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鈺鋒,教育部新時代中小學名師名校長培養計劃(2022—2025)名師培養對象,江蘇省特級教師、高級教師。現為江蘇省南京市聾人學校副校長,兼任南京師范大學信息技術教育課程研究生導師、長春大學特殊教育碩士研究生行業導師和實踐導師。作為核心成員獲得國家教學成果獎二等獎、江蘇省教學成果獎一等獎,作為主編之一出版《“融”理念下的聽障教育探索》系列叢書及《聾校日常教學用語國家通用手語百句(試行)》《聾校日常教育用語國家通用手語百句(試行)》。先后榮獲“全國優秀教師”“南京市五一勞動獎章”等榮譽稱號。
特殊教育發展是衡量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作為一名特殊教育領域的教師,我的特殊教育職業生涯始于一次重要的轉型——從普通信息技術教師到南京市聾人學校任教。這一身份的轉變讓我發現了一片獨特的教育天地:這里的聽障學生除了聽不到、說不清以外,認知能力和發展潛能與普通學生無本質差異,且因知識獲取不易,學習熱情和求知欲更加熱烈。為了回應這份熱忱,我和團隊順勢而為,緊扣教育數字化發展和教育改革的時代契機,圍繞著“科技點亮生活,激發創新思維,信息科技助力特殊教育”的教學理念,著力提升聾校師生數字化信息素養,打造特殊教育智慧校園,為聽障學生的成長拓展更多可能,在特殊教育與時代發展的交匯點上探索適切的育人路徑。
以理解殘障為教育起點
在特殊教育領域,與聽障學生建立深層聯結是開展有效教育的核心前提,而成為學生信任的朋友則是走進其內心的關鍵路徑,發掘并放大每個學生的閃光點是實現教育價值的核心路徑。
走進學生的內心。對聽障學生而言,教師能否主動理解其內心世界,是其衡量教師關愛是否真誠的重要標尺。因為在學生看來,只有愿意走入他們內心的老師,才是真正關愛他們的老師。這些學生雖然生活在無聲世界里,但并未被不幸擊垮,反而常以加倍的友善回應外界的善意。在我任教之初,想要學習手語突破溝通壁壘時,學生們主動走到我的身旁,愿意耐心地教我用手語打課堂教學用語、生活日常短語。他們的熱心與善意,讓我知道他們并非不愿表達,而是受限于生理障礙難以順暢傳遞想法。所以,教師要充分理解這些學生面臨的困難,把他們當成咿呀學語的嬰兒,以對待學語嬰兒般的憐愛與耐心開展教學。在這樣互相理解和幫助的過程中,學生與教師形成了教與學的良性互動,實現與學生的順暢交流,才能為教學的順利開展奠定堅實基礎,也為個性化教育的實施創造必要條件。
放大學生的閃光點。在特殊教育教學中,教育者需秉持“不放棄任何一個學生”的理念,以贊賞與肯定為基,通過尊重與信任的傳遞,引導學生構建健全人格。對于特殊學生群體,更需敏銳捕捉個體優勢,看到每個學生特有的閃光點,把它無限放大并持續激勵。我曾教過一名來自內蒙古的學生,幾乎沒有接觸過計算機,但在我開始創新性地應用ICode編程學習平臺教Python高級語言時,發現他展現出了非凡的天賦。我耐心引導,逐步激發他的潛能,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他不僅在全國青少年編程比賽中獲得了金牌,還一鼓作氣在國際青少年編程比賽中斬獲金牌。在他的榜樣作用下,更多的學生一起參與其中,截至2025年暑期,學校已經有20多名學生獲得了中國區決賽金牌,近10名學生獲得了國際金牌。像這樣成長起來的學生有很多,他們眼中閃爍著積極向上的光彩,無聲地詮釋著“教育點亮生命”的動人意義。
這種以真心換真情的教育方式,形成了持久的情感聯結,許多學生畢業后仍保持聯系,節日問候與回訪成為常態,這充分印證了情感投入在特殊教育中所產生的深遠影響。
以深耕精神錘煉特殊教育技能
特殊教育常被視為挑戰,源于對其本質與課堂特性的認知不足。在特殊教育學校,除了要掌握熟練的手語外,學科專業技能和特殊教育技能的融合至關重要。從信息技術學科來看,目前還沒有特殊教育專門的國家課程標準和教材,需要根據聾校教學特色精心編排教材,立足聽障學生特點進行系統性的課堂教學創新,通過將復雜概念簡化,將抽象知識直觀化,注重演示操作和互動反饋,讓學生更容易理解知識,激發學習興趣。
教學內容的定制化編排是基礎。在信息技術教學中,需精選適合聽障學生認知特點的教學內容,確保信息技術的實用性和趣味性。例如,我編寫的校本課程“看圖學VB”,將枯燥難懂的VisualBasic程序設計成生動有趣的圖形化文本,讓學生跟著“保姆級”教程一步步操作,從而輕松掌握編程基礎;挖掘更適合聾生學習的課程“3DOne三維創意設計”和“ICode編程”,利用網絡中豐富的資源開闊學生的視野,拓展學生的學習邊界。
教學場景的生活化建構是關鍵。教師需要通過生活實例銜接抽象知識,設計貼近聾生生活的應用場景。如在信息技術課堂中,可以通過觀察秋天一片落下的樹葉,引入Flash軟件中的引導層動畫知識點教學;制作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的電子小報或者電子雜志,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設計分類垃圾桶的物聯網系統,讓學生通過編程讓機器自動識別垃圾分類并且增強環保意識,等等。
