貧困代際傳遞。其次,構建多元化的利益補償機制。中央和當地政府可通過構建多元化的利益補償機制,加強學校與各利益主體的溝通交流,就利益補償機制與各利益主體達成友好共識,以有效化解各方利益矛盾,避免零和博弈的不利局面。最后,建立健全教育幫扶評價制度。中央和地方政府一方面要構建科學化的評價指標體系,打破過去的評價慣性思維,將教育幫扶項目的各個環節納入評價指標之中;另一方面則是要探索形成教育幫扶主體、被幫扶主體、社會公眾等多元評價主體,對教育幫扶項目進行不同角度、不同層次的考核評價,破除單一評價主體存在的固有弊端。
參考文獻:
[1] Elmqvist T,Folke C, NystrO‥m M, et al. Response diversity,ecosystem change,and resilience[J]. Frontiers in Ecology and the Environment, 2003(09).
[2]田月梅,李昭勇,金浩.中國共產黨“興邊富民行動”重大舉措研究[J].貴州民族研究,2022(04).
[3] 胡鞍鋼,王洪川.中國式教育現代化與教育強國之路[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01).
[4] 張學敏,江瑞濤,林檬.西藏自治區基礎教育財政投入的區域均衡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23(04).
[5]朱秀紅.人口下降背景下鄉村教師隊伍建設的攻堅難點與政策應對——以東北地區為例[J].民族教育研究,2024(04).
? 本文系 2022 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西部農村和民族地區人力資本培育的方式和路徑選擇研究”(批準號:22&ZD065)的成果。
(作者胡雪涵系西南大學西南民族教育與心理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張學敏系西南大學西南民族教育與心理研究中心主任、教育學部教授,江瑞濤系西南大學教育學部碩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吳紹芬 崔藝馨(實習)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