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大幼兒園堅守“兒童第一”教育理念,歷經30年的實踐探索,形成了以“一理念貫通三目標”為核心,“源生態”教育課程體系與五星教育管理體系為兩翼的“一核兩翼”生態育人模式。這一模式堅持以幼兒發展為中心的教育理念,是對陳鶴琴“活教育”思想的繼承、發揚和創新,具有理論價值、實踐價值與創新價值。
兒童既是自然的產物,也是自然的存在。童年是自然的賦予。表征幼兒童年存在的自然,不是一個純粹的天然自然,而是以幼兒發展為中心,融天然自然、人為自然等為一體的在幼兒園建構的生態系統。這樣的生態系統具有合規律性、合目的性、自組織性與自洽性。幼兒只有在這樣一個生態系統中,與人、事、物相互交往,進行說、看、走、做、觸摸、模仿、模擬、建構等活動,才能體驗生理快感和精神愉悅,才能學習,才能完成社會化和個性化過程,并實現最自然、最自由、最愉快的學習。
心理學家皮亞杰等人的研究表明,年齡越小,環境對人的發展影響越大。《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試行)》把環境的創設與利用,作為幼兒園教師七項專業能力的第一項。西安交大幼兒園的生態育人模式始終堅持幼兒全面發展第一,以幼兒發展為中心,歷經多年建構了自然與人文、傳統與現代、“西遷”與科技、繼承與開放、園所與高校等相融合的生態化幼兒發展環境。
不同于創設靜態的生態環境,西安交大幼兒園的教師創設了從20世紀50年代水泥澆筑的大象滑梯,貫通到21世紀科幻性的AI、智能機器人活動室等動態的生態環境;不同于創設讓幼兒“參觀”的生態環境,這里的教師引導幼兒在環境中創造自己的文化,鼓勵幼兒“玩壞”“用壞”“破壞”。
如果僅僅停留在幼兒園生態環境的打造上,并不能完全達到生態育人目標。令人驚喜的是,在長期的實踐中,西安交大幼兒園以人文與自然交融互動的生態環境為基礎,建設了“源生態”教育課程體系,形成了自己的個性以及文化特性。因為“源生態”教育課程體系,強調師師互動、師幼互動、幼幼互動、師—幼—事(源生態課程、活動等)互動、師—幼—物(環境)互動,瞄準了幼兒學習方式的特殊性,抓住了提高課程質量的關鍵,體現了生態育人模式的本質和育人目標,這正適應了《幼兒園保育教育質量評估指南》對質量提出的新要求。
《“十四五”學前教育發展提升行動計劃》明確指出,我國學前教育實現全面普及和高質量發展將是未來一段時間的主要目標,學前教育必將從“幼有所育”向“幼有善育”方向發展。“幼有善育”的核心要求,就是以幼兒發展為中心的高質量保育教育。高質量保育教育目標的實現,需要系統性謀劃、前瞻性布局、生態化行動。
(作者系陜西學前師范學院幼兒教育學院院長)
《中國教育報》2022年09月25日第1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