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學院(簡稱“孔院”)作為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的重要平臺,創設之初是為適應中國擴大對外開放和經濟發展而衍生的快速增長的中文學習需求,其核心目標是通過語言學習和文化活動加強中國與世界各國教育文化交流合作,發展中國與外國的友好關系,促進世界多元文化發展。
北京大學(簡稱“北大”)自2006年建立首所孔子學院以來,已發展近20年。作為北大對外交流的重要錨點,孔院始終發揮著促進交流合作的“橋頭堡”作用,在中文教學與師資培養及選派、文化推廣與交流等層面保持高質量發展,在全球范圍內積極推動中文教學發展和中外文明交流互鑒。
然而,孔院在促進中外語言文化交流的同時,也面臨著復雜的全球性挑戰,這些挑戰既涉及地緣政治博弈,也包含文化傳播的深層次矛盾。自2020年以來,針對新形勢、新情況,北大孔院在發展過程中積極謀劃,著力突破發展瓶頸,逐漸實現自主規劃發展。
泰國朱拉隆功大學孔子學院
具有北大特色的孔子學院
截至2024年,北大已在全球9個國家承建了10所孔子學院和40個孔子課堂,覆蓋亞洲、美洲、歐洲、非洲;目前在運行孔院9所,分別為日本立命館大學孔院、日本早稻田大學孔院、德國柏林自由大學孔院、西班牙格拉納達大學孔院、英國倫敦大學學院孔院、莫斯科國立語言大學孔院、以色列希伯來大學孔院、埃及開羅大學孔院、泰國朱拉隆功大學孔院。
歷經近20年的發展,北大孔院經過不斷摸索,穩步開展各項工作并集中呈現以下特點。
第一,各孔院立足自身特點,展現出有側重、有方向的發展優勢。
北大目前運行的9所孔院主要分為4種類型:以早稻田大學為代表的研究型孔院,以倫敦大學學院為代表的師資培養導向型孔院,以開羅大學、立命館大學為代表的語言教學型孔院,以及以柏林自由大學為代表的綜合型孔院等。多樣化的孔院協同發展,有力促進了學校在不同層面對外合作交流工作的開展,有利于學校充分發揮自身綜合學術優勢,搭建更全面、完善的人文交流平臺,促進我國展現文明、民主、開放、進步的形象,增進國際社會對我國的理解與認同。
第二,各孔院均建立在雙方密切合作的基礎上,認同感強。
北大各孔院的建立與合作均以兩校悠久且持久的緊密合作關系為基礎,是雙方互信、互諒、互鑒的有力平臺。轉隸后,北大孔院在中文教學和文化推廣工作之外,通過更加有效地利用北大的綜合性學科優勢,開展形式多樣的學術交流活動,進一步推動了北大與外方院校合作關系的實質性發展。例如,早稻田大學孔院舉辦了“北京大學藏秦漢簡牘學術研討會暨北京大學藏秦簡牘圖片展示會”,朱拉隆功大學孔院舉辦了《孔子與<論語>》研習會,柏林自由大學孔院舉辦了系列學術報告及專家討論會并出版《中德關系研討會》文集等。
同時,為進一步推動孔院工作真正與國家發展需求相契合,北大以孔院工作為依托,于2022年和2023年成功舉辦兩屆“北京大學全球人文交流論壇”。其中,2023年該論壇被納入“一帶一路”民心相通配套活動。
第三,輻射范圍廣,受眾群體廣泛。
截至2024年,北大各孔院累計注冊學員達50萬人,年齡層次分布廣泛。北大各孔院始終以語言教學、文化傳播為核心工作,根據當地需求開設多種課程,滿足不同層次學員需求。2015年至2024年間,北大孔院舉辦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500余次,受眾達300萬人次。
雙重挑戰下的孔院
自2004年全球首家孔院成立以來,孔院經歷了蓬勃發展、迎接挑戰、重裝出發等不同階段。如今,因地緣政治、文化差異、內部轉型等因素的影響,孔院既面臨國際環境變化的制約,也存在歷經多年發展后急需調整領域與方向的迫切需求。
首先是中文及中華文化傳播載體面臨的挑戰。
