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時代教育強國與健康中國戰略深度融合的背景下,體育成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一環。學校體育的使命從“體質增強”轉向“全人培養”,功能從“體質筑基”發展到“素質拓展”,再到為“終身健康賦能”。北京師范大學附屬實驗中學(簡稱“北師大實驗中學”)作為一所百年名校,始終秉持“尚體育人,鑄魂立德”的教育理念,將體育放在學校發展和人才培養的突出位置,在長期的實踐過程中探索出一條“課程立體化、訓練專業化、競賽體系化、育人全程化”的特色路徑,不僅實現了“每天2小時體育活動”的高質量落地,更在培養學生運動技能、體育素養與健全人格方面取得顯著成效。
一、學校體育的特色實踐
北師大實驗中學自1917年建校起,就將“培養健康身體”列為首要辦學宗旨,構建了體育教育的基礎框架。歷經百年傳承創新,學校系統構建了BRAP課程體系及校園競賽體系,通過俱樂部制分層推進,形成兼具理論深度與推廣價值的特色育人模式。
(一)BRAP體育課程體系
基于“核心素養”培養的育人導向,學校構建了縱向貫通、橫向聯動的“BRAP體育與健康課程體系”,包含基礎級(Basic)、標準級(Regular)、提高級(Advanced)和專業級(Professional),形成“基礎普及—專項發展—競技突破—人才輸出”的全鏈條育人生態,以實現運動強體、運動修心和運動啟智的育人目標(見表1)。
基礎級普及課程面向全體學生,以“體能+技能+
知識+融合”四位一體為框架,涵蓋田徑、體操、武術、游泳等基礎項目,旨在強化健康知識、體能和基本運動技能。
標準級專項課程推行選項走班俱樂部制,開設足籃排乒羽等專項課程,構建“技能進階+專項體能”雙螺旋結構,覆蓋全體學生。
提高級競賽課程依托俱樂部開展校園體育競賽,通過自主辦賽與角色體驗,提升全體學生實戰能力與綜合素養。
專業級特長課程搭建“校隊金奧隊市合辦隊”三級訓練梯隊,聯合專業機構定制方案,培養體育拔尖人才。
(二)校園體育競賽體系
基于學生成長規律完善校園賽事體系,打造“技能運用—團隊共生—品格淬煉”三階培育路徑,形成“興趣培養—能力提升—人格塑造”的完整育人閉環,充分發揮體育教育在促進學生人格發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初一年級為例,競賽項目包括拔河比賽、廣播操比賽、迎面接力、體能大賽、乒乓球左推右攻、羽毛球發/挑球賽、籃球上籃賽、排球傳發墊賽、足球技巧賽、游泳個人賽。此外,校園吉尼斯挑戰賽貫穿初中三年,常設項目包括50米、立定跳遠、仰臥起坐、引體向上、實心球、坐位體前屈、1000/800米、縱跳摸高、雙杠臂屈伸、斜身引體、跳繩、平板支撐。
在整個校園體育競賽體系中,學校以“趣味啟蒙—技能進階—競技對抗”為邏輯主線,分年級設計差異化賽事。低年級通過趣味賽激發興趣;中年級以專項技能賽檢驗學習成果;高年級開展對抗類賽事強化實戰能力。注重構建“團建+體能+技能+拓展”協同發展的競賽框架?!皥F建類”培育協作精神,“體能類”夯實身體素質,“技能類”提升實戰水平,“拓展類”鍛造意志品質。采用“專業引領+自主管理”模式。教師團隊負責課程研發、技術指導與質量評估;學生體育聯盟主導賽事策劃、宣傳與執行,培養組織協調能力。搭建融媒體宣傳矩陣,如賽事直播間、運動明星專欄等,塑造校園體育文化品牌。
(三)俱樂部制模式實施路徑
學校構建“項目集群化、管理智能化、發展終身化”的俱樂部運行體系,形成覆蓋全員、貫穿全程、聯動全域的俱樂部運行樣態。陸續組建9大類20余項近百個學生體育俱樂部,學生可基于興趣與能力自主選擇,實行“1+X”會員制。體育俱樂部結構見圖1。
圖1:體育俱樂部結構圖
俱樂部實行“雙中樞四平臺”智能管理系統,校園體育管理委員會統籌資源調配,金奧體育辦公室與體育教研組協同負責課程開發與質量評估,依托智能場館系統、AI巡課系統、云課程平臺、運動大數據中心四大平臺實現全流程數字化管控。將課內教學、競賽活動和課外訓練有機融合,構建“技能學習—實戰演練—競賽展示”的一體化路徑。通過線上平臺實現選課、訓練日志記錄與賽事數據可視化,提升管理效率。將俱樂部參與度、競賽成績納入學業質量評價體系,關聯校級運動技能等級認證。
二、學校體育高質量發展的中觀管理策略
