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到新疆和田,2022年再赴西藏山南,來自安徽省亳州市的利辛縣第一中學教師侯純廣兩次跨越山海,投身教育對口支援一線。他因材施教,摸索適配教法;傳幫帶教,助力當地教師成長;更以愛為燈,指引學生全面發展,以赤子之心赴民族地區教育之約,以師者之擔當將小我融入教育強國建設大局。
教育是全面推進民族復興的基礎工程。黨和國家高度重視援疆援藏工作,把教育作為對口支援的重要內容,著力提升當地教育質量,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我兩度參與教育對口支援工作,希望能將小我融入大我,傳遞教育智慧,傳播團結精神,為教育強國建設貢獻師者力量。
融入當地:在變化的環境中堅定支教初心
中西部教育是全國教育總體格局中的重要部分,黨和國家堅持從中西部最困難的地方和最薄弱的環節做起,促進教育高質量發展。上大學時,我從老師那里了解到我國西部教育發展的需要,心中埋下了一顆種子——一定到西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工作后,我的想法從未改變。教育對口支援工作不僅是支援,更是融入,在融入中急他們之所急、解他們之所難。
在援疆中做好首批示范。2010年,經安徽省亳州市利辛縣援疆教師選派,我到了新疆和田實驗中學支教。新疆和田實驗中學位于和田市區東郊玉龍喀什鎮,距我住的地方有十三四公里,通勤需要一個小時左右。由于和田地區地處塔克拉瑪干大沙漠旁,空氣極端干燥,天空總是灰蒙蒙的,時常風沙漫天,甚至室內也不能幸免,我的鼻子里嘴里都是沙塵的味道。初到和田時,我水土不服,常常出現拉肚子、鼻子出血等現象。盡管生活條件極為艱苦,但作為安徽省第一批援疆教師,我們最大的目標就是讓內地積累的教學經驗和理念對當地有所幫助,同時也給后續教育援疆工作打下兩地協作基礎和堅韌不拔的精神基礎。
在援藏中應對線上教學難題。2022年,安徽省教育廳打算從全省選派20名優秀教育人才“組團式”援藏,我又報了名。妻子覺得3年時間太長,擔心高原環境影響我的身體健康,有些猶豫。可我六年級的兒子說:“爸爸想做的事就讓他去做!”妻子被孩子的話觸動了,便也支持我追求自己的夢想。我所支援的西藏山南市,平均海拔3700米,大氣含氧量在夏季只及平原70%左右,而冬季只及平原58%左右。我一邊克服著高反帶來的呼吸困難、頭疼等反應,一邊思索如何在疫情下保障網絡教學效果。作為教務主任,我針對全校提出了4項措施:增加上課天數、安排線上考試、加強線上教學巡查、定期召開線上家長會,這些措施在特殊情況下得到了較好的反饋。課余,我還通過了山南市核酸檢測員的培訓與考核,在疫情全面放開學生返校時,主動為學校師生做抗原檢測與核酸檢測,為學校順利開學盡了一份力。
立足實際:摸索適合當地的教育方法
教育對口支援的核心在于“以生為本,因地制宜”。立足學生實際,我將教學環節與本地學情深度融合,構建“低起點、慢節奏、重基礎”的教學模式。同時,我還注重培養學生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應用能力,通過生活化、形象化的方法破解語言障礙,讓知識傳授扎根現實土壤,讓學生學習真正實現質的提升。
針對學情,為新疆學生制定合適的學習方法。早年援疆期間,我所教的兩個班級,班內學生的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應用水平普遍不佳,對很多詞語的意思不知道、不理解,每次備課、上課,我都要搜腸刮肚尋找一些學生們能聽懂的詞匯,把語速放得很慢,盡量讓他們聽清每個字、聽懂每個詞。對難以理解的詞,我就把它們寫下來,注上拼音,專門講解,我把這種教法叫作“通用語+化學術語教學法”。當時,學生們的學科基礎知識也很薄弱,部分學生不能正確書寫常見化學元素符號,沒有一個學生能完成一個中等難度的計算題。為了使學生能順利地學習新知識,我運用“循環復習法”,在講授新知識的同時,經常回顧相關聯的老知識點。另外,我還針對學生的薄弱知識點布置課外作業,并在下節課進行課堂檢查、講解,逐個擊破。這些措施起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我所帶的兩個班的化學成績在全年級位居前兩名。
分析學生的優缺點,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援藏期間,經過一段時間的教學活動,我發現所帶班級的學生學習自覺性不高,對于識記性的知識還能念一念、背一背,對于需要理解性記憶的知識就沒有好的方法,不能理解更談不上理解后的記憶了,課堂上能聽懂,一拿到訓練習題就不知如何下手。但學生們有一個共同優點:上課時很愿意配合老師而且非常積極活躍。經過對學情的分析和思考,我決定把原來學校課堂教學中常用的“小組交流討論”法利用起來。于是我在班級內成立化學學科學習小組,在小組內推薦學習能力、協調溝通能力、組織能力相對較強的學生擔任小組長。通過小組長帶領本組同學進行交流討論,激發了學生們學習化學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學生們不能理解的知識能夠得到及時解決。通過組建化學學科學習小組并充分利用小組開展活動,學生化學學科學習成績有了明顯提高。我還以小組為單位組織化學學科知識競賽,讓學生及時鞏固所學知識,培養集體榮譽感。
