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程墨 通訊員 孟慶達 何清吟)近期,一場跨越千里的“青春實踐”在黃河“幾字彎”上演。中國地質大學(武漢)7個學院80名師生組成9支社會實踐團隊,深入鄂爾多斯4個旗區的產業轉型最前沿,探尋這座資源型城市向高質量發展躍遷的“轉型密碼”。
在伊金霍洛旗市人才科創中心與數字經濟孵化體驗中心,嚴謹的代碼與跳躍的數據,在師生眼前化作澎湃的新興產業動能:數字技術如何賦能傳統產業?科創平臺怎樣孵化創新成果?師生們在體驗中讀懂了“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實踐注腳。
在蘇布爾嘎鎮的敏蓋絨山羊繁育中心,實踐團在了解優質種群科學養殖關鍵技術后,科學的養殖智慧與科技興農的力量變得真實可感。
巴日圖塔村“天驕綠能”光伏基地中,深藍色光伏板如波浪般綿延,風、光、儲、氫協同運行的模式,讓清潔能源技術集成變得清晰可觸,青年學子真切感受到了“雙碳”戰略落地的強勁脈搏。
蛇肯點素村的田野里,“麥出幾字彎,面向大市場”的探索勾勒出一條特色產業撬動鄉村振興的清晰路徑。從特色小麥種植到深加工產業鏈,從電商平臺銷售到品牌化運營,師生們跟著村民算“收益賬”,懂得了特色產業如何撬動鄉村致富路。在趙大剪非遺剪紙藝術文化大院,《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卷在紅紙上躍然重生;達拉特博物館中的展品,記錄著這片土地的風貌變遷……
行程的終點是位于康巴什區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內蒙古研究院,實地考察研究院建設進展與校地合作成果。當“無廢中國”的戰略地圖和大科學裝置的模型沙盤在面前呈現,鄂爾多斯轉型的“密碼”不再抽象——它藏在煤矸石的重生利用里,在光伏板下“借光生金”的實踐中,在科技創新與綠色理念深度融合的細節里。
“站在光伏矩陣下,我才真切感受到課本上的能源革命意味著什么。”實踐團成員李小滿感嘆道,“資源型城市的華麗轉身,需要青年一代用腳步丈量大地,用專業所學躬身實踐。”思政教師趙恩民在總結時叮囑學生:“這場實踐讓‘國之大者’不再遙遠,未來的創新與擔當,就從讀懂腳下的土地開始。”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