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程墨 通訊員 湯斐 薛璟鑫)芒種時節,湖北工程學院同大餐廳飄出陣陣飯香。餐臺上,該校“春暉·四季農時”耕讀工坊出品的“三菜一湯”引得師生駐足:白茄子綿軟、辣椒脆嫩、黃瓜清甜,再配上一碗番茄蛋湯,家常滋味里藏著不尋常的故事——這些食材從播種到端上餐桌,全程由學生親手操持。
清明前后,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農學院教師鐘亞琴博士帶著30名學生扎進試驗田。他們卷起褲腿學翻土,握著水管練灌溉,搭竹架時比畫著幾何角度,連除草都暗含植物學門道。“茄子苗間距要留40厘米,辣椒得搭‘人’字架防倒伏。”2024級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學生向洪毅蹲在地頭,指尖沾著泥巴細數耕種心得。三個月汗水澆灌,試驗田迎來豐收:36斤嫩白茄子、53斤頂花黃瓜、34斤青紅尖椒、41斤沙瓤番茄堆滿竹筐。
豐收蔬果剛離田,校園建設與后勤保障處的專家已候在田邊。10名學生化身“新廚子”,在餐飲中心師傅指導下操練刀工火候。擇洗、切配、顛勺、調味,2024級園藝專業學生張振發第一次掂炒鍋就鬧了笑話:“火太猛,茄子片差點飛上天!”如今他已能穩穩掌控火候,炒出的肉末茄子讓同窗直呼“有鍋氣”。
耕讀工坊的課堂遠不止于田間灶臺。立夏時節,小麥試驗區上演著跨學科實踐: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學生左手鐮刀右手農機,對比傳統耕作與智慧農業的效率差;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學生把麥粒搬進實驗室,研發高纖維面包的配方;生物工程專業學生則盯著發酵罐,探索秸稈制乙醇的工藝路線。
“從種到收,從吃到用,每個環節都是活生生的教材。”生命科學技術學院、農學院黨委書記王志鋒指著麥田說,當節氣農時與專業知識碰撞,學生收獲的不僅是農技,更是系統思維。
如今,“春暉·四季農時”耕讀工坊已形成“節氣為令、勞育為基、專業為擎”的育人模式。2024級園藝專業學生徐琳捧著親手種出的羊角蜜甜瓜笑得燦爛:“這既是結課作業,也是送給自己的成人禮。”在這里,勞動不再是課本上的概念,而是泥土里的扎根、灶臺上的成長、產業鏈上的創新。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