聚焦教師成長,提供鮮活教研方式。為了提升山南市高中化學的整體教學質量,我又主動申請做山南市高中化學兼職教研員,積極組織開展了多次山南市聯合專題教研,圍繞新課標和高三復習,我承擔示范課12節、講座7次以傳播經驗,通過150余節聽評課了解教師們的課堂特點,結合實際教學情況,制定了詳細的教學計劃,為教師提供了實用的教學建議。同時,我還積極參與化學組的備課活動,與教師們共同探討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積極組織、參與并實施各級各類教研活動。除了與教師們分享教學經驗,我還與西藏山南市第二高級中學的一名化學教師結成師徒,通過聽課等活動互學互促,共同提高教學水平。
面向未來:關注學生全面成長
教育重在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有效的教育不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情感的聯結。學生的全面發展需要教師在“教書”和“育人”中找到平衡,既嚴格關注學生的知識積累,也耐心助力學生能力、品格、身心協同發展。
聚焦身心發展,給予每個學生更多心靈關懷。從和田到利辛,再從利辛到山南,無論地域如何跨越,不變的是我對學生的用心。和田實驗中學有這樣一名學生,化學基礎知識薄弱,回答問題時聲音極小,連周圍的同學都聽不清。我經常在課堂上示意她主動回答;課下鼓勵她不要考慮對錯,大膽、大聲地回答。在她試圖回答我的問題時,我抓住時機帶頭鼓掌鼓勵,讓她突破心理難關。援藏期間,一些學生能歌善舞、性格開朗,但家離學校很遠,只有寒暑假才能回家。我常在周末請他們到家里吃飯,請他們教我跳鍋莊舞,并且約定等他們高考結束,我要跳一支完整的舞給他們看。值得高興的是,2024年高考,他們成績優異,我也兌現了我的承諾。回到安徽后,逢年過節時,我還能陸續收到學生發來的祝福視頻、短信,這是一名支教老師最值得驕傲的事情。
為了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心理,我主動參加了全國心理健康輔導員培訓,取得了心理健康輔導員資格證書,希望能更專業地解決學生遇到的心理困境。對來自單親家庭的孩子,我經常開展形式多樣的集體活動,消除他們的孤獨感,讓他們感受到集體的溫暖,讓他們變得更加積極、樂觀、陽光,讓更多的學生關注到同學的需求,主動多給予同學關心和幫助。對于家里有困難但自尊心強、不愿意被人知道的學生,我積極為他爭取國家補助,還和家人時不時給他買些生活必需品;對于不幸生活造成了性格自卑內向、不與人交流的學生,我為她安排活潑開朗、樂于助人的同桌,帶她多次參加集體活動……我始終認為,每一名學生都不應該被生活所累。教書育人的很大一部分工作要放在力所能及關心和幫助學生上,讓他們有更多機會體會生活中的美好,讓他們成長為心里充滿溫暖的人,獲取更多向上向善的力量。
強化品格教育,引導學生關心社會。援疆期間,我和學生們踩著略帶霜露的沙地,用石灰粉標出樹坑位置。第一鍬下去,地上只留下沙子的白痕,學生無奈道:“這地像烤馕一樣硬!”我接過鍬,用全身重量將其插入土地,終于撬開土塊,學生們歡呼起來。扶苗、澆水,學生們接力傳遞紅色塑料桶,我指揮他們在樹坑周圍壘起環形土埂。學生們親身體驗了維護生態環境的不易,不僅將寫著自己名字和寄語的樹牌立在土地中,也樹立了在生活點滴中為社會發展作貢獻的意識。
在利辛一中時,我參與成立了校志愿者協會。四川雅安地震發生后,我帶頭并組織班級學生向災區人民捐款奉獻愛心。平時,我也會在周末或節假日帶領班級學生和學校志愿者到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參與社區志愿服務活動。看著學生們從小聲嘀咕“我不知道該跟爺爺奶奶說什么”“別人會不會笑話我呀”的忐忑不安,到笑容洋溢地討論活動趣事,“王奶奶夸我餃子包得好呢”“李爺爺還教我吹口琴”“張阿姨硬塞給我一盆用酸奶盒種的蒜苗”,我知道他們在傳遞愛心中收獲了溫暖的力量。
援藏期間,2022年疫情后復課,校園里要筑起“健康長城”,我身穿防護服,手持登記本,不斷提醒師生做好防疫措施;模擬疫情下的“生命通道”時,我迅速排查密接學生并轉移至備用教室。雖然當時我身體并未恢復,可一想到我們支教時間有限,就想爭分奪秒參與復課工作,我也相信這么做,留下的不只是工作上的成效,更多的是以責任和擔當的榜樣力量。
教育是一場溫暖的修行。雖然我的對口支援工作已經告一段落,但我將在教育這條路上繼續前行,繼續踐行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并以此為新的起點,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用更多的愛心和智慧去陪伴學生們的成長。
(作者系安徽省亳州市利辛縣第一中學教師)
責任編輯:李景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