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詩經》后,我最大的感悟就是目之所及皆藝術,平凡無奇的日常之物也變得鮮活可愛起來。”如今,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生林月清常帶著發現美的眼睛去觀察日常生活。在《詩經》文化的浸潤下,林月清不僅提升了文化品位,還從其中汲取為人處世之道修養身心。
自2012年以來,深信院著力探索《詩經》文化育人模式,將黨建的領航范兒、《詩經》的文化范兒和信息技術的理工范兒相結合,構建“《詩經》+”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育人體系。學校以《詩經》為媒,以“匠心”為魂,引導學生在學習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過程中,體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工匠精神。
探索學生易參與的《詩經》育人路徑
“《詩經》中的文字相對晦澀難懂,我們的學生會感興趣嗎?”2012年,深信院舉辦一場重要活動時,為營造氛圍,副教授蔣波將《芣苢》譜上曲,音樂教師毛玲帶領合唱團演唱。結果出乎意料,“《詩經》+音樂”的方式得到師生好評。自此,深信院將《詩經》作為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小切口,深耕《詩經》育人。
作為一所理工科院校,如何使更多師生受益于《詩經》豐厚的文化、教育價值?學校積極發掘《詩經》的文化價值,為305首原創音樂譜曲,制作《詩經》音樂,創編合唱曲譜,創作《詩經》劇本,打造音樂精品。
“古典的字句加上優美動聽的現代旋律,拉近了我們與古詩的距離。”學生彭鈞商在吟唱《詩經》中領略到詩詞之美,還領悟到“人與人之間要友愛互助”等古詩深厚含義,提高了道德修養。
“《詩經》具有‘五育并舉’的教育價值,如學習《詩經》是智育,吟唱《詩經》是美育,《詩經》化人是德育。”深信院黨委書記劉錦介紹說,學校將師生喜聞樂見、易于接受作為《詩經》育人重要著力點,以“文心”“匠心”雙管齊下的方式,讓《詩經》更好地助力“育新人”。
“在《詩經》中,竹子代表君子。”韓婧是深信院交通與環境學院園林專業教師,她基于《詩經》植物文化,開展了自然教育與科普實踐研究。韓婧通過講解《詩經》中關于植物的內容,讓學生在深入了解自然中,感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深信院充分發揮校內中文、思政等多學科教師的特長,形成校內、校外專兼結合的《詩經》教學教師隊伍,逐漸形成“認知感悟—內化體驗—覺悟立德—實踐創新”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踐教學法。學校還打造“《詩經》+”文化素質課程體系,將相對難懂的《詩經》,轉化為符合現代青年口味的文化大餐。《詩經》合唱等14門課程,被納入學校通識課、專業選修課等。同時,學校開設了《詩經》與箜篌等多元化系列課程與主題講座。
為更深入地研究、推廣《詩經》文化,深信院組建《詩經》文化傳承研究、《詩經》音樂原創研發等三大科研團隊。
多元實踐平臺幫學生外化于行學《詩經》
在風雅頌《詩經》藝術傳承基地,深信院學生陳秋怡體驗了成人禮、彈箜篌等。她還在木工坊為母親磨制了一把梳子,并刻上《詩經》中感謝母親的詩篇。“學校為我們提供了很多學習、交流《詩經》文化的平臺,讓我能在體驗中感悟經典。”她說。
如何進一步提升工科生學習《詩經》文化的積極性?“我校基于高職院校學生愛動手、善實操的特點,專門打造風雅頌《詩經》文化傳承基地,形成理實經典研學、傳統文化育人、工匠活動強技、品德感悟樹人的全方位育人機制。”深信院黨委副書記、校長王暉表示,學校不僅教導學生在《詩經》文化傳承基地動手實操,開展茶道、香道、陶藝、射禮等活動,還充分利用校內外資源,創建《詩經》草木園、禮樂體驗館等“一園二館三坊四基地”傳承育人載體,成立《詩經》國風社等10個“《詩經》+”文化社團。
在第十四屆文博會上,一面《詩經》文化激光雕刻墻備受關注。這是深信院智能制造與裝備學院李坪佳等學生,利用曲面激光雕刻等專業知識、技巧,研創出的“《詩經》+”工藝制品,讓《詩經》樂譜與創新科技相映成趣。
深信院多點發力、持續深耕,通過舉辦《詩經》節等形式,引導智能制造與裝備學院等校內各二級學院,“一院一特色”地開展《詩經》文化項目,進一步挖掘《詩經》與專業的結合點,讓《詩經》文化與專業發展相融相促,外化于行。園林、建筑專業學生參與建設《詩經》草木園;《詩經》科技工坊與創新創業學院合作,開創《詩經》主題文創工作室。
深信院還利用本校在信息技術領域的教學、科研優勢,成立文化創新中心,為《詩經》文化傳播融入更多高科技創意元素。學校現已創新開展、研發VR實景觀看音樂會、3D打印《詩經》文化產品等。2012年至2021年,深信院校內10萬余名師生參與《詩經》文化活動。
《詩經》育人碩果在中小學校落地生花
“原來覺得讀《詩經》有些枯燥,還不如多學一些有用的技能。沒想到學了《詩經》后,對我幫助很大。”深信院智能控制技術專業學生羅賢柯性格急躁,做實驗出現問題時常感焦躁。喜歡唱歌的他,自從接觸了學校的《詩經》音樂后,興趣日益濃厚。通過《詩經》潛移默化的熏陶,羅賢柯逐漸能以平穩心態面對實驗中的問題,在機械設計等課程學習中也進步明顯。
報名參加椿萱書院《詩經》漢舞文化傳承課程不到一個月,龍崗區寶龍社區張女士學會了《詩經·鄭風·子衿》等舞蹈。她說:“自從學習《詩經》漢舞后,我的儀態變得優雅,心情也更加寧靜平和。”
椿萱書院是深信院傳承基地在寶龍社區設立的《詩經》文化傳承組織。傳承基地根據不同年齡階段的受眾,組建《詩經》文化踐行班、少兒《詩經》藝術團等。深信院學生在周末走進社區,帶領居民共同體驗漢服、茶道、《詩經》音樂等“詩風傳家”“鄰里話《詩經》”項目。
舉辦《詩經》專場音樂會、開設《詩經》社團課……在深信院《詩經》文化傳承基地的傳幫帶下,《詩經》音樂已在龍崗區龍城小學生根發芽。今年,龍城小學申報廣東省中小學第五批藝術教育特色學校,《詩經》音樂是其重要的佐證材料。
近年來,深信院《詩經》傳承基地與大中小學、社區、企業,加強文化交流合作,共奏《詩經》育人大合唱。學校逐步形成《詩經》文化的“教育部基地+分基地+合作單位”推廣模式,共搭建了16個中小學分基地、15個政行企《詩經》分基地,輻射引領33所中小學和大學、30個社區。
《中國教育報》2022年09月23日第4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