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
編者按:教育事關人才培養大計,事關國家民族未來。黨的十八大以來,教育部會同有關部門,從共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高度夯實人才培養,內地(大陸)與港澳臺地區的教育交流合作日趨緊密、參與范圍更加廣泛、內容與形式更為多元,為深化兩岸融合發展作出了貢獻。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對港澳的定位越來越明確,從連接祖國內地同世界各地的重要橋梁和窗口,到確立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和世界旅游休閑中心地位,再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和建設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城市群、國際科技中心、國際教育示范區和人才高地。港澳與內地教育合作水平不斷提升,交流與合作的思路不斷明晰,合作的道路越來越寬,成效越來越大,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成為其根本特征和根本方向。
十年來,港澳愛國主義教育不斷增強。人心回歸是港澳回歸的重要標志,也是港澳與內地教育交流合作的使命所在。2020年香港國安法頒布后,香港教育局將通識科改名為“公民與社會發展科”,進行憲法、香港基本法、“一國兩制”、國家安全、國旗國歌等教育,著重培養學生正面價值觀、積極態度和國民身份認同,學校在每個上課日以及香港回歸紀念日、國慶日等重要日子升掛國旗,不斷增強愛國主義教育。
十年來,港澳與內地師生交流進入常態,港澳與內地合作辦學成績斐然。為推進港澳與內地師生交流制度化,2013年國家設立“香港與內地高等學校師生交流計劃”,2016年計劃擴展到澳門,每年港澳高校有一萬余名師生來內地訪問、學習。十年間,港澳與內地已形成了大中小學全學段師生交流體系。如今,眾多港澳高校落戶廣東,對港澳高等教育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服務大灣區國際教育示范區、國際科技中心和人才高地建設,給予了強有力的支持。
十年來,港澳與內地高校研究合作持續深化。港澳高校與內地高校合作建立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國家工程技術研究分中心。目前,香港設有16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和6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香港分中心,澳門有4個國家重點實驗室。2019年,港澳地區首家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機器翻譯暨人工智能應用技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在澳門理工大學成立。此外,粵港澳高校共建聯合實驗室,目前已設立20個粵港澳聯合實驗室。
十年來,港澳與內地高校聯盟與中小學“姊妹學校”增長迅速。為促進港澳與內地大中小學的交流合作,三地積極開展學校聯盟和“姊妹學校”建設。2015年,教育部與香港教育局、澳門教育及青年發展局正式啟動“內地與港澳中小學‘姊妹學校’平臺”建設工作,推動內地與港澳中小學“姊妹學校”開展多種多樣的交流活動。
總的來看,這十年,港澳與內地教育交流合作取得了長足進步。面向未來,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為指引,一方面要加強頂層設計,加快港澳教育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參與國家科研課題申報、重點實驗室和國家工程技術中心建設、國家教學成果獎和科技獎評審、學科和名師評估、國家級學會協會等。另一方面,要繼續加強港澳與內地在師生、教學、研究、辦學等方面的交流,促進愛國主義教育在港澳各類學校扎實開展。
(作者系華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院長)
《中國教育報》2022年09月30日第6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