孔院是伴隨著第四次科技革命進程而建立、發展的,這對授課教師的綜合素質、授課內容的與時俱進,以及授課平臺的多元化都提出了挑戰。
國際中文教學經過20年的發展,已大大提高了中文的普及率,但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提高、影響力的增強、發展新模式的出現,單純的語言學習已不能完全滿足受眾全方面了解中國的需要,也隨之產生了師資隊伍結構有待更新,高層次、復合型人才相對匱乏的局面。一方面,具有跨學科背景、能開展多元教學和研究的教師較少,難以滿足孔院多樣化發展的需求;另一方面,部分本土教師教學經驗欠缺,教學水平也有待提升。同時,教師的教學方法較為傳統,仍以課堂講授為主,而缺乏互動性和實踐性,并且在多媒體教學、線上教學資源利用等方面存在不足,不能很好地適應現代教育技術發展和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此外,孔院使用的中文教材還存在本土化程度不足、針對性和實用性有待提高等問題,還須更加充分考慮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文化背景、學習需求及語言習慣。
其次是國際環境、地緣政治帶來的不確定性。
由于一些國家對孔院存在誤解和偏見,其在政策上的限制和輿論壓力給孔院的運營和發展帶來了困難與阻力。同時,隨著地緣政治矛盾日益突出,使部分戰亂國家和地區孔院難以開展工作,無法進行人員往來,基本處于停滯狀態。
最后是管理機制新模式帶來的機遇與挑戰并存。
2020年,孔院陸續轉型為由學校自主規劃發展的管理模式。新的管理模式在有利于增加孔院運轉的靈活性、調動學校發揮主動性的同時,也帶來了機制層面的挑戰。由于孔院采用中外高校合辦模式,中方院長原則上由所在高校派出。外派中方院長既要根據國家戰略需要推進工作,又要根據學校國際交流需求促進更深度合作;一方面要處理不同文化間的適應與融合,另一方面又要實現教學理念及管理方式的協調,同時還要應對復雜的國際局勢。這些均對中方院長的選派標準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一批有著堅實學術基礎、堅定國際交流意愿的高層次復合型人才長期從事此項工作,而這背后還需要一個堅固的外派支撐體系。
轉型發展模式,內化孔院內涵
在外部國際環境掣肘的大背景下,孔院近幾年的探索取得了積極有效的成果,為進一步發揮孔院作用、推動文明交流互鑒作出了貢獻。高校主導地位的提升有利于孔院真正發揮自身主動性、以我為主實現發展活力,在錯綜復雜的國際環境中不被局勢左右,堅持開展孔院工作,成為中外方高校合作關系的“試金石”。同時,自發展模式轉型后,中方高校以學術交流為前沿、以語言文化為基礎,進一步夯實與外方合作高校關系,使孔院成為對外交流的“壓艙石”。
基于北大孔院的探索,可從以下幾方面總結經驗并提供借鑒。
一是鼓勵自主規劃,充分發揮中方合作高校的主導作用,使孔院真正“為我所用”。
新時期的孔院堅持以國家戰略發展需求為前提,以主體責任高校對外合作交流為立足點,由傳統語言教學、文化傳播機構逐漸轉型為對外合作的綜合性載體。這一舉措既明確了中方高校的主體作用地位,也對其提出了新的責任要求。應加強鼓勵主體高校明確新形勢下的定位,以促進自身國際交流為出發點,將孔院作為各高校拓展對外合作關系的海外中心,推動孔院工作的多元化、外向型健康發展,使其有效發揮“橋梁”作用,真正成為高質量的學術和人文交流中心。
二是以學術交流促進語言教學及文化傳播,增強中外方高校依存度。
語言是交流理解的重要載體,但單純的學習語言和傳播中華傳統文化難以激發持久的知華友華動力。在中國綜合國力逐漸提升、國際話語權日益增強的背景下,需要讓更多的人了解真實的中國、立體的中國、全面的中國,這需要拓展多維立體的交流層面。
