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課不僅應該在課堂上講,也應該在社會生活中講。重慶謝家灣學校在20年課程整合實踐探索中,以學生核心素養培育為出發點,融合各學科學習視野、內容、方法,以及地方性、世界性學習資源等一切適合的要素,為學生提供適切的學習情境、內容與方式,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應用能力、實踐能力等。在思政課教學中,教師也善用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鮮活社會資源,注重加強實踐教學,把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有效融合起來,將抽象理論與學生生活相連接,提升思政課育人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本文以“探尋民主村”為典型案例,詳解學?!按笏颊n”教學實施密碼。
一、背景解析:如何充分整合“大思政課”教學實踐
2024年4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走進與謝家灣學校僅一墻之隔的重慶市九龍坡區謝家灣街道民主村社區進行考察,深入了解實施城市更新和保障改善民生等情況,并提出“中國式現代化,民生為大”的重要論述。如何充分整合這樣寶貴的“身邊思政資源”呢?
我們結合教材內容,以民主村社區的“蝶變新生”為主題,整合小、初、高思政課教材中“家鄉的新變化”“基本政治制度”等教學內容,帶領學生探究民主村更新改造過程中展現的社區治理實踐,更好地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增強社會責任意識。
二、設計思路:建立“目標—資源—實踐—評價”鏈條
本案例突出“實踐性”,通過建立“目標—資源—實踐—評價”鏈條,促進學生生長思政“記憶點”、生發“感悟點”、激發“行動點”,培育和發展“政治認同”“責任意識”等核心素養。
結構化理解教材:確立指向“素養+”的學習目標
本案例以統編道德與法治九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三課第二框《參與民主生活》為核心內容,圍繞“行使民主權利”和“增強民主意識”兩大話題展開教學。同時,第二單元《民主與法治》以“建設法治中國”為主題,涵蓋第三課《追求民主價值》和第四課《建設法治中國》兩課內容,旨在引導學生認識到全過程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屬性,堅定制度自信;同時,認識到發展人民民主必須堅持依法治國。
那么,如何確定本案例的學習目標呢?首先,縱觀基礎教育思政課程體系:小學階段側重規則意識培養和公民認同教育,初中階段聚焦民主制度學習與實踐參與,高中階段則從政治、法律、國際等理論維度深化理解。其次,從學生的實際情況來看,謝家灣學校一至九年級學生在學校每天堅持收看《新聞聯播》,關注社會時事,具備一定的社會認知基礎,但相對缺乏公共事務參與的實踐經驗,對民主程序等抽象概念仍存在理解障礙,需要借助真實情境和具身體驗促進知識建構。
綜上,基于《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要求,本案例指向“政治認同”和“責任意識”核心素養培育,設計具體學習目標(見圖表1)。
整合課程資源:豐富指向“素養+”的學習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強調要強化學科實踐,注重“做中學”。實現這一目標,教師需要充分整合學科性、生活性、社會性等多維度課程資源,為學生構建真實的學習情境,為學生從“被動接受”到“主動探究”創造條件。
