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崗位可以取消嗎?
應該不能。長期以來,班主任在中小學校中都是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他們是學生管理、班級管理、學生思想及德育、學生心理、班級文化等工作最主要的執行者和責任人,是家校溝通的主要發起人,是各項班級活動的具體組織者,是各項班級評比、各類報表的負責人,是班級內各科教師教學工作的協調人。因為有了班主任這個角色,學校的多項工作目標才能具體落實到每個學生身上,只有每位班主任都盡心盡責,學校才能正常運轉起來。
但這樣一個重要的角色卻面臨越來越沒人愿意做的尷尬局面,幾乎所有學校在學年末分配下學年各班班主任的時候都會遇到困難,沒有人愿意主動承擔這項工作,學校管理者需要反復給教師做大量的思想工作,即使不少學校為班主任工作崗位提供了更優厚的待遇,依然不能吸引教師主動承擔這個角色。
這是因為這項工作的壓力和責任巨大、工作內容煩瑣、工作規律性不強。壓力、責任大是因為學生問題無小事,哪個孩子在學校出了事,家長首先都會向班主任“問責”,哪個孩子不是家長的心頭肉?工作內容煩瑣是班主任工作的最大特點,從大小活動的組織、班級文化的建設,到每月每周的各項報表制作,到每次班會的設計、組織、施行,再到學生每天的出操、紀律、課間安全、出勤、班級衛生、家長群的固定溝通……被這些細碎小事纏繞,個人的正常教學工作難免會被干擾。而沒有既定的教育規律可循也是這項工作不受歡迎的原因之一,很多學生出現的具體問題千奇百怪,每個問題都沒有既定的解決“套路”,每一次“出事”似乎都是“新鮮的”,都會感到無從下手……
正因如此,很多班主任的心理壓力非常大,心理常常處于亞健康的狀態。在學校這臺大的教育機器中,班主任可能是一顆超負荷太大的螺絲釘,已經超過了不少教師的能力和心理承受極限。
班主任雖然難做,但肯定不可或缺。
不過,近日卻看到一則新聞: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教育局印發了一個文件,宣布該區的高中、中心初中以及中心(級)小學將逐步實施德育導師制度,并逐漸取消班主任職位。這項改革將每個班級的管理責任交給了三位導師,分別負責教學、德育和生活方面的指導,而任課教師全員都要擔任導師,其中由經驗豐富、能力突出的教師擔任首席導師。這一改革旨在讓每位教師都參與到學生的德育工作中,讓每個學生都能夠得到更全面的關注和引導。而早在十多年前,寧波四中就開展了導師制的探索,把每個班級的學生分成三個小組,每組約12—14人,每組學生都有專門的導師管理和關懷。
仔細分析,寧波市鄞州區和寧波四中導師制的改革本質上并不是取消班主任崗位的工作和任務,而是讓更多的教師都承擔了班主任的育人角色,全員育人或許是解決當前班主任問題的一個方向。
取消班主任,這種較為激進的做法是否可行,期待寧波市鄞州區的改革帶給我們一個答案。與這種做法不同的是,很多地方在保留班主任的同時開展全員育人的導師制嘗試,如江蘇省南京市鼓樓區和江蘇省鎮江市,這些地方的做法一般都是由班主任牽頭,每位任課教師都要成為一部分學生的導師,負責這些學生的思想品德、心理、生活、學習規劃等個人化的問題。與寧波市鄞州區要達成的目的是一致的:盡量減小班主任的負擔,提升育人效果,改變班主任單打獨斗的局面,加強學校所有教職員工的育人意識和行動。
我們還看到,數年前李希貴在北京十一學校也作出了取消班主任崗位的激進舉措,實行了全員導師制。他們實行導師制的出發點不是解決班主任無人愿干的尷尬,而是要徹底改變學校以班級為單位的管理制度。他們發現許多班主任與學生的關系都很緊張,班主任盯紀律、抓成績,學生一旦犯錯,班主任非常容易情緒激動,師生矛盾突出。而這些現象的背后就是對班主任嚴格考核的傳統制度,對班主任的考核與班級紀律、考試成績直接掛鉤。北京十一學校進行了一系列從上至下寬松管理的探索,這樣可以更好地發展教師和學生的自主性,輕松的班級管理可以給教師松綁,教師也就會給學生松綁。學校在強調底線的基礎上給學生各種嘗試的機會,他們認為學生即使犯錯,比起走入社會都是代價最小的錯,而在寬松管理環境下成長的孩子更容易發展出自主性,有自主性的孩子一旦意識到自己的錯處,他們會從根本上杜絕未來再犯同樣的錯。正是從這個角度思考,北京十一學校決定放棄以班級為單位的嚴格管理、評比的學生管理制度,取消了班主任崗位,改由全員導師以朋友的身份關心每一個孩子的成長。
北京十一學校取消班主任的另一個動機是學校實行了“選課制”的教學組織形式。“選課制”本質上是走班制中的一類,走班制是一種根據學生不同學科的不同水平、愛好和特長,由學生自主選擇或由學校分配,到不同班級進行學習的教學組織形式,一個學生的數學課可能會選擇王老師的A班,語文課會選擇李老師的B班,這兩個班的學生并不是同一批學生,而往往是這個學科能力和水平最接近的學生。這里的走班制不是指個別選修課、校本課、活動課的走班,而是幾乎所有課程都走班,在這種情況下,固定的班級消失了。這種教學組織形式可以讓學生在不同的學科都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班級和教師,在保住了班級授課制高效率的同時,也逼近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想,因此被認為是一種比較有利于全體學生學業提升的教學組織形式。在全世界的范圍內,很多中學都慢慢接受了走班制,一些有革新精神的小學在中高年級也開始了走班制的實驗。走班制讓固定的班級消失了,學生沒有了固定的教室和同學,也就沒有了班主任這個崗位。為適應這種教學組織形式,就必然要為每個學生個體確定固定的導師,負責其思想品德、心理、學習及職業規劃、社會化過程和生活等個人化的問題。新的教學組織形式導致了固定班級和班主任的消失。
導師制能夠完全替代班主任的職責嗎?這里面一定要注意一些問題。首先,在這個過程中要明確責任,哪個學生由哪位教師分管一定要明確,不能出現真空或責任不清的情況,表面上所有任課教師都管所有學生,可能就是誰都不會具體管。其次,由于部分教師長期沒有從事過班主任工作,對于學生思想、心理問題的處理缺乏經驗,必須進行有針對性的培訓或學習,全員育人需要全員都有育人能力。再次,沒有了固定的班級,班集體的概念可能就會消失。而對于中小學生而言,一個具體的小集體是集體主義教育最好的場景,為班集體的榮譽和利益而付出自己的利益和努力,同時建立起擁有共識的班級文化,這些都是非常好的利他主義道德教育方式,這方面的缺失需要在導師制中用別的方式給予補償。最后,班主任的組織、管理、聯絡等事務性工作還需要很多專門的管理人員接手。
全員育人是一個方向,但是否要讓班主任崗位消失,卻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要有配套的政策。我們的學校管理長期依賴班主任,有巨大的慣性和一定的優勢,任何對現狀的改變都必須做好全面、縝密的調研、思考和規劃。(程路)
《人民教育》2025年第15-16期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