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政府歷來高度重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工作,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強國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持續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工作主線,扎實落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范區建設任務。經過長期的實踐探索,廣西已初步形成加強大中小幼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長效機制,為加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試點建設提供了堅實保障。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工作機制日趨完善
廣西先后出臺相關政策,壓實責任,成立專班統籌推進各項工作。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內容納入教育工作專項考核、教師培養培訓范圍。在中高考考查中,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線貫穿教育評價全過程,通過精選國家發展成就、深挖本土實踐資源、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展現民族交融歷史、創新試題情境設計等策略,引導學生在知識考查中增進“五個認同”,激發學生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
教學主渠道和實踐載體建設成效顯現
教學主渠道建設全面開展。堅持開好大中小學思政課。全面部署小學在五年級、初中在八年級統一開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專題課,免費發放《中華民族大家庭》《中華民族大團結》國家教材。本科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專題課開設率達100%,《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教材使用全覆蓋。高職高專院校開設專題課程或在思政課中有機融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在小學低年級、幼兒園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的繪本閱讀和童謠傳唱活動。《中華民族一家親童謠繪本》實現區內幼兒園教學使用全覆蓋。鼓勵高中階段在思政課及其他學科中融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相關內容。推動各級各類學校開齊開好專題教育課。
實踐載體建設初見成效。組織各級各類學校結合“廣西三月三”節日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主題活動,2025年共開展各類活動11.6萬場次。全區累計建成各級各類研學實踐教育基(營)地1107個(國家級22個、自治區級351個、市級734個),認定中小學生研學精品課程68門、精品線路17條,形成國家、自治區、市、縣(市、區)四級覆蓋的研學活動網絡。鼓勵學生到紅色文化、民族文化、生態文化等資源豐富的場所參加研學實踐,組織大中專學生志愿者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理論宣講等方面開展社會實踐服務。廣泛開展普法教育,增強師生法治意識,聯合自治區司法廳等部門開展面向全區大中小學生的“學憲法講憲法”演講比賽、征文比賽和法治微視頻征集、國家憲法日“憲法晨讀”等系列活動,榮獲教育部最佳組織獎等9個獎項,各族師生守法意識不斷提升。
教師能力提升與教材鑄魂育人協同增效
師資支撐能力建設持續增強。自治區層面每年專項培訓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骨干教師300多人次。組織專家組指導15個自治縣、邊境80所國門學校以增進共同性為方向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持續改善數字教育基礎設施,實現全區中小學寬帶網絡接入全覆蓋、班級多媒體教室全覆蓋,確保全區各族學生擁有完備的網絡交流基礎設施。深入推進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應用,推動優質數字教育資源覆蓋全區各族學生。全面落實少數民族人才培養政策,推動各族學生共同學習、共同進步。支持區內學生到中東部地區求學,與中東部地區高校雙向投放招生計劃,進一步促進學生跨區域交往交流交融。
教材鑄魂育人成效顯著。嚴把教材進校園關,守好教材領域意識形態陣地。鞏固全區學校國家統編教材使用全覆蓋成果,推動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點教材應用盡用。每年組織開展三科統編教材使用培訓,提升教師運用教材實施課堂教學的能力。組織開發地方教材《壯美廣西》《凝心聚力建設新時代壯美廣西》,強化地方與國家的不可分割性,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涵養學生的家國情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地方課程改革案例“壯美廣西”入選教育部2025年《教材工作經驗案例選編》。
探索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一體化建設新路徑
下一步,自治區將立足邊疆民族地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區位優勢和比較優勢,深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綜合改革,進一步探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貫穿大中小幼全過程的內在規律。堅持問題導向,聚焦新時代新征程邊疆民族地區大中小幼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一體化建設,統籌5個方面主要工作。
一是不斷強化統籌規劃與專業引領。全面加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綜合改革的領導、組織、實施、管理、評價、推廣等工作,成立廣西大中小幼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一體化建設教學指導委員會和專家組,提供決策咨詢和專業支持。加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理論研究。在廣西教育科學規劃課題中設立一批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專項課題。支持廣西師范大學、廣西民族大學兩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理論研究。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學習和實踐情況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范圍。按照學前教育、義務教育、高中階段(含中等職業教育)、高等教育4個學段制定學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評價指標體系。
二是加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教學主渠道建設。持續指導全區小學五年級、初中八年級開好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專題課,本科高校開好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公共必修課,高職高專開設相關專題課或在思政課、生涯教育與就業指導課中加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指導全區各級各類學校開好思政課,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在相關學科教學中融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內容。廣泛開展專題課教師賽課及精品課程打造活動。開發課程教學資源。圍繞《中華民族大家庭》《中華民族大團結》教材,結合廣西人文歷史文化資源優勢、新時代偉大變革成功案例,開發數字教學資源,供各級各類學校免費使用。征集形成“中華民族一家親”活動資源,“中華民族大家庭”“中華民族大團結”“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精品課資源。組建覆蓋全學段的“石榴籽”育人工作坊,定期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主題教研活動,通過教學觀摩、賽課、集體備課、同課異構等形式,打磨一批優質課。
三是推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融入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建設。組建大中小學思政教育一體化共同體和大中小學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一體化聯盟,采取“1+14”的建設模式,以“共學、共研、共訓、共享”機制為依托,深入開展課程改革。組織開展大學生講“壯美廣西”大思政課推選展示活動,打造“壯美廣西”大思政課“金課”。遴選一批廣西本科高校課程思政建設優秀案例。征集形成各級各類學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融入學科教學的優秀案例。指導建設一批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探索創新“開門辦思政課”教學模式。在廣西教育科學規劃課題思政課教學改革研究專項中設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融入思政課教育教學改革項目。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編好用好地方教材。在高校地方教材《凝心聚力建設新時代壯美廣西》中常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章節。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相關內容融入《壯美廣西》《壯語文》等中小學地方教材。
四是探索形成校內校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同頻共振局面。常態化開展“廣西三月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月活動,每年組織開展中華經典誦寫講系列賽事、推普宣傳周系列活動、“學憲法講憲法”系列活動,舉辦“石榴籽”藝術展示交流活動。每年開展桂澳學生交流等跨區域交流活動。組織自治縣、邊境縣中小學生與城市中小學生開展“同上一堂課”“同讀一本書”“同唱一首歌”“同游一個館”等系列活動。聯合廣西廣播電視臺拍攝特別節目《我是接班人》。打造“八桂”紅色研學教育體系,依托廣西紅色教育資源和傳統文化資源,分級遴選認定一批紅色研學基地。開發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精品路線5條、精品課程20節,組織開展系列紅色研學實踐教育活動100場。
五是持續建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教師隊伍。組織專家編寫大中小幼教師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應知應會手冊。將新時代黨的民族理論和民族政策等主題內容納入各級各類教師培訓課程。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教學實績作為教師崗位聘任、考核評價、職稱晉升的重要內容。舉辦自治區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骨干教師培訓,每年培訓大中小幼教師不少于1000人次。定期舉辦中小學班主任基本功和思政課教師教學基本功展示交流活動。
廣西將扎實落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范區建設任務,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辦學治校、教書育人全過程,深入探索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可示范的加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理論研究和實踐應用成果,為新時代新征程中加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提供廣西實踐,貢獻廣西經驗和智慧。
責任編輯:徐楊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