民主村社區的“蝶變新生”為思政課程提供了豐富的實踐資源。我們系統整合了三類核心資源:一是物理空間資源,以社區食堂、完成電梯加裝的樓棟等實體場景為依托,讓學生在真實場景中理解公共事務的運作過程;二是主體互動資源,借助社區居民、人大代表等多元主體,構建公民參與社區治理的真實情境;三是案例實踐資源,如基層治理創新等鮮活事例。這種多維度、立體化的資源整合模式,充分體現了謝家灣學校從“教材是我們的世界”走向“世界是我們的教材”課程理念(見圖表2)。
變革學習方式:強化指向“素養+”的學科實踐
在謝家灣學校20年課程整合探索中,我們深刻認識到:要實現從知識本位向素養導向的轉型,關鍵在于變革學習方式。
一方面,我們以跨學科資源整合重構實踐樣態,讓學生在真實任務中實現素養融合。比如,通過語文學科教學進行研學報告的撰寫,發展學生語言表達與邏輯思維素養;運用信息科技學科中掌握的數字化工具,在實踐中提升學生的數據處理能力與信息素養;運用社會學研究方法,培養學生的實證思維與社會參與素養;等等。這種多學科協同的實踐模式不僅打破了學科壁壘,更讓學生在解決復雜問題的學習過程中實現了知識遷移與素養整合。
另一方面,我們創設沉浸式社區教育實踐情境,推動學習方式從認知理解轉向行動探究。通過設計實地調研、模擬議事等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在參與公共事務的真實過程中,既理解民主制度的運行機制,又掌握公民參與的實際技能。這種具身化的學習體驗,通過情境記憶的深度加工有效促進“政治認同”“責任意識”等素養的內化,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了實踐基礎。
生長性對話評價:形成指向
“素養+”的評價鏈條
在本教學案例實踐中,我們構建了指向“素養+”的評價鏈條。通過建立“目標導向—過程追蹤—多元對話—持續改進”的動態評價機制(見圖表3),推動實現從單一結果評價向促進素養生長的質性評價轉變。
首先,建立素養目標導向的對話評價框架?;谡n程標準細化素養觀測維度,將民主參與、批判思維等核心素養轉化為可觀測的行為指標。在民主村調研實踐中,通過設計“問題提出質量”“跨學科實踐能力”等評價量規,實現素養目標的可視化追蹤。其次,構建多元對話的評價共同體。如學生通過成長檔案袋開展自我對話,提升元認知能力;小組通過協作評價表進行同伴互評對話,促進團隊協作、溝通交流等社會性素養發展。最后,形成評價驅動的教學改進閉環。如針對調研中發現的論證能力薄弱問題,及時調整課程設計,增加模擬聽證會等實踐環節,實現教、學、評的有機統一。這種生長性評價體系,推動評價真正成為促進學生素養持續發展的助推器。
三、實施過程:“認知鋪墊—具身實踐—價值升華”
第一階段:前期準備—搭建探究學習認知框架
在前期準備階段,教師通過系統化教學設計,幫助學生構建知識框架并建立調研基礎,為后續探究活動奠定堅實基礎。
首先,構建知識框架,做好情境鋪墊。學生提前預習課程內容,形成對民主相關概念的初步認知。同時,圍繞核心議題(如“民主村的治理轉型”“全過程人民民主如何推動社區發展”)搜集資料,包括民主村改造前后的對比數據、居民議事會實錄、社區更新紀錄片等,以增強對現實案例的具象理解。這一過程不僅幫助學生搭建了理論學習的前期認知框架,更促進了教材知識與社會實踐的有機融合。
其次,組建調研小組,明確任務分工。班級被劃分為多個“觀察團”,各小組結合調研任務表制訂具體實施方案,設計訪談提綱和觀察記錄工具(見圖表4)。團隊成員根據個人特質(如性格、興趣、能力)進行角色分工(如團長、聯絡員、記錄員、宣傳員、分析師),并在每輪調研后進行角色輪換,確保全員參與和能力均衡發展。這種結構化的任務分配方式,既提升了調研的針對性和效率,也強化了團隊協作與責任意識,使抽象的政治概念在實踐中得到生動詮釋。
這一階段的準備可以幫助學生建立系統的知識結構,掌握社會調研的基本方法,為后續深入探究奠定基礎。
第二階段:實地調研—沉浸式參與基層共治實踐探索