因此,新形勢下,孔院除夯實中文教學質量、與外方合作院校聯合培養一批具有跨學科背景和國際視野的優質師資外,更要著力促進中外合作院校間的學術交流,使孔院成為外方院校開展中國研究必須依托的平臺和途徑,進而增強外方高校對孔院的依存度,實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粘合效應。例如,早稻田大學孔院在轉隸后舉辦了多次高水平學術研討會,參會學者還覆蓋日本其他知名高校及歐洲相關領域學者,有效提升了孔院在早稻田大學自身學術發展進程中的重要地位,進而穩固了孔院在當地的發展。
三是以多元架構支撐孔院持久發展,增強在外環境中的穩定性。
面對錯綜復雜的國際形勢,一些特定國家的孔院所在環境極具挑戰性,頻繁受到來自各方的質疑與挑釁。為保障孔院的運行,中外方高校須共同面對不利環境,摸索有效機制,使其適應所在國政治趨勢,規避相關風險,從而保證其穩定發展。
在此方面,北大也進行了有效嘗試。例如,積極協商探討途徑與機制,在國外合作大學設立平行機構,與孔院在外聯軌運行。在保證孔院穩固地位的前提下,以更適用于所在國的機制形式,用更易被當地政治環境接受的途徑方法開展孔院相關工作。
四是充分發揮并保護孔院平臺知名漢學家的話語引領和溝通橋梁作用。
不少孔院的成立和發展,都得益于外方高校知名漢學家的傾力支持和長久貢獻。在外部環境充滿動蕩和不確定因素的情況下,大批漢學家為孔院發聲,通過積極組織活動并與當地政府溝通,為孔院爭取權益,保障其發展。作為中外交流的重要力量,漢學家了解中國,對中國具有深厚感情,通過發揮他們在所在國的話語權,對孔院的在外發展至關重要。
五是優化孔院管理激勵機制,確保孔院發展持久性。
若想實現孔院的高質量發展,需要穩固的人才體系支撐。一方面,在師資隊伍培養過程中,優化激勵機制,拓寬人才引進渠道,積極引進具有豐富教學經驗、跨學科背景和國際視野的國際中文教師;與國內外高校、研究機構建立人才合作機制,構建并完善全方位、多層次的教師培訓體系,最終打造一批強有力的師資隊伍,保證高水平教學質量。另一方面,在中方院長選派工作層面,盡管孔院已轉型為高校自主管理,但仍須在國家層面給予政策性引導支持。隨著孔院在外環境的挑戰性加強,促進中外方合作交流的需求增加,只有選派綜合素質強、國際化水平高、協調能力強、管理水平佳、學術交流活躍的復合型人才出任中方院長,才能夠有效推進孔院在當下環境的發展,進而推動實現孔院高質量和諧發展。
六是在國家層面保持穩定的政策和資金支持。
20多年來,孔院的持續發展來自國家強有力的資金和政策支持。孔院的轉型是維護其發展成果的新探索。實踐證明,轉型后的管理與發展模式更有益于孔院激發活力,發揮更廣泛作用。未來,只有繼續提供穩定且持續的政策和資金支持,才能有效維護已有成果,進一步激發中方高校積極性,堅定外方高校合作意愿,推動孔院的高質量發展更上新臺階。
總而言之,孔子學院在全球中文教學和中外文化交流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通過對北大孔院發展特點、面臨挑戰及發展對策的分析,我們清晰地認識到,盡管孔院在發展過程中面臨諸多困難,但通過強化中方高校主導作用、促進學術交流、構建多元發展架構、發揮漢學家作用、優化管理激勵機制以及爭取國家支持等措施,能夠有效應對挑戰,實現可持續發展。未來,孔院應不斷適應國際形勢變化,創新發展模式,為推動中外文化交流、增進國際社會對中國的理解和認同作出更大貢獻。(作者 馬嵐系北京大學國際合作部海外拓展辦公室主任。本文圖片由作者提供)
來源:《神州學人》(2025年第8期)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