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是直指人心的浸潤教育,是從感性認識跨越到理性認識的飛躍,具有深層的文化意義和美學向度,歷來是傳承歷史和文化的必備手段和重要抓手。
2020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號召各地全面推進學校美育改革與發展,培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時代新人。而黨的百年奮斗史,承載著櫛風沐雨、不畏艱辛、砥礪前行的精神,是引領中國青少年在中華民族的光輝歷程中追本溯源,進而探尋黨的先進思想、光榮傳統、求真務實作風和英雄模范事跡的重要精神文化資源,從而形成激勵青少年奮發圖強、樹立復興夢想的教育通道。構建青少年學習百年黨史的美育方略,讓藝術魅力成就更多家國情懷,既能凸顯美育培根鑄魂的作用,延續中國年輕一代的紅色精神血脈,又能突破傳統的教育壁壘,融合美育范式,多層次、多維度推進青少年學習、感悟百年黨史,進而拓展探索黨史的傳承路徑。
為提升美育資源內涵夯實根基
感悟百年黨史,以美育人,需要將黨史凝練為當代美育資源,筑牢美育的根基和內涵。新時代美育要體現一代代犧牲奉獻的共產黨人精神,要傳承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愛國主義精神、社會主義探索時期的百折不撓精神、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艱苦奮斗精神,并將其融入蘊含著時代精神和教育意義的美育精品,照亮青少年精神培育的方向,賡續紅色血脈。美育同時要著重深入探究黨史的紅色文化價值和內涵,展現中華民族尋求民族自救的精神和生命哲思,這是黨史教育的重要內容,亦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再現和復興。
中小學美育需大力推進紅色題材的校園創作,如數十年來廣為傳頌的少兒歌曲《閃閃的紅星》《歌唱二小放牛郎》等眾多作品,就是從黨史中提煉素材,樹立少年英雄形象的創作典范,是十分具有教育意義的作品。
從生活中挖掘素材吸收養分
感悟百年黨史,以美育人,需要從當代生活中源源不斷地挖掘素材、吸收養分。熠熠生輝的紅色文化是無數英雄先烈用鮮血與生命換來的寶貴經驗和財富,它是一部厚重、立體、形象的歷史書,是文藝創作的無盡寶藏,是時代賦予我們的最豐厚美育資源。過去,紅色美育的經典往往集中于高大全的英雄敘事,有些臉譜化的人物形象,難免使受眾有呆板雷同、如出一轍之感。講好故事的關鍵在于引起共鳴,在不勝枚舉的“黨員故事”中,倘若我們把目光投射到建黨百年以來的發展歷程中,就會發現,除了黨員群體,當代青少年在黨的召喚下,始終緊跟時代的脈搏,進行偉大斗爭,追逐偉大夢想,從背母上學的劉秀祥到奧運冠軍全紅嬋,許許多多故事感人至深……“小英雄”對于當下青少年精神成長的價值意蘊,一樣震撼心靈,有許多故事值得我們用美育黨課來挖掘和歌頌,而在看不到的角落,這樣的英雄故事也依然隨著時代大潮周而復始地不斷上演。美育要豐富時代內涵和精神價值,就要在繼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守正創新,激發美育工作者的發現力、創造力,把百年黨史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感悟、發掘、歌頌新時代之美,讓光芒永遠綻放。
建設黨史美育課程群
