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和“雙創”背景下,強化職業院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已經成為賦能民族地區鄉村振興的重要路徑。職業院校作為培養時代人才的重要基地,對青年人才的培養必須融入鄉村振興的需求,努力向鄉村輸出有能力、懂農業、善經營的新時代人才,從而帶動鄉村創新創業的發展,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提供人才保障。
職業院校創新創業人才與民族地區鄉村振興戰略存在高度耦合性
鄉村振興需要創新創業人才的回歸。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不僅為人才發展提供了良好平臺和發展空間,而且為大量高素質創新創業人才歸鄉積極參與鄉村振興建設打下了基礎。職業院校作為人才培養重地,承擔著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使命,為鄉村振興戰略提供人才支撐是其應然之責。職業院校應積極主動整合教學科研資源,將人才培養、社會服務、科學研究等方面的優勢資源向鄉村傾斜,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人才隊伍;同時,要充分了解大學生返鄉就業政策,充分發揮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創新創業教育課程的引導作用,通過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對在校生開展有針對性的培養,引導畢業生到基層鄉村就業。
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契合鄉村振興戰略的時代要求。隨著“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在全國各地蓬勃興起,我國社會主義建設邁向了新的征程。職業院校的創新創業教育應當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緊緊圍繞“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目標,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助力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實施,為推動國家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力、釋放新活力。職業院校要以全新的思維范式推動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從鄉村振興的實際需求出發,改革現有培育體制機制,開展個性化教育、一體化培養、立體化輸送、全程化服務,探索建立高質量創新創業人才培育體系,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提供人才保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的實現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撐。
渝東南民族地區鄉村振興人才需求面臨多重阻滯因素。重慶渝東南民族地區作為重慶唯一的少數民族聚居區和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成為該地區工作的重點。鄉村要振興,必須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鄉村人才傳輸。近年來,渝東南民族地區人才需求面臨困囿:吸引力不足,本地人才“回不來”;集聚力不夠,專業人才“進不來”;針對性不強,鄉土人才“上不去”。所以如何實現鄉村人才在結構、素質和數量上滿足鄉村振興的要求是關鍵。地方高校作為社會智力資源的聚集地,在人才培養方面具有得天獨厚、難以替代的優勢,賦能鄉村振興既是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的現實要求,又是高校實現社會服務的關鍵途徑。
民族地區鄉村振興與高職院校創新創業人才耦合培養路徑實踐
立足區域實際,構建“三螺旋四層次”人才培養體系。重慶經貿職業學院不斷整合調動校內外資源,深化應用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持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立足區位優勢,發揮專業特色,主動融入國家戰略,主動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聚焦重慶發展定位,培養具有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創業實踐能力和廣闊視野的民族地區一流人才,構建了“面向全體→專創融合→校地協同→梯次遞進”的特色應用型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體系。結合區域特色,學院開展了由民族地區非遺傳承人作為創業導師開設的、結合區域經濟發展及專業狀況的“專業型”創新創業管理教育。通過培養學生“雙創”能力,幫助具有初步成果的學生開展創業實戰,促進其成果孵化。通過梯次遞進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讓學生實現由“專業型”向“職業型”轉變,讓學生想創業、能創業、會創業。
抓好頂層設計,搭建“校政企”協同育人平臺。學院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借助民族地區特色實踐教育體系,以聯合培養為抓手,搭建多層次、多類型、立體化的協同育人體系,推動優質教育資源的共享共融。以課程思政的課堂教學改革為抓手,構建大思政視域下的“雙創”課程育人體系,完善學生“雙創”理論知識體系;以高水平實踐基地建設為抓手,構建課堂與實踐緊密結合的實踐育人體系,支撐學生創新實踐能力提升;以校園文化品牌建設為抓手,構建具有學院特色的文化育人體系,提升學生綜合素養。依托學院國家級眾創空間和渝東南大學生創業園,校政企三方協同培養,共建企業孵化基地、產品展示中心、創業培訓中心、物流倉儲中心、政務及生活服務中心。建立以國家級眾創空間為依托的“三個統一”創業文化建設機制,即“統一標識,統一名牌,統一管理”品牌推廣和建設道路。
面向社會需求,構建“專創融合”的課程體系。學院構建以融入人才培養方案、融入專業建設、融入課程教學、融入課外實踐活動、融入學生發展評價體系等“五個融入”為特色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學院的專創融合教育通過搭建本地農特產品供應鏈、制定適宜區域實際的創業型人才培養方案、創業實踐等三種形式,從四個層次開展:一是師生團隊深度嵌入企業,共同完成實際項目;二是企業借助項目對接實習實訓及課程設計;三是真實項目驅動,置換課程學分;四是創新創業教育融入人才培養方案。
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促進學生由“專業型”向“職業型”轉變
開發基于民族地區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校本課程。學院依托武陵山區域人文特色,將創業要素與武陵山區域少數民族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特色進行有機結合,提升校本課程文化屬性,同時將“寧愿苦干,不愿苦熬”的黔江精神從歷史維度、實踐維度、學理維度、未來維度四個方面融入課程,實現對民族地區高職學生的“志智雙扶”。
搭建“校政企多方”協同育人“雙創”生態系統。學院積極探索“創新驅動、教育支撐、校政企多方協同”的人才創新發展平臺“矩陣”,驅動“課內、課外、校內、校外”四輪培養模式。通過“外引內培”方式,組建優質師資隊伍,打造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課程體系;積極組織參加“校—市—國家”三級創新創業大賽,以賽促練,構建完整的訓練體系;依托國家級眾創空間,積極對接政府、企業,以產教基地為平臺,共同孵化創新創業項目,構建協同的孵化體系。課程、師資、訓練、孵化體系的建立,成為專業教育的延伸,完善了動態的“雙創”生態系統。
構建“面向全體→專創融合→校地協同→梯次遞進”的人才培養體系。開設面向全體學生的創新創業啟蒙教育課程;創新“專業教育+創業教育”深度融合的教學模式,構筑以職業人才為導向,以創新創業為引領,以職業知識為基礎、職業能力為關鍵、職業精神和素養為核心的“通識+專業+拓展”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明確學校為驅動者、政府為輔助者、企業為參與者的身份,聚力培養創新創業人才,打通學生由“專業型”向“職業型”轉變的梯次遞進途徑。
鄉村振興與高職院校創新創業人才的培養密不可分,在兩者的耦合環節,高職院校要發揮出自身優勢,做好頂層設計,明確鄉村振興、創新創業人才培育之間的耦合共性,積極迎合鄉村振興的發展需求,不斷改革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為創新發展、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實現鄉村振興的宏偉藍圖。
(作者系重慶經貿職業學院副教授)
《中國教育報》2023年06月06日第6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