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教育部印發《關于加強高校有組織科研 推動高水平自立自強的若干意見》,就推動高校有組織科研作出明確部署。地方高校占全國高??倲?0%以上,優勢或特色學科與區域產業需求高度契合,尤其是不少地方高校在部分科研方向和領域已經加冕“單項冠軍”,成為科技創新的重要“策源地”。
然而當前,科研組織基礎薄弱、力量分散、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等共性問題在地方高校仍然普遍存在,特別是科研“兵團作戰”的體制機制還不完善,特色和優勢尚難形成系統性的重大科技突破與科研支撐能力,在承接國家及地方重大需求方面存在短板。為此,地方高校應緊密契合國家和區域發展需求,準確定位開展有組織科研領域,推動科研發展戰略的前瞻性謀劃、集約式部署和精準性統籌。
目標導向化,要求高校力扛創新擔當
在“兩個大局”深度交織、“內外循環”加速調整的大背景下,基于學科導向和旨趣驅動的單一科研組織模式,導致高校的學科與學科、創新與需求、科研與產業間長期存在的聯結松散、壁壘交織、匹配錯位等結構性問題愈發凸顯,難以適應新一輪科技競爭。
有組織科研是高??萍紕撔聦崿F建制化、成體系服務國家和區域戰略需求的重要形式。地方高校要堅持以目標為導向,堅持“四個面向”,由傳統“閉門造車”式的資源投入和科研組織方式,轉向基于社會需求、自身力量和發展定位,堅持自由探索和目標導向“雙輪驅動”,通過有組織科研攀登創新高原高峰,集聚優勢形成重大突破,支撐引領產業升級和區域發展,不斷提升適應國家、社會和產業需求的能力與水平。
近年來,揚州大學作為江蘇高水平大學建設高峰計劃A類建設高校,充分發揮文科底蘊深厚、農科優勢突出、科學人文交融、分類協調發展的辦學特色,主動對接國家戰略需求、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在攻克生物育種關鍵核心技術、實現種業科技自立自強、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實施“雙碳”戰略等領域凝練重點方向,加快有組織科研步伐,為國家與區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科技創新支撐。
創新縱深化,推動高校凝練特色優勢
當今時代,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突飛猛進,知識體系與科技創新行為交織疊加,前沿性、基礎性創新不斷取得新突破,細分領域和新興學科加速涌現,科學技術和經濟社會發展彼此滲透,國際間的科技競爭向基礎前沿和學科交叉領域持續前移。突出特色與優勢既是有組織科研的應有之義,也是高校實現內涵式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
有組織科研意味著高校要構建一批具有特色優勢的學科群,為實現從“0到1”的源頭創新和重大突破提供強有力的資源、人才與平臺支撐。地方高校開展有組織科研要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基于自身條件和基礎,通過“優化組合、轉型化合”,凝練特色、集聚優勢、集中力量、精準發力,著力培育專精特新學科,以點帶面構建有組織科研良好生態,形成科研組織結構和科技創新的集群優勢、比較優勢。
近年來,揚州大學緊緊圍繞自身特色和定位,聚焦獸醫學、作物學的原始創新能力提升、關鍵核心技術創新,實施“揭榜掛帥”,統籌整合多學科優質資源,強化多領域交叉融合、聯合攻關,開展從基礎到應用的貫通式研究,建立起育種、栽培、養殖直至食品加工的全產業鏈學科群,實現從“農田到餐桌”的全鏈條覆蓋,相關成果累計榮獲國家科學技術獎二等獎17項,實現獲獎類別全覆蓋。
組織系統化,激發高??v橫聯結交織
隨著知識生產模式的轉型,知識生產和學術創新呈現出多主體、跨學科、復合性、結構化等特征,任何個體、組織乃至國家都難以單獨實現全局性、全鏈條的創新與突破。有組織科研的本質是導向性更明、創新性更高、系統性更強的組織架構體系,其底層邏輯是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橫向實現多主體資源與力量的聯結交叉,縱向貫通產學研用全流程,形成“縱橫交織、開放融通”的創新聯合有機體。
當前,地方高校要著力暢通有組織科研知識生產和學術創新的內外循環。一方面,優化傳統的院系組織結構,強化學校內部優質科研資源的統籌整合,打通跨學科交流的組織壁壘,建立健全協同開展任務導向型研究的科研組織模式,以更加靈活的組織建制開展基礎性研究與應用性攻關。
另一方面,加強學校與國家、區域、行業企業的知識交流和創新聯結。通過外部多元關鍵主體協同參與,為有組織科研提供方向及布局指引,強化資源、知識和技術共享,構建產學研用一體化的科研成果研發及轉化機制,形成以科技反哺教育、以成果服務產業升級的良性循環。
近年來,揚州大學積極推動人才鏈、教育鏈、創新鏈、產業鏈“四鏈”融合發展,大力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參與組建生物育種鐘山實驗室,積極探索高校與政府、科研院所、企業在協同創新、人才培養等方面深度融合的制度機制和運行模式。目前,全校已建有校企聯盟950多個、省級校地研發平臺32個、校外科技推廣基地380多個,獲批國家級大學科技園,科技開發與成果推廣形成了以江蘇為中心、輻射全國的發展格局,產生了重要的社會效應和經濟效益。
特色與優勢是高校暢通創新內外循環、實現縱橫聯結交織的重要凝聚力、承載力和競爭力。地方高校要堅持以特色強本色,以優勢聚合力,對內構筑大平臺、凝聚大團隊、推動大交叉,對外承擔大項目、撬動大合作,進而解決大問題、產出大成果,探索出科研組織范式由外延走向內涵、由封閉走向開放、由“單槍匹馬”走向“縱隊集團”的發展新路徑。
(作者系揚州大學黨委書記)
《中國教育報》2023年07月10日第5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