感悟百年黨史,以美育人,需要打造美育的新內核,建設黨史美育課程群。課程育人是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途徑,是以美育人的主要渠道。黨史美育課程群應立足黨史、聚焦黨史,可以進行音樂、美術、戲劇、舞蹈等多學科、跨學科的整合,采用拓展延伸的方式,在美育的基礎上向外延展,超越傳統學科邊界,結合豐富的黨史教學資源,使美育課程和黨史教育課程成為統一的整體,貫徹指向以人為本的培養;可以嘗試主題式、活動式、任務驅動式等教學手段,以史激趣、以史促學、以史育人,充分挖掘具有地域特色的相關歷史事件和人物,用音樂、影視、舞蹈等美育手段凸顯黨史教育的形象感和吸引力,引導廣大青少年從這些身邊熟悉的事例中深刻感受黨的英明領導,激發愛黨愛國愛鄉的熱情,進而將之升華為忠誠于黨、熱愛祖國、建設家鄉的情懷。黨史美育課程群的設置,要針對不同學段學生的特點,以學黨史、育新人為目標,開設不同形式的學科延展課程,使主題與課程內容相貫通、相契合,實現美育課程的內在邏輯性和統一性。黨史美育課程群的構建,可以成為中小學校深化黨史教育、優化教學改革的有效途徑。通過黨史美育課程的實施,著力傳頌革命、建設、改革過程中高尚的英雄人物,既學習偉大人物的靈魂之美,也贊美平凡勞動中的精神之美,使廣大青少年學生從心底自覺煥發對黨的崇敬之情、忠誠之心,培養具有家國情懷、具有大無畏精神、志存高遠、勇于開拓的青年一代。
創新黨史教育的美育傳承路徑
感悟百年黨史,以美育人,需要創新黨史教育的美育傳承路徑,構建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的教育信息系統。在“互聯網+”的時代浪潮下,教師要轉變教學方式,充分發揮教育信息化2.0時代智慧校園建設的效能,應用好“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場景,同時拍攝適合中小學生身心特點的優秀黨史紀錄片、影視作品,推進網絡音樂、網絡劇、微電影的傳播計劃。
本世紀以來,我國基礎教育信息化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特別是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通過網絡平臺基本實現了“停課不停學”,教育信息系統在不斷推進和完善中,實現了全國性覆蓋。各級各類學??沙浞掷枚嗝襟w與信息網絡擴充黨史教育的信息渠道,使學生更加方便利用“互聯網+”的技術自主選取與黨史主題相關的美育課程,充實和拓寬黨史教育的信息量,讓黨史“活起來”,充分帶動學生自主學習,從教師本位走向學生本位。美育信息化的推進超越了傳統課堂教學的空間限制,將黨史教育空間從校園教育延伸至校外、家庭和虛擬世界,融合線上和線下,既實現了傳統與現代、真實與虛擬之間的關聯,重構了黨史教育的環境空間,為師生搭建了富于靈活性、沉浸式、體驗式的多元化美育空間,也為黨史教育提供了信息化的空間載體。
將黨史教育融入校園文化建設
感悟百年黨史,以美育人,需要將黨史教育融入校園文化建設,創建美育的文化環境。校園文化是黨史教育最重要的載體之一,是構建“大美育”格局的基石。黨史教育融入校園文化使學生隨時可視、可感,不僅是學校管理層和師生人文素養和愛黨愛國情操的集中展現,也可凝練學校特色發展。校園環境和文化風格的營造,對師生的審美教育和價值觀教育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深刻影響著學校美育的價值導向和時代精神。各級各類學校應充分利用校園廣播、電子屏、雕塑、教室、走廊、宣傳欄等,營造格調高雅、富有美感、充滿朝氣的校園文化環境。
美育本就是歷史上一切美的事物的映射,帶有鮮明的時代性和創作者個人情懷的烙印。在新時代,我們更應深入挖掘黨史文化的內涵及其價值,探索傳承路徑,充實和豐盈美育的內核、外延和形式,仰望星空,腳踏實地,讓美育傳遞正能量、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厚植全體青少年持續性的愛黨、愛國之情,在新的征途上,以紅色精神夯實新時代青少年美育根基,鑄造新時代青少年的時代之魂。
(作者單位系福建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本文為2021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藝術學項目“中華民族共同體建構視閾下的閩臺儀式舞蹈研究”[項目編號:21BE076]的階段性成果。)
《中國教育報》2022年11月08日第9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