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教育局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緊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線工作,推進落實教育強國建設,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辦學治校、教書育人全過程,從娃娃抓起,持續鑄牢青少年中國心、中華魂。
緊扣力度,推動學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機制不斷健全
兵團教育局堅持把健全機制作為抓好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的“先手棋”。
持續健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工作機制。制定《關于切實加強義務教育階段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實施意見》《關于深化用胡楊精神育人為興疆固邊服務 彰顯兵團育人特色的實施意見》《關于加強兵團學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實施方案》,對學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進行總體部署。
不斷完善學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課程體系。在大中小學全面推廣使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華民族大團結》《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專題教材,結合“簡明新疆地方史教程”“可愛的中國”等新疆地方思政課程,把兵團精神和胡楊精神、老兵精神作為思政教育重要內容,融入教學主渠道、浸潤校園文化,彰顯鮮明的兵團育人特色,建立學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課程體系。
全面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先后實施兩期學校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學質量提升行動,用5年時間系統強化了各族青少年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聽、說、讀、寫、誦”基本功。2018年,實現學校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學全覆蓋,2021年,實現各族青少年在學前教育階段學會普通話,在義務教育階段基本掌握和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在普通高中階段熟練掌握和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
持續深化“教育惠民”共享工程和兵地學校“手拉手”活動機制。南疆兵團連隊與鄰近村結對共建“教育惠民”共享工程。兵地620余對學校已全面開展結對互助活動,持續開展“從小學黨史 永遠跟黨走”和“小手拉大手”等交流活動。2024年,累計開展結對互助活動798場次,參與師生8.4萬人次。各級各類學校全面推行混班混宿,全覆蓋開展“三進兩聯一交友”“民族團結一家親”等活動,促進各族學生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大力推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基地建設和示范校培育。2023年底,石河子大學和塔里木大學被列為國家民委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基地。自2023年起,兵團每年安排不少于600萬元用于中小學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實踐校培育,每年支持不少于20所中小學開展相關主題實踐活動。
兵團初步建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師資培訓體系。先后組織《中華民族大團結》《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中華民族大家庭》教材專題培訓,對專題課教師進行2輪次兵團級示范培訓,會同自治區教育廳開展1次示范培訓。
緊扣精度,推動學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實施更加精準
兵團教育局堅持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作為工作重點,明確5項重點改革任務,實施7個專項行動,推進學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更加精準有效。
推動學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大中小幼一體化建設。一是強化課程育人。促進國家統編教材和地方思政課程有機銜接,指導師市組建大中小學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聯盟,加強課程思政建設,促進大中小學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課程銜接,各學段縱向貫通、逐層遞進、螺旋式上升。兵團和師市層面,各學段每年遴選不少于3門(5節)精品課程,形成兵團學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教學名師庫,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精品課,提升課程育人成效。二是提升教學質量和效果。發揮新疆地方思政課教學指導委員會作用,會同自治區研究制定《大中小學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教學一體化指導綱要》,指導師市和學校成立教研小組,組織跨課程、跨學段思政課教師集體備課、交流研討。兵團和師市層面,每年遴選不少于10名教學名師。在兵團思政課題中單設學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專項理論研究課題,支持石河子大學、塔里木大學等高校建好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提升理論研究水平。三是豐富育人載體。舉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教學展示、中華經典誦寫講大賽等活動,每3年舉辦一次大中小學校藝術展演,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融入各類活動。