在前期理論認知的基礎上,觀察團深入民主村開展沉浸式調研活動。調研實施過程遵循“理論—實踐—反思”的探究邏輯:首先由社區工作人員和指導教師帶領學生進行實地考察,在明確調研規范和要求后,各小組分別前往預設的調研點位(社區食堂、人大代表聯絡站、惠民巧匠坊、加裝電梯樓棟等),這些點位均經過前期與社區共同的科學規劃和協調布置。調研過程中,道德與法治學科組教師實施分布式指導策略,在關鍵節點進行觀察和引導;學生則基于角色分工開展系統化調研工作—團長負責整體協調,聯絡員和記錄員實施結構化訪談與信息采集,分析師進行理論關聯分析,宣傳員(協同學校信息中心)完成過程性記錄。各小組通過即時討論機制,不斷將實踐觀察與理論認知進行辯證統整,逐步形成共識性理解。
本階段通過創設真實的實踐場域,一是使學生在多維互動中深化對全過程人民民主的認識;二是使學生在具身體驗中掌握公民參與社會生活的實踐方式;三是使學生在反思建構中形成對我國政治制度“真實性”和“有效性”的價值認同。這不僅可以強化學生的公共參與意識,更通過情境記憶的塑造,促進學生政治素養的內化生長,為后續的深度學習奠定了堅實的經驗基礎。
第三階段:旁聽議事—觀察學習公共決策過程
本階段充分利用民主村社區定期舉行的“居民議事會”這一真實實踐場景(經前期協調安排),組織觀察團全程參與旁聽。在觀察過程中,各小組系統記錄議事會的完整流程(包括議題提出、多方討論、投票表決和結果公示等環節),并基于預設的觀察框架對關鍵內容進行專業記錄。議事會結束后,各觀察團立即開展結構化研討,交流觀察心得并整合調研數據,最終共同完成《民主村調研手冊》和觀察記錄表,形成可供展示的研究成果。
這一階段的實踐學習,學生通過近距離觀察基層公共事務運行過程,深化對議事規則和公共價值的理解,使抽象的知識轉化為可感知、可理解的具體經驗。
第四階段:拓展進階—推動治理參與能力提升
本階段著重培養實踐應用能力,指導學生將調研成果轉化為解決實際問題的具體方案。比如,民主村社區是一個典型的老齡化社區(60歲以上居民占比37%),其更新改造不僅涉及物理空間優化,更關乎代際融合與社會關系重構?;诖?,本案例設計了兩個層次的實踐任務:第一個層次是鼓勵學生針對社區“青少年活動空間”的優化提出可行性方案,通過自主開展“問需于民”式調研(線上線下結合),實踐“需求收集—方案設計—民主協商—提案形成”全流程,推動社區向全齡友好型轉型;第二個層次則是將民主村的經驗遷移至班級治理場域,開展“班級事務微提案”活動(如優化值日制度、設計文化墻等),在班級內實踐“提案—協商—表決—執行”全流程,優秀微提案報送學校德育處并予以激勵。
本階段實踐強調自主性與遷移性。通過成果轉化機制,強化了理論知識向實際問題解決能力的轉化,實現了從認知理解到實踐創新的能力躍升。
四、實踐反思與優化路徑:持續提升思政育人質量
本案例通過“認知鋪墊—具身實踐—價值升華”的實施流程,有效實現了思政課程與社會實踐的有機銜接,但在學生核心素養培育方面仍存在提升空間。
一是在具象到抽象的思維轉化上,還需要進一步為學生提供支架。例如,在分析社區食堂協商案例時,部分學生難以自主提煉“民主協商”等核心概念的制度特征。這表明需要加強思維轉化支架的設計,可通過開發“實踐分析卡”等可視化工具,幫助學生系統梳理案例中的關鍵要素,促進其從經驗觀察到理論概括的能力發展。
二是在短期實踐效果與長效育人機制上,還需要進一步搭建長期的社區實踐平臺。雖然民主村社區為思政課教學提供了優質的實踐場域,但“實地調研”“微提案”等活動持續性不足,尚未形成穩定的校社協同育人模式。為此,建議通過校社共建“青少年實踐基地”,構建分層遞進的實踐體系,形成貫穿基礎教育的連續性實踐鏈條。這種機制化設計不僅能強化實踐教學的可持續性,更能促進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的深度融合,最終實現思政育人質量的持續提升。
本文系重慶市委教育工委2023年度全市中小學校黨建研究項目重點課題“新時代清廉學校的建設路徑研究”(課題批準號23SKZXXDJ005)階段性研究成果
(劉希婭 作者單位系重慶謝家灣學校)
《人民教育》2025年第9期,原標題為《探尋民主村:解鎖“大思政課”育人密碼——重慶謝家灣學校思政課教學實施案例》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