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強調,要讓教師從單純的知識傳遞者轉變為教育教學的研究者,對教學內容和教學對象進行深度研究,思考有沒有更好的教學方法,從而讓自己成為一名更適合當代教學的教育者。這也是當前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對教師的要求。
如何成為一名教育教學的研究者,當然要讀書,要思考,要觀摩,要學習他人的好方法,但筆者認為對教師來講,還有一條無法回避的必經之路,那就是要不斷反芻自己的教學經歷,把自己過往的教學過程、學生的反饋、教學初衷和教學真實效果當作一種客觀資料,進行歸納、演繹的邏輯分析,發現規律,從而找到獨屬于自己的更好的教學可能性,再反哺教學實踐。與專業的教育理論研究工作者不同,個人化的教學反思才是教師研究者獨有的研究手段,也是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個人化的反思有一些技巧,我相信有個別老教師能隨時把教學不足、課堂的意外生成在心中總結成經驗,歸納出來,諳熟于胸,直接指導實踐,但這些人都是教學上的天才。更多人會選擇寫教學反思,把過往的教學經歷及時記錄下來,這包括一些不足、一些疑惑、一些意外生成,還有對教學目標未達成的描述,事后再慢慢分析原因,從個例中找出通用的、規律性的東西,最終形成改進思路,指導自己的教學實踐。對于多數教師來講,這樣的反思性寫作是最好的個人化教學研究手段。
前幾天,我和某小學的一位優秀青年教師聊天,就談起了教學反思的寫作。他說,他不喜歡寫作,干這種事就是浪費時間,每天的工作都忙不過來,哪還有時間做這些事情。這位青年教師研究生畢業,工作兩年來一直擔任班主任,教學成績突出。我認為他有能力在教育研究領域有一番作為,沒想到他對我所說的毫無興趣。
過后我又對這件事進行了觀察與反思,我覺得青年教師沒有學術熱情是情有可原的。
首先是客觀因素,現在學校的各種雜事特別多,尤其是剛參加工作的青年教師,要想取得現實的成績就要做更多課堂之外的事情。比如協助檢查不同學科的作業,充實學校電子教學資源庫,練字、寫筆記、處室管理、特殊學生輔導、看托管、盯午休等。這些事情當然要做,也是青年教師無法推脫的責任,但現在這些事務性工作幾乎填滿了青年教師除了上課之外的所有時間。如果青年教師擔任班主任,那就更需要超負荷運轉了,僅處理班級事務就會占用大半時間,打掃班級衛生,管理班級紀律,監督班級學習,如果遇到班里有幾個問題學生,那班主任就很難離開教室了,只能隨時盯著學生,隨時處理各種突發事件。
要想讓青年教師有時間做教學反思,在讓他們盡職盡責的前提下,應盡可能地減少他們業務之外的負擔。
我又繼續觀察,發現多數青年教師在忙工作的時候都熱情滿滿,但只要是進行自我反思式的教學寫作,就沒有了興致。仔細想想,我覺得很大的原因就是學??冃Э己说囊龑В屗麄儠酶鞣N“抄近路”的方式盡可能快地達成目標,而靜下心來反思過往,就像前文中的那位青年教師說的,是浪費時間。
青年教師處在關注生存的階段,要在學校站穩腳跟,就需要關注績效考核。績效與下一階段崗位設置的優劣、教師薪資的高低息息相關。因此青年教師對能產生績效的工作更感興趣。比如,前面和我聊天的老師,他第一年的教學成績就是級部的第一名,因為這件事他多次受到表揚,很快從“菜鳥”轉為“骨干”。這也讓這位教師意識到,與其拿出時間搞所謂的研究,對自己進行反思,還不如簡單粗暴地讓學生刷考題,盡快讓學生在短時間內出成績。