在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改革的宏觀背景下,科學高效的體育教育實施需要從學校管理的中觀層面構建系統性推進框架。北師大實驗中學遵循“頂層設計—資源支撐—課程實施—評價反饋—生態營造”的邏輯鏈條,形成以下八項可落實、能推廣的實施策略。
(一)完善制度規范設計:筑牢體育教育根基
作為學校體育管理體系的基礎架構,體育相關制度設計應納入學校整體制度框架(例如《學校管理制度》手冊),形成“目標導向—過程管理—成效評估”的閉環系統。課程保障方面,如學校初中實行“4+2”模式,即每周4節體育課加2節活動課,增設游泳必修課,夯實義務教育階段體育素養基礎。教師激勵方面,設立專項獎勵,將競賽成績、課程開發與教師職稱晉升掛鉤,增強教師職業認同。質量監測方面,制定體育教育質量監測辦法,把學生體質健康和社團參與情況納入教學考核,確保課程保質保量執行。通過分層目標、明確責任和量化評價的制度設計,保障體育教學的課程地位,推動其可持續發展。
(二)創設專門中層機構:搭建政策傳導機制
組織架構創新是提升學校體育教育管理效能的關鍵載體。學校于2024年整合成立“校園體育工作委員會”,形成“頂層統籌—中層執行—基層落實”的三級政策傳導體系。該委員會由學校主要負責人擔任主任,主管副校長統籌日常事務,依托“金奧辦公室”設立執行秘書處,構建權責清晰的管理矩陣。對外建立“國家—地方—學?!闭咩暯訖C制,爭取資源支持;對內將體育教育規劃納入學校整體發展規劃,制定《體育教育協同任務臺賬》,聯動多部門建立課程排期、場地保障、安全防護等專項協作機制,確?!懊刻?/span>2小時體育活動”等政策要求落地。新機構的成立突破了傳統的中層壁壘,成為“政策承接有主體、部門協作有機制、落地執行有保障”的管理中樞。
(三)推進硬件資源整合:構建立體共享生態
資源配置優化是破解學校體育場地與設施瓶頸的核心路徑。學校有效整合體育硬件資源,構建立體共享生態系統。一方面,合理規劃現有設施,打造“一校多館、功能互補”的空間網絡,如屋頂空中球場、地下練習室、通道跑道、智能體能中心等;另一方面,加強家校社合作,與社區簽訂錯峰共享協議,提高設施利用率。同時,引入AI體質監測系統和運動軌跡分析設備,實時采集數據并生成個性化方案。這些舉措豐富了學生體育活動資源,為體育教學提供了數據支持,也促進了學校與社區共同發展。
(四)匯聚多元師資力量:打造開放師資矩陣
師資隊伍建設是實現體育教育目標的重要保障。學校著力打造以專職教師為主導、專兼職教師相結合的體育師資隊伍。實施體育教師專業成長計劃,鼓勵專職教師深耕專項領域并拓展至少兩項額外教學技能。在教育集團層面,組建課程研發團隊,調配經驗豐富的教師開發特色體育課程,如體能訓練、游泳課程等。同時,加強與外部機構合作,建立與專業體育機構協同合作機制,定期邀請體育專家或優秀運動員進行教學指導,開展新興體育項目,并為非體育專業教師提供培訓。通過“校內挖潛—集團統籌—社會協同”的三層架構,提升學校特色體育項目覆蓋率,構建師資發展共同體,為體育教育的全面發展提供堅實的人力支持。
(五)設計遞進課程體系:培育終身運動素養
課程體系是落實體育教育目標的核心。學校以“健康認知建構—運動行為養成—終身習慣培育”為邏輯主線,構建了“三階段遞進式”課程體系。基礎階段開設“體育與健康通識課”,融合運動生理學理論與游泳、體能等必修實踐模塊。提升階段設置多門運動專項選項課,配套“學練賽”一體化教學模式,每年組織多場校級賽事。專長階段設立專項拔尖人才班,與區域體育部門合作,提供“課程定制—專業訓練—升學通道”一站式服務,定期輸送體育特長生。該體系旨在提升學生運動技能掌握率,實現從基礎教學到專項提升再到專長發展的育人目標。
(六)建立動態評價機制:搭建精準育人系統
教育評價改革是提升體育教育質量的關鍵環節。學校致力于構建一個涵蓋體質健康、運動技能、心理韌性和社會適應的四位一體發展性評價體系。借助大數據技術,建立學生成長檔案,實時追蹤學生的運動數據并生成個性化報告,為家庭提供運動指導建議。同時,建立班級、年級和校級三級反饋機制,對體質較弱的學生實施個性化健康干預方案。學校與專業教育機構以及區域教育部門合作,利用現有的教育技術解決方案,減少開發成本和時間,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從而提升體育教育的質量。
