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張欣)“只要我的心臟還在跳動,我就要為中國報效,我就要為人類謀福利。”9月10日下午,88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清泉在中國礦業大學舉行的慶祝第41個教師節暨表彰大會上,深情寄語青年教師,在場師生無不為之動容。
當天下午,陳清泉深情回憶老師們的教導,他說,是黨的教育和母校培養,讓他始終保持著艱苦奮斗、追求卓越的精神,攻克一個個科研難關。
他談到,“作為一個科學家的使命,就是要把自然界的規律找出來、造福全人類。做一個科學家是沒有退休年齡的,只要我的心臟還在跳動,我要為中國報效,我要為人類謀福利。”
陳清泉認為,科技創新要靠人才,人才培養要靠教育。“青年是人生中短暫而黃金的時代,廣大教師要敢于創新、敢于超越。”他回憶起自己1957年從北京礦業學院畢業后留校任教,從事電氣專業的教學工作,積極參與技術改造、革新等科研項目。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煤炭部派往歐洲的考察團帶回來一臺礦山自動提升機,需要研發低頻發電機進行驅動,“那時我還是助教,懂外文,煤炭工業部的領導把我叫到辦公室,鼓勵我向工人學習、搞科學研究。”陳清泉帶著極大的熱情投入到研究中,憑借著簡單的資料,勇闖無人區,僅用半年時間就設計研發出我國自己的低頻發電機,為中國煤炭工業的自動化做了最初的嘗試。
陳清泉鼓勵廣大青年教師要像過去的老教師們一樣,發揚教書育人精神,培養“具有扎實數理化和人文基礎、具有敏銳觀察力、深入的分析能力、勇于進入無人區的質疑精神、勇于發表創新觀點”的創新型人才。
據悉,為了給國家培養更多能源領域拔尖創新人才,在陳清泉的親自支持下,中國礦業大學電氣工程學院于2024年5月首創“陳清泉班”。近日,陳清泉回到母校,以一名校友和老師的身份,與2023級、2024級“陳清泉班”同學座談交流。
陳清泉是香港第一位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的學者。二十世紀90年代,陳清泉設計了電動汽車HKU2001,它承載了跨越時代的科技理念,一經亮相,便引起全球矚目。陳清泉創造性地把汽車、電機、控制等技術融合到一起,形成了一門全新的學科。他撰寫的專業著作,成為高等院校的經典教材,為現代電動車學科奠定了理論基礎。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