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助力鄉村振興·筆談
教育部發展規劃司、中國教育報刊社 合辦
北京外國語大學是中國共產黨創辦的第一所外國語高等學校,有著光榮的歷史與傳統。2021年,學校80周年校慶之際,習近平總書記給北外老教授回信,提出了“傳承紅色基因、提高育人水平”的要求。北外堅決貫徹、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回信精神,秉承紅色傳統,發揚延安精神,展現自身特色,主動服務國家戰略,助力鄉村振興事業,彰顯了高度的政治使命感與社會責任感。
秉承紅色傳統,致力對口幫扶。北京外國語大學有著對口幫扶、支援邊疆的悠久歷史。2003年,學校積極投身新疆大學外國語學院援建工作;2007年,全面啟動西藏民族大學外語學院對口支援;2018年,主動服務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克拉瑪依校區俄語、英語專業建設。近年來,北外每年與新疆大學、西藏民族大學簽署年度工作計劃和援建協議,加強學院互訪和學術交流,形成定期走訪機制,保證協議內容的落實率;定期組織國內外知名專家赴受援高校開展學術講座、開展聯合攻關,構建學術發展實踐共同體;主動接收受援高校本科生插班學習,傾情服務西部進修教師各項需求,配備“一對一”高水平導師,培養“西部之光”訪問學者;免費開放學校精心打造的“暑期國際小學期”項目,受到西部高校學生普遍歡迎。
展現北外特色,發揮語言優勢。學校依托語言特色優勢資源,重點聚焦、精準施策,充分展現了北外專長,持續發揮了學科優勢,精準實施了教育幫扶。學校選準、派好專業干部,重點支援對口高校和受援地區的外語專業建設與外語人才培養,精準定位、持續發力;圍繞援建高校整體發展謀篇布局,建立“組團式”“接力式”對口支援工作模式,服務“1+2+3+X”對口包建框架機制,形成階梯式專家支撐團隊,從“對口支援”到“合作共贏”,逐步形成可持續發展的合作機制;發揮“北京外國語大學歆鶴外語教育平臺”的優勢,開展師資培訓、專家講學、對口幫扶等,充分體現人工智能的強大力量,打造出教育脫貧攻堅優質品牌。學校還在幫扶中注重加大推普力度,借助國家語言文字推廣基地等專業機構,面向云南、甘肅少數民族地區和貧困地區開展推廣普通話宣傳周、中華經典誦讀等活動。
統籌內外資源,多方協同合作。學校統籌協調校內外各方資源,在教師培訓、消費扶貧、公益捐贈、資源共享等方面統一步調、相互促進,形成助力扶貧的整體合力。脫貧攻堅年,學校通過直接采購、設立扶貧專柜、媒體平臺宣傳等方式,幫助銷售國家級貧困縣農產品、湖北省滯銷農產品累計近700萬元。分批次捐贈外文圖書,共享北外電子圖書數據資源,幫助對口支援高校成立外文圖書閱覽室。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助推教育教學改革,完善智能化國培平臺建設,建立虛擬教研室和教師發展實驗室,探索教學診斷、教學示范、遠程錄播、模擬教學等功能的共享與實施。
強化家國情懷,提升教師思政。扎根基層、服務群眾,是教師思政教育的重要內容。參與對口支援、鄉村振興工作,是教師、干部經受鍛煉、全面成長的重要契機。學校注重選派工作與教師思政教育結合,與后備干部培養結合,積極選派年輕教師、干部參與援派工作,政治上激勵、工作上支持、待遇上保障、心理上關懷,引導教師深入了解世情、黨情、國情,強化教師家國情懷,提升教師思政工作成效,促進教師全面成長。學校在援建工作中,涌現了一批德藝雙馨的標兵模范:援疆干部侯俊霞被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政府授予“第九批中央和國家機關、中央企業優秀援疆干部人才”稱號;援藏干部張蓮榮獲“國家級教學名師”榮譽稱號。
傳承紅色基因,以服務國家戰略為己任,是北外人不變的精神底色;“人民需要我們到哪里,我們就到哪里”是北外人始終堅守的初心使命。全校師生將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回信精神,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砥礪前行,矢志奮進,以有溫度的政策、有深度的判斷、有精度的舉措、有力度的執行,鞏固現有成果,扎實推進工作,為助力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作出新的貢獻,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中國教育報》2022年09月03日第2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