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征程 新作為
“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每天的大課間,學生們齊聚校園操場,讀《千字文》、練武術操,一招一式氣勢磅礴、活力無限,盡顯新時代少年的精氣神。
2020年起,西北師范大學在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的8縣(市)766所中小學推廣《千字文》武術操,實現武術進校園與體育課、大課間、興趣小組有機融合,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根植孩子心靈深處。
這是西北師范大學服務民族地區教育高質量發展的一個縮影。在120年的辦學歷程中,該校賡續西遷精神,牢牢扎根祖國西北,緊緊圍繞民族地區教育事業發展需求,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服務、推動民族地區教育現代化和經濟社會發展方面作出了突出貢獻。
“輸血”
破解民族教育難題
“這個娃娃會干什么呀?”“它會自己洗臉”“它會自己刷牙”……在海拔3200多米的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縣幼兒園,藏族孩子們在以黃、藍、紅為主色調的新大樓里,愉快地用普通話交流,幼兒園里童聲滿滿。
“我們80%的孩子是藏族,多虧了西北師大學前教育專業的支教生,孩子們出園后就能說一口流利的普通話。”園長道吉普毛欣喜地說,牧民們對幼兒園非常滿意。
從2015年開始,西北師范大學連續每學期選派學前教育專業學生赴甘南基礎教育一線開展頂崗支教實習,并抓住幼兒語言成長關鍵期,大力推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如今,在他們的帶動下,雪域高原幼兒園的繪畫、舞蹈、音樂等課程也迅速開展了起來。
2008年,西北師范大學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教育廳簽署校地合作協議,對口支援阿克蘇地區基礎教育發展。每年,學校派出兩批優秀師范生赴疆,以聯合編隊的形式在阿克蘇支教。
目前,西北師范大學已有27批6300余名學子“接力”這場“支教馬拉松”,把優質教育的種子撒播在了阿克蘇這片熱土上。近10年來,共有4000多名學生在新疆就業,僅阿克蘇地區就有1700多人。
進入新時代,西北師范大學堅持走內涵發展道路,突出師范性民族性區域性辦學特色,向西拓展、向下延伸,先后建設了甘南、臨夏、阿克蘇3個教育實驗區,探索形成集培養、研究、實驗、示范為一體的,適應少數民族地區需要并達到國內較高水平的民族師范教育新模式。
西北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萬明鋼介紹,通過師資培訓培養、實習支教、“互聯網+”師范教育服務等一攬子舉措,有效緩解了西北民族地區師資結構性短缺問題,為基礎教育注入了新活力。
“造血”
補齊民族教育短板
東鄉族自治縣位于甘肅省中部西南面、臨夏回族自治州東北部。隨著近年來在校學生人數的逐年增長,當地對優質師資的需求不斷增加。
2022年,西北師范大學全面“接管”東鄉縣新建的東鄉中學,一次性向該校輸送了89名優秀本、碩畢業生充實師資團隊,并派2名干部任校長和副校長,隨之而來的還有師大附中先進的辦學理念、管理經驗和辦學模式。
6月簽訂就業協議、8月接受職前培訓、9月正式上崗……西北師范大學2022屆畢業生楊舜的“燭光夢”也在東鄉中學燃起。
當地群眾看在眼里,樂在心里。因為,這里不僅教室明亮、環境優美、教學設施設備齊全、服務保障配套完善,還有一支優質的教師隊伍和一套豐富的課程配置,瑯瑯書聲成為飄蕩在大山深處最美的“音符”。
“培養一顆美的種子,讓它生根發芽。”連續5年來,教育部體育美育浸潤行動計劃西北師范大學團隊扎根東鄉縣龍泉學校,開設了舞蹈、美術、書法等課程,將美育的種子播撒在每一個孩子心中。
育才一線的需要,就是人才培養的所行所向。在長期辦學實踐中,針對民族地區教育薄弱現狀,西北師范大學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全面納入到立德樹人一體化人才培養體系,歷練出一批批扎根西北地區民族教育的研究者和踐行者。
2015屆英語專業畢業生馮志鑫,現就職于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縣高級中學。“上學時我只明白受教育的意義,卻不懂教育的意義。直到我支教了一年才深刻理解,教育就是要種下愛和希望的種子。”馮志鑫說。
據統計,近5年來,西北師范大學有74.5%的畢業生選擇在西部地區就業,成為服務西部基礎教育的骨干力量。
“活血”
共建民族教育“生態圈”
“作為一名師范生,到基礎教育一線從教,讓青春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閃光,這是時代發展的需要。”東鄉縣鎖南中學教師馬秀紅手捧著今年剛剛獲得的臨夏州優質課評選證書激動不已。
2015年,馬秀紅通過甘肅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專項招生計劃進入西北師范大學。畢業之后,她手握粉筆、站上講臺,短短3年時間就成長為教學“能手”。
近年來,西北師范大學從培養民族地區緊缺人才入手,依托各類定向招生專項計劃,拓寬民族地區學生上好學、讀好書的機會。如今,越來越多像馬秀紅一樣的學子,完成學業回到家鄉,成為建設家鄉的“生力軍”。
同時,學校還充分發揮民族教育研究智庫作用,積極開展理論研究和教育政策咨詢服務,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西北民族地區師資培訓和教育發展等領域產生了重要影響。
木鐸傳金聲,弦歌雙甲子。在推進和構建民族地區教育、教師發展模式的實踐中,西北師范大學弘揚西遷辦學精神,先后將優質的師范教育向西推進了1000多公里,將現代教師培訓向西推進了2000多公里,構建良好的民族地區教育“生態圈”,破解了民族地區教師專業能力提升、師資結構性短缺、區域教育協同創新發展等一系列難題。
“西遷辦學80年來,我們的大學已經與黃土地融為一體,參與、支撐、見證了西北民族地區文化教育事業的滄桑巨變。”西北師范大學黨委書記賈寧表示,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要辦好人民滿意的大學,構建高質量教育體系,突出“教師教育、民族共同體、服務西部發展”辦學特色,為持續推動西北地區教育現代化提供有力人才支撐。
《中國教育報》2022年12月15日第1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