教學方法的創新化實施是重點。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并充分利用數字技術輔助教學,增強學生的學習體驗,對沖特殊學生難以高效吸收知識的困難。如組建合作學習小組,提升團隊協作能力;讓學生按步驟了解項目化學習的方法和步驟,增強創新思維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利用人工智能技術拓展學生獲得信息的渠道,克服因聽力障礙帶來的信息閉塞等局限。
實現知識向能力的轉化是核心。實踐操作有助于促進聽障學生動手動腦動眼,如帶著學生一起組裝電腦、安裝軟硬件系統、操作激光雕刻機和3D打印機等設備,通過實操把書本上的知識變得鮮活起來。通過這些實踐,聽障學生在掌握技能的同時,還能養成自信和獨立精神,實現從知識到能力的轉化,真正做到學以致用,為將來融入社會就業打下堅實基礎。
教學資源的線上化拓展是補充。搭建“線上課堂”,打破時空限制,進一步鞏固學習效果,提升學習效率。如利用“智慧學習平臺”“在線閱讀課堂”等提供個性化學習資源,通過線上互動、實時答疑,讓聽障學生在課堂之外也能及時獲取幫助,不斷鞏固知識。
這種以聽障學生需求為中心的系統化教學創新,既破解了教學資料少的困境,也讓信息技術教學更貼合聽障學生認知與發展需求,讓特殊教育真正實現與學生特質的“精準適配”。
以數字創新搭建學生成長階梯
特殊教育的核心價值不僅在于知識技能的傳遞,更在于對學生心靈的喚醒與精神的培育。對于聽障學生而言,通過科技與人文相結合的融合式教育,能幫助其在掌握技能的同時,滋養堅韌不拔的品格,在實現自我價值的同時,為社會貢獻獨特力量。尤其是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不僅幫助聽障學生跨越聽力障礙、拓寬認知邊界,推動學業進步,更讓他們在有成就感的學習過程中真切感受到被理解與被尊重的溫暖,實現心靈層面的成長。
教師應在教學中構建“知識傳授—能力培養—精神塑造”的三維目標體系。課堂內,構建了“理論—實踐—反思”的螺旋式發展模型,不僅優化了課堂教學策略,帶領學生遨游知識海洋,教給學生新的知識和技能,而且通過系統教學引導學生探索知識、掌握技能;借助創新探究活動,讓學生直觀感受科技魅力,在實踐中建立自信、實現成長。課堂外,通過組織學生參與編程、創客、人工智能及信息素養等各類賽事,以競技實踐深化學習成果,讓學生在感受科技改變命運的力量的同時,習得了專業的技術技能。
學校應為特殊學生創造理論轉化與潛能釋放的空間。為了更好地為聽障學生提供科技創新的實踐空間,我所在的學校成立了創客空間,鼓勵學生們動手操作,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應用。我主持舉辦了7屆校園創客節,為學生提供展示自我、發展自我的平臺,推動“愛思考、愛動手”的創客精神在校園普及。通過促進師生在知識技能、創新思維與實踐能力上的協同提升,特殊學生的創新成果逐步顯現。近年來,我與團隊帶領學生創作了多個作品,如“讓文物會說話”“青奧村南京眼”“分類垃圾小車”等作品,獲得南京市創客馬拉松比賽一等獎;學生設計人工智能作品從比賽中脫穎而出,獲得了全國中小學信息素養“創新之星”??梢?,只要配以適宜的教育方法與工具,聽障學生完全能夠在科技領域展現卓越潛能、綻放光彩。
以教科研照亮教師發展之路
教科研能力是教師專業發展的核心要素。只會教書的教師不是好教師,而能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反思、創新的教師,才能真正引領學生走向卓越。因此,要借助名師工作室的力量,組建特殊教育高水平教師隊伍,組織優秀教師開展一系列的線上線下活動,分享教學一線的經驗,充分發揮“名特優”教師的引領示范與輻射帶動作用,發揮名師工作室的示范引領作用。
以項目推進方式構建校際研究學習共同體。通過開展具有系統性、整體性、序列性的教育教學研究,使教師專業發展具有切實的依托和路徑,提高學習的有效性。一方面,讓教師通過系統學習不斷夯實學科專業基礎與特殊教育理論根基,致力于提升專業素養;另一方面,為教師提供與資深教師交流的機會,汲取他人先進教育教學理念,并掌握有機融入教學實踐的方法。
注重教育理論對一線教師教學實踐的指導。教科研不僅是提升教學質量的基石,更是教師自我成長的階梯,通過系統地將前沿教育理念與科學教學理論創新運用于教學實踐,重點開展基于核心素養的課程改革研究與實踐探索,教師得以洞察教育規律,精準把握學生需求,從而能設計出更高效的教學方案,助力學生全面發展,同時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例如,我主持的工作室致力于拓展聾校信息技術教師的專業視野,深化其對普通學校新課標內涵的理解,促進義務教育階段與普通高中信息技術課程在聾校的有效實施。
建立“主題引領—課例研討—反思提升”的常態化研修機制。每學期圍繞特定主題開展系列化教學設計研討活動,通過組織跨區域特殊教育信息技術教師“同課異構”教學展示與深度研討,切實提升教師的課堂教學設計與實施能力。同時,依托網絡工作室平臺,構建“普特”教育融合發展的交流機制,積極吸納普通學校優質教學經驗,助力教師實現優勢互補、協同發展。
如果說教師是辛勤的園丁,用心守護花園每一朵綻放的生命,那特殊教育教師便是其中最沉靜的耕耘者——我們守護的或許是最不起眼的花朵,卻同樣是構成祖國未來不可或缺的一抹色彩。我們將始終以滿腔的熱情和深厚的特教情懷為引領,攜手更多的骨干教師和有為青年深耕教育一線,在提升特殊教育質量的道路上同奮進、開新路、育新人。
責任編輯:李景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