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程墨 通訊員 鄭婷 姚瑤 傅文婕)當課本上的環保理論遇見湖北“建成全國生態文明建設先行區”的生動實踐,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近日,武漢紡織大學“守護千湖之省”環保實踐課緊扣《湖北省“十四五”綠色低碳發展規劃》要求,讓同學們以腳步為筆、以實踐為墨,在荊楚大地的企業車間、流域治理現場、科普教育展館中,繪就了一幅扎根湖北、服務綠色發展的調研實踐地圖。
作為湖北“無廢城市”建設試點的關鍵項目,武漢市綠色動力再生能源環保有限公司的生產線,正是《湖北省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規劃》中“固體廢物資源化利用”的鮮活樣本。同學們帶著探索垃圾無害化處理工藝的目標深入廠區:跟蹤1200噸/日處理量生產線的全流程數據,對比課堂理論與湖北“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指標的匹配度,測算該模式對漢江流域沿線城市的可復制價值。
“這條生產線每年減少的3萬噸標準煤消耗,相當于為長江湖北段減少10萬噸碳排放!”技術人員的講解,讓學生們對《湖北省碳達峰實施方案》中的“源頭減量”要求有了具象認知。在VR互動區,大家特意針對湖北濕垃圾占比高的特點,模擬優化分揀流程,并把生活垃圾焚燒技術適配性建議作為后續調研方向,讓環保技術與湖北流域治理的戰略需求緊密相連。
赤壁市羊樓洞小流域治理案例,是湖北“兩山實踐示范區”建設的典型樣本。實踐課緊扣《湖北省鄉村振興戰略規劃》中“生態振興”要求,設計“長江支流保護與農業綠色發展”調研任務:在兩山集團農創夢工廠,秸稈還田技術適配江漢平原稻作區的實踐,數智農田監測推動規模化、設施化種植,讓“小田并大田,土地—土地”的閉環模式有了湖北地域注解;當地特色農產品赤壁青磚茶的傳統工藝的“循環智慧”與“傳承生態農法”的要求形成跨越千年的呼應。
湖北省科技館“綠水青山”主題展廳里,湖北本土企業研發的環保技術成了主角。實踐課結合《湖北省科技創新“十四五”規劃》中“生態環保技術突破”目標,引導同學們聚焦“湖北如何以科技破解江湖治理難題”展開探索:交互式系統模擬的東湖、洪湖污染治理方案,呼應著《湖北省湖泊保護條例》的最新修訂;碳足跡計算器測算的“1小時通勤”生態影響,關聯著湖北“低碳出行示范省”建設;全息投影中武漢新能源車企的零碳工廠、宜昌磷化工企業的綠色技改成果,更是湖北“兩型社會”建設的鮮活注腳。
該校相關負責人表示,這場緊扣湖北綠色發展規劃的實踐課,構建起“理論學習—規劃解讀—實地調研—實踐驗證—成果反哺”的學習鏈條:同學們帶著調研中發現的湖北濕地保護、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等問題回到課堂,組建“湖泊生態監測”“智耕益藥”科技助農等團隊,真正實現了從“讀懂規劃”到“參與實踐”的跨越。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