建立完善學校小課堂和社會大課堂有效銜接機制。一是實施“祖國情·中華行”活動提質擴面行動。2025年起,用好援疆省市資源進一步拓展活動載體、豐富活動內容,每年組織不少于2000名兵團各族青少年開展“祖國情·中華行”活動,形成覆蓋自治區與兵團、師市與地州、師市與援疆省市等多層次的學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主題實踐活動機制。二是實施學校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提質增效行動。鞏固兵團學校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教學成果,實施新一輪學校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提質增效行動,用3年時間推動學校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從強化學生“聽說讀寫”能力,向理解中華文化、增進文化認同拓展。三是實施兵團精神和胡楊精神、老兵精神浸潤行動。凝練兵團精神文化標識和符號,形成一套可復制、可推廣的進校園的兵團精神文化標識,用于指導學校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用3年時間構建具有鮮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富有兵團特色的校園文化系統。指導兵團15個師市教育局深度挖掘本地紅色文化資源,著力打造研學“精品路線”,指導每校每學期至少組織1場次活動,每生每年至少參加2次活動。四是實施“融情融合”行動。大力培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實踐活動試點校(每師至少培育1所試點校),持續深化“從小學黨史 永遠跟黨走”“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獻給祖國”日常融情交流實踐活動,讓各族青少年在日常活動中深度融合交流。
加強優質教學資源建設,拓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網絡育人陣地和空間。一是開展數字賦能行動。依托兵團智慧教育平臺等推進學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資源建設,分學段遴選及組織優秀教師、教研團隊開發一批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示范講義、課件和精品課程,到2026年底建成兵團學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公共教學資源庫。實施數字文物育人功能開發項目,積極研發成本適宜的虛擬仿真教學資源,增強網絡育人功能。二是實施“四同”聯學行動。充分用好對口援疆平臺,指導受援學校與援疆省市、學校通過同步課堂、雙師課堂等模式,每學期至少開展1次“同上一堂課、同讀一本書、同唱一首歌、同游一個館”活動,促進兵團師生與援疆省市師生通過網絡空間共同學習,交往交流。三是打造網絡育人高地。每年舉辦兵團高校網絡文化節,鼓勵師生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創作微電影、動漫、音樂、短視頻等,集中展示一批高校優秀網絡文化成果。
增強教師隊伍主動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能力。一是普遍開展教師輪訓。在兵團和師市培訓中,設置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內容或課程,通過兵團、師市和學校三級培訓,用2年時間對教師進行全覆蓋專業能力提升培訓,用3年時間對各學科進行一輪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基礎知識培訓。二是配齊配強思政隊伍,提升思政工作能力。推動專職思政課教師配備,強化兵團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師隊伍研修。舉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主題研修和培訓班,助力提升思政課教師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專業能力。三是大力培育精品項目。培育兵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綜合改革和精品建設項目,遴選一批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精品項目;在兵團級思政教師、輔導員名師工作室等遴選中,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名師單列指標。
建立完善學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評價體系。一是研制評價指標體系。研制出臺學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成效評價指標體系,每年對各師市、學校進行科學評價,推動學校提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質量。二是開展成效抽樣調查。研制抽樣調查問卷,每年開展1次調查,充分用好調查數據,通過多角度、多維度的對比分析,了解掌握各學段師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情況,為解決共性問題提供有效的應對方案。三是強化評價改革引領。堅持把評價結果、督導結果、調查結果與推動工作緊密結合,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改革任務納入教育督導、質量監測范圍,作為對師市和學校年度工作考核的重點內容,推動教育部門和學校精準施策,打好組合拳,不斷提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精準度和實效性。
緊扣效度,推動學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落地見效
兵團教育局堅持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擺上教育部門和學校的重要議事日程,推動改革任務落實落細。
在推進機制上下足硬功夫。一是壓緊責任鏈條。把加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改革作為教育部門和學校“一把手”工程,研究制定改革方案,明確改革目標、任務清單和成果清單,明確試點的重點工作和推進路徑,明確責任分工和進度要求,確保事事有人辦、改革見成效。二是持續跟蹤問效。加強過程管理,每季度調研階段性進展、一年一評估改革任務落實情況,建立工作臺賬,及時對賬檢查。三是強化支撐保障。加強工作指導,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線工作推進改革任務,統籌兵團、師市各級各類資源,爭取援疆省市支持,為改革工作提供保障。
在評價辦法上找準著力點。一是調研評估。每年對各師市教育局和學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情況開展1次專題調研,及時掌握和了解工作情況。二是監測評價。每年開展1次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教學質量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質量監測評估,對排名靠后的師市和學校進行“一對一”督促指導。三是量化評估。對“祖國情·中華行”等活動的人數、場次等情況進行1次全面評估,確保數量不打折扣,質量不斷提升。四是第三方評估。適時委托第三方對相關工作推進落實情況進行全面評估,確保及時掌握工作進度,協調解決好工作中發現的問題。
責任編輯:徐楊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