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微學校是指軌制相對單一、學生人數較少的學校,它的最大特點是同一學科教師人數少、教研活動難以開展,教研效果得不到保證,制約著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
我所在的山西省運城市第二實驗中學就是一所九年一貫制小微學校。學校現有19個教學班,700多名學生,每個年級兩個教學班,語文、數學、英語等學科分別由一名教師擔任全年級的教學任務;其余學科大多為一名教師跨年級擔任教學任務。同年級、同學科的任課教師均為一人,無法實現與多人共同教研。
在實踐中,我們參照醫院會診的模式,嘗試運用“會診式”教研解決長期困擾小微學校的教研活動,實現了教學質量的穩步提升。
“會診式”教研由本班所有學科教師共同參與、就每一個學生的學情進行深入研究,讓各個學科教師都能獲取第一手學情資料,從研究學情入手,代替單純的學科研究,為課堂教學提供最佳路徑和方法。
學情是教師施教、學生學習的基礎,是實現教育教學質量提升的前提。學校在“會診式”教研中,通過各科教師的參與,逐一對全班每一個學生的思想狀況、學習行為習慣、班級人際關系、課業評價結果等因素進行全面、綜合的分析,由各科教師共同提出每個學生在下一個階段的修正策略,從而達到幫助學生全面發展的目的。它的重點是針對與學生學習相關的因素,找出差距,尋求提升的路徑。如果我們把每一個學科教師對學生的認識和看法綜合起來,就會形成針對性很強的教育教學方案,教學成績就會在很短的時間內快速提高。
小微學校由于規模和班級的限制,許多時候是單班教學或者單人執教,無法交流、無標準參照,難以形成規模性教研架構,橫向、條狀的架構無法支持教學研究活動,為此,就必須構建以班為單位、班主任牽頭、本班所有學科教師參與的教研組織形式,這就形成了“班級式”“塊狀式”的教學研究模式。其優點是以每一個學生為對象、以學生的具體學情為研究內容、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價值取向,重視了學生個性化的分析與研究,形成了學生全面發展的指導意見。在這個過程中,班主任是教研活動的召集者和主導者,學科教師由普通意義上以學科內容為核心的教學研究活動轉移到關注學生成長與長遠發展的綜合分析研究。
由于“會診式”教研內容與形式的特殊性,它的參與者也不是常規教研限制的學科教師,而是班主任、學科教師、宿舍管理員、家長等。由于參與者的特殊性,教研的話題也很多元。來自學生的各方“關系者”分別代表著學生成長中的某一個方面,但是,參與的目的都直指學生的全面發展,包括學生的學科成績。無形中,這種“會診式”教研方式不僅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還關注了學生整體素質和核心素養的形成,對于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起著積極作用。從這個角度審視,日常生活中的家訪活動也應當是“會診式”教研活動的組成部分。由此可見,“會診式”教研吸引了多方共育的資源,匯集了各方教育孩子的集體智慧,是值得提倡的,也是小微學校提升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法寶。
“會診式”教研的內在形式是簡便靈活、豐富多彩的。“會診式”教研不只是學科知識的學法、教法研究,而是不同層面的內在深耕。班主任會根據教育教學的需求,及時采取多種多樣的方式進行會診。需要解決的問題不同,召集的形式、召集的人員成分也會不同。參照醫院對患者的會診形式,學校的會診式教研也有許多形式。比如,某個學生的數學成績急劇下滑,就會有數學教師主動提出,班主任積極召集,家長、宿舍管理員參與的“會診式”教研,著重就出現的現象進行剖析,尋找根源,共同為學生量身定制個性化的解決方案,以達到解決問題的最終目的。因此,基于實際情況,“會診式”教研活動可以隨時隨地召開,可以開放式邀請教師以外的人員參與。
“會診式”教研是直達學生個體的簡便教學研究行為,是小微學校在資源稀少、無法橫向評價比較、難以多人相互學習借鑒情況下的有效方法,它重在“會”,能夠集思廣益,多方參與;巧在“診”,能夠對癥下藥,一人一策;貴在“療”,成效顯著,見效較快;好在“全”,注重學生整體素質提升,寓教學于教育之中。對于每一所學校來說,這不啻為最佳的教研方式,特別是對小微學校在軌制少、班級學生數量少、難以橫向條狀組織構架教研的情況下,辦法簡單易行、效果明顯,值得推廣。
(作者系山西省運城市第二實驗中學黨支部書記)
《中國教育報》2022年10月12日第5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