另外,對青年教師來說,與踏踏實實進行點點滴滴的教學反思相比,各種公開課、優質課比賽顯然更容易出成績。青年教師大部分形象好,有活力,敢于創新,因此在各類賽課活動中更容易脫穎而出。那些優秀的青年教師大多都頂著賽課獲獎的光環,而賽課的成績在年底考核的分值上與研究成果不相上下,在性價比上更容易受到青年教師的青睞。
我并不反對各種公開課和賽課,這的確給青年教師成長搭建了一個非常好的舞臺,但現在的公開課和賽課很多時候都變成了一場經過反復演練的表演,從學生到教師,從開場到下課,都有各路導演給當事的青年教師出謀劃策,反復琢磨每個學生的每句話。這個平臺如果要在青年教師成長過程中發揮更積極的作用,就需要做更細致的制度設計,讓它真正能夠反映教師的真實水平。
還有,組織班級參加學校實踐活動也是提高績效的重要條件,不同的學校擅長開展不同的活動,有的學校喜歡合唱節,有的學校偏愛科技節,有的學校熱衷體育節……凡此種種。只要努力參加獲得好的名次,學校最后都會在教師績效中給予體現。青年教師善于組織活動,更容易和學生打成一片,常能在活動中獲得高績效,自然樂此不疲。
這里也不得不提一下教學寫作,不少學校把學術寫作也納入教師考核之中,成為一項加分項,甚至有的學校會要求青年教師人人交論文。那為什么還不能激發青年教師寫教學反思的興趣呢?我覺得這與一部分考核中提及的學術寫作的要求關系很大。比如,學校每年的論文評獎,每學期的案例征集,還有區域內短期的課題評獎等,這些論文和課題共同的特點是要求出成果,有一定的理論要求,甚至還有的學校會要求教師寫出新的教學理念和觀點來,這樣才能算是一篇合格的教育學術論文。
如前所述,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每天都忙于事務性工作,還要應付各種評比和檢查,他們哪有時間去開發一種新理論、新理念,甚至也拿不出什么新觀點,收上來的所謂的學術成果往往與學校的教學實踐沒有太大關系,有的教師為了應付,不得不上網搜索,或者用AI智能包辦寫作。有所學校為了保證教師上報的內容是原創的,多次提醒和警告青年教師不能抄襲,要求教師如果文章是原創,必須私信回復給學校領導,結果上交了幾十篇文章,敢承認自己原創的只有三篇。近年來,一些地方學術造假快成產業了,部分教師通過花錢購買論文發表,從而在各種評選中獲利,這也樹立了壞“榜樣”,讓青年教師覺得學術有“捷徑”可走,與其埋頭研究,不如花錢造假,更加輕視教育學術,對學術研究喪失了興趣。這些假學術的特征就是沒有與教學實踐結合,沒有深度地思考,急功近利,所以也敗壞了青年教師的學術胃口。
引導青年教師走上正確的學術之路,學校需要營造良好的學術氛圍。學校可以把每學期開展的重要活動與教學研究相聯系,與教師的真實教學過程相聯系,優質課比賽和學校專題展示等活動可以做得更加個人化、具體化。比如,一位教師在某一課的開場有新意、有效果,就可以當作一個成果在小范圍推廣一下,成為這位教師的學術成果,讓他們感受到研究對指導實踐的重要性。
學校還要樹立問題即課題的思想,鼓勵青年教師把教學活動中遇到的問題做成課題,進行深度研究,真正把研究與實踐結合起來。
學校還要給青年教師自由的學術空間。學術研究要想出成果并不簡單,需要教師有時間去積累,有精力去反思和實踐。這就需要學校給青年教師減負,應盡量根據教師的專業背景和教學能力合理分配教學任務,精簡行政事務,明確各部門職責,避免青年教師承擔更多的行政雜務。學校應當允許青年教師在自己的專業領域或者感興趣的方面發展,不為他們設計過多的條條框框,給青年教師更大的容錯空間,為他們建構更自由的學術空間。學校有了自由的土壤,自然能生長出更多學術研究的佳木。
(咸威 作者單位系山東省青島市李滄區青島王埠小學)
《人民教育》2025年第6期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