(七)營造浸潤育人環境:構建體育文化認同
文化生態建設是體育教育可持續發展的深層動力。學校通過“環境塑造—文化培育”的雙向驅動策略,全方位促進學生體育文化認同。物理環境方面,打造融合體育元素的特色空間,如冠軍榮譽展示區、運動科學實驗室和體育文化長廊,營造濃厚體育氛圍。制度文化方面,建立多級榮譽體系,舉辦各類體育品牌活動,吸引師生參與,增強校園體育文化活力。家校協同方面,創建家校合作平臺,邀請家長參與體育教學和活動指導,促進家庭體育文化形成。通過環境、制度和家校合作的協同作用,增強師生對“健康第一”理念的認同,實現體育文化從物質空間到精神層面的深度構建。
(八)拓展多方共練情景:建構全景育人場域
社會協同是放大體育教育效應的重要路徑。學校以“大體育觀”為引領,構建“學?!彝ァ鐣绷Ⅲw化參與網絡。在校內,創設“教職工健身俱樂部”和“校友體育聯盟”,形成“師生同練、家校共賽”的互動場景。在校社合作方面,建立“便捷運動圈”,開放場地并招募社區志愿者參與賽事服務,每年舉辦跨校、跨社區活動。在家校聯動上,開發“云端運動打卡平臺”,將學科知識與運動任務相融合,生成家庭運動報告。全景育人模式有效增加了學生的體育活動時間,提高了教職工的體質健康水平,構建了“校園—家庭—社區”無縫銜接的體育育人新生態。
三、學校體育特色實踐成果
通過系統的體育特色實踐探索,北師大實驗中學在提升師生體育素養、優化體育教育模式以及推動體育文化發展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全校師生在校時間每日鍛煉時長超過1小時,體質健康水平提高62%;在近20屆的初三、高三畢業生中,將近100%的學生都熟練掌握了游泳技能。學生廣泛參與各級體育賽事,展現出良好的競技水平與團隊協作精神。學校為國家和北京市專業運動隊輸送了眾多高水平人才,并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學生運動會”中連續四屆代表北京市參賽,其中三屆賽事的獎牌數和團體總分排名全國單所學校第一。體育教師專業發展成果豐碩,近10年開展了近20項省、市級課題研究,積極參與全國、市區范圍的研究課和示范課展示活動,多人次參與國家隊、青少隊集訓工作。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加強學校體育工作,推動青少年文化學習和體育鍛煉協調發展?!?/span>[1] 下一步,學校將繼續加大體育教學改革。一方面,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量化評估學生體質健康和運動技能,據此調整教學策略、優化課程設計,實現因材施教,同時借助人工智能技術為學生的日常體育活動提供監測評估與指導,提升鍛煉科學性與有效性。另一方面,拓展合作網絡,加強與國內外頂尖教育機構等的交流學習,匯聚優質資源,為學生創造豐富多樣的學習和發展機會。此外,積極參與社會公益活動,推動社會體育文化發展,營造全社會關注體育教育的良好氛圍,助力學生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4年度單位資助校本研究專項課題“健康中國視域下學校體育創新發展行動路徑研究”(項目編號:CBIB24100)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張義亮系北京師范大學附屬實驗中學副校長,中國中學生體育協會游泳分會常務副主席;馮海波系北京師范大學附屬實驗中學教師)
《人民教育》2025年第12期,原標題為《從“體質增強”到“全人培養”:新時代學校體育的特色實踐探索》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主持召開教育文化衛生體育領域專家代表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EB/OL].(2020-09-22)[2025-06-06].https://www.gov.cn/xinwen/2020-09/22/content_5546100.htm.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