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支把實驗室建在田埂上的科研隊伍,正在用最樸實的耕耘,書寫著新時代‘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的四川答卷,把科技創新的種子種在‘天府糧倉’的沃土中。”稻浪千重,穰穰滿家。時值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四川省眉山市永豐村水稻基地三周年之際,眉山東坡區中試基地呈現出一派科技興農的豐收盛景。三年來,四川農業大學馬均教授團隊始終牢記殷切囑托,以創新驅動為筆,以廣袤田野為卷,在巴蜀大地上描繪出新時代農業現代化的生動圖景。
三年來,馬均團隊組建了由20余名專家、30余名研究生構成的攻堅專班,建立了三級聯動平臺、全鏈條創新體系,累計篩選評價了180個新品種,研發了8項綠色高效栽培技術,為農民節本增效顯著……一組組扎實數據,是團隊將殷切囑托轉化為“藏糧于技”生動實踐的鏗鏘答卷。
如何讓農業科技成果更快落地生“金”?馬均團隊給出了系統答案。他們牽頭構筑了三級聯動平臺——眉山市水稻專家工作站、四川省水稻新品種新技術中試研發平臺、中國農技協四川東坡永豐水稻科技小院,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研”(創新研發)、“試”(中試熟化)、“推”(小院落地)、“用”(競賽驅動)四階閉環工作體系。其中,“用”的環節,正是通過創新性地組織“一優兩高”(優質、高產、高效)水稻生產競賽活動來實現。這一體系將創新研發、中試熟化、小院推廣與競賽驅動應用緊密銜接、環環相扣,為科技成果從實驗室走向大田鋪設了高速通道。競賽活動在體系的支撐下,其規模與內涵得以同步躍升,成為驅動技術應用、檢驗成果效能、激發農戶積極性的關鍵引擎。
保障糧食安全,種子是“芯片”。在永豐村這片試驗熱土上,馬均教授團隊三年來累計完成了186個雜交稻新品種的嚴格評價篩選,最終成功將川康優6308(今年被農業農村部認定為超級稻品種)、品香優秱珍、麟兩優華占等一批高產優質品種推介給廣大稻農,直接助推“天府糧倉”首提地良種覆蓋率一舉突破98%。
此外,水稻科技小院作為團隊扎根鄉村的重要服務窗口,成為連接科研與生產的關鍵節點。三年來,從田間課堂到政策建議,該團隊通過70余場次農業技術培訓,為超過6000人次的基層農技人員、新型經營主體和農戶送去科技“及時雨”。
可貴的是,一批批科技小院研究生以農房為家,長期駐守在四川西充、丹棱等丘陵稻區一線,為育秧中心的高效運轉提供強力技術支撐,真正實現把論文寫在大地上。團隊還創新“師帶徒”培養模式,先后有30余名研究生在育秧實踐中成長為既懂理論又精實操的復合型人才,實現了“育秧”與“育人”的雙豐收。(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通訊員 楊志遠 記者 陳朝和)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