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當古老哲思融入少年筆觸,傳統文化便有了鮮活注腳。近日,寧波奉化區文化館1986展廳里“游于藝”奉化區中小學生“詩書畫印”優秀作品展正在展出。不少市民在得知創作者是中小學生時紛紛驚嘆“技藝了得”,也有不少人欣慰于“老祖宗傳下來的技藝有了繼承人”。
“詩書畫印一體自宋代以來已成為中國畫的標準范式,深深烙入華夏民族的審美基因,也是我們正在探索的特色美育項目。‘游于藝’中小學生‘詩書畫印’優秀作品展精選60件‘詩書畫印’佳作,已吸引一萬多人次參觀。”奉化區教育局教研室美術書法教研員楊州美介紹。
奉化區結合全國“蒲公英行動”,開展中小學“審美居先·向美而創”的詩書畫印創作教學研究,已持續15年。從2021年開始,奉化區“美術書法融合教學”團隊打造“詩書畫印”美育課程,以傳統文化經典為藍本,設計了“審美五浸潤”的教學體系,提出了“傳承中浸潤”“生活中浸潤”“主題中浸潤”“形式中浸潤”“展示中浸潤”,引導學生將詩詞意境、書法筆意、繪畫構圖與篆刻章法有機融合,感受傳統藝術魅力。
經過5年推廣,“詩書畫印”美育課程已在該區20余所中小學落地生根,催生出20多個學生社團和校園書畫展、藝術節等多個傳統藝術活動、項目,使近萬名學生受益,還帶動家長一同參與,親子共研藝術成為區域校園新風景。
為深化美育浸潤,今年奉化區教育局特地舉辦“游于藝”中小學生“詩書畫印”專題展覽。展覽形式為“雙線巡展”模式,推動美育從校園到社會深度滲透。
本次展出的作品創作者從8歲到18歲不等。這些作品既有傳統文化之神韻,又融入了現代創意。岳林中心小學美術社團10名成員以京劇為主題,融合青花瓷色調,創作組畫,展現出融合式的國粹之美;實驗中學呂雨汐以水墨為筆,融合寫意技法創作多題材畫作,勾勒山水村落神韻;溪口中心小學何嘉辰以“夫妻銀杏”“金龜探水”等家鄉美景雅稱入印,用古樸渾厚的漢印線條鐫刻家鄉印記。
“能參加這次展出我感到非常自豪。篆刻讓我看到了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我會一直學下去,希望用手中的刀刻繪出更多美好。”參與這次作品展出的奉化區學生江姿唅表示。
“今后,我們將聚焦探索AI賦能‘詩書畫印’創作教學的‘三重浸潤’模式:以‘實景+智能’情境厚植文化基因,借生成式AI培育審美思維,憑數據分析助力個性發展。通過這一模式,推動形成‘創作—展示—反哺’的文化閉環,讓‘詩書畫印’更好地滋養學生成長。”楊州美說道。(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記者 史望穎 通訊員 烏雯雯)
寧波奉化區“游于藝”中小學生“詩書畫印”作品展現場。奉化區教育局供圖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