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帥”是學生們對鄭廷偉的稱呼。
山東大學附屬中學曾組織學生進行教師評選活動,在“最有魅力的教師”“最幽默的教師”“最具親和力的教師”等十幾項稱號中,鄭廷偉一個人拿了一半。
2014年,從山東大學附屬中學來到當時成立兩年的濟南市輔仁學校擔任校長,鄭廷偉保持了對課堂研究、課程改革一貫的敏銳,大膽探索“教”與“學”的變革。短短幾年,他帶領學校從一所薄弱的村小,迅速成長為濟南東部一所優質的熱門學校,得到了學生、家長和社會的認可。
課堂改變,學校就會改變
受父親影響,鄭廷偉從小就想當教師。1998年,從山東師范大學畢業的鄭廷偉如愿成為山東大學附屬中學一名數學教師。懷著“做最好的初中數學老師”的目標,一入校,鄭廷偉便一心撲在教學上,很快站穩了講臺,并收獲了學生們的喜愛。
2004年國慶前,一名剛升入高中的學生回學校看望鄭廷偉,聊天中,學生抱怨:“7天假期布置了20多張試卷,老師讓選著做,怎么選?還不得熬夜全做完。”這引起了鄭廷偉的反思:優秀的學生尚且如此,其他學生會是什么境遇?中小學教師除了教學生知識,還應該教會學生什么?“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讓學生學會選擇”這一念頭在他心中萌發。
鄭廷偉把目光瞄準了課堂。2006年,鄭廷偉帶領幾位年輕教師開始了“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策略研究”,以預習為突破口,將學習環節前置,讓學生更多地參與課堂,并開啟了學校第一個學科的學案編寫工作。2009年,他們將研究目標進一步聚焦到培養學生的提問能力,逐漸形成了以學生為主體、以問題為主線、以質疑為特征的“質疑式課堂教學模式”,完善了課堂教學的經典流程,并于2018年獲得基礎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
2012年,在原有村辦薄弱小學的基礎上,濟南市輔仁學校成立。輔仁學校是由濟南市歷下區政府委托山大附中管理的九年一貫制學校,也是山大附中第一所集團校,學校起點雖高,但在當時也面臨著生源薄弱、年輕教師多、教師流動大等現實困難。
2014年,鄭廷偉開始擔任輔仁學校執行校長。面對挑戰,鄭廷偉同樣把突破口放在了課堂:強化預習,為學生搭建“學習路線圖”,解決學生學習能力弱的問題;組織骨干教師梳理、提煉各學科課堂教學模型,細化到不同課型,共打磨出30多個成熟課型,為青年教師提供了“腳手架”;有意識地提升教師九年一貫制教育的意識,實現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的貫通、連續和遞進。鄭廷偉解釋說:“我們反對僵化的模式,但也要有穩定的流程,讓老師有章可循,在保證底線的同時,又不限制他們的創造。”
學校掀起一場課堂教學研究的熱潮,期望能夠實現常態課堂的優質、高效。在理論學習、課型研討、反思總結中,教師的教育思維得到提升,“理念”“育人”“整合”“高效”成為教師們反思時提及的高頻詞。2019年,指向深度學習的新常態課堂教學的研究被確立為山東省基礎教育教學改革項目,2022年,該成果獲濟南市基礎教學成果一等獎。
多年來,鄭廷偉一直堅持研究學生、研究課堂,他的研究成體系、不斷向前推進,又落實在課堂,改變了課堂生態,也帶動了學校的快速發展。
如今,隨著新課標的頒布,圍繞大單元教學的新一輪課堂變革,鄭廷偉帶領教師們又一次啟程。
讓學生將目光投向遠方
鄭廷偉始終認為,比起窄小的教室,更應該讓學生將目光投向遠方。
輔仁學校的課堂不局限于教室和課本,學生們走進生活、走進大自然、走進社會,去觀察爬山虎的腳,全年級合力制作學校立體模型,參加“牧牛山中草藥尋寶藝術節”,尋訪老舍故居……豐富的主題式、項目式學習課程資源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讓學生與他人、社會、世界萬物發生聯系,在真實的情境與任務中學會主動思考與探究。
“這一路其實特別不容易。”鄭廷偉回憶,2015年,教師們用了一年時間,一個項目式學習也沒開發出來,“主要問題還是思維上的局限,老師心里帶著固定答案,而項目式學習是開放的,帶著答案去套是開發不出來的”。
“一開始最難的是尋找真實情境。”學校數學教研組長李嘉楓還記得,一次,備課組開了一下午會,最后拍腦袋想出來一個情境,現在看來還是有點兒牽強的,“為了情境而情境”。
在專家的指導下,經過一年的摸索,教師們逐漸突破了思維慣性,第二年、第三年開發的項目呈井噴式爆發。
2017年,結合教材“豐富的圖形世界”一章,數學組第一個成熟的項目式學習——“制作校園立體模型”被開發出來。“當我們帶著數學的眼光看向校園,發現校園的各個角落都有值得挖掘的地方。時間長了,教師們開始從數學史的角度思考知識是怎么來的,在生活中有什么用處,視野自然被打開了。”李嘉楓說。
為父母撰寫人物小傳,走出校門,去校園旁的牧牛山上測量“山與星星的距離”……如今,學校開發了100多個主題式、項目式學習課程案例,實現了學科知識與真實問題的有機融合,并初步形成序列,實現了中小學的貫通與銜接。
鄭廷偉坦言,面對考試評價改革的滯后現狀,提升教師的課程領導力也絕非一朝一夕能成,主題式、項目式學習開發最大的難點在觀念上,也就是“愿不愿意干、怎么干”的問題。而鄭廷偉的評價標準只有一個:是否對學生發展有利。除了不斷探索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學校還開設了130多門選修課程、30多個社團,鄭廷偉想盡可能滿足學生的個性發展需求,讓學生少受一點兒應試教育的傷害。
來到這所九年一貫制學校的這幾年,鄭廷偉更加認識到人才培養的持續性和教育發展的整體性。他帶領教師們打通學段和學科,例如,讓小學、初中教師聯動教研,開展“大理科”“大文科”研究,探索培養學生高階思維的路徑。
學生對母校的留戀給了鄭廷偉更多前行的力量。2014級畢業生范榮一直記得初中語文老師說過的一段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精神家園,像中國文人的桃花源、紅樓中的大觀園,“那時的我好奇自己的精神家園在哪里,現在我明白了,正是牧牛山下的大輔仁”。
營造師生成長的“生命場”
在鄭廷偉看來,學校是個“生命場”,學校發展的動力來自每一名師生的自主發展,而自主發展的前提在于尊重。為此,他著力營造自由、民主、傾聽、寬容的學校文化。
在鄭廷偉眼里,沒有“壞孩子”,學生遇到問題之時,恰是教育發生作用的時候,不能簡單地把學生的行為與道德品質聯系在一起。
鄭廷偉的處理方式是“找根源”。為做好學生工作,鄭廷偉考取了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證。他與學生談話至少持續兩個小時,目的是走進學生的內心,幫他解開“疙瘩”。與學生父母談話,鄭廷偉要求夫妻二人必須同時到場。很多教師“談不下來”的“問題孩子”,鄭廷偉都能應對。
鄭廷偉與教師的關系也很平等。與很多強勢的校長不同,鄭廷偉通常都站在教師身后,是參與者、支持者,但不是絕對的主導者。用他的話說,從文化設計到學生精神風貌的養成,學校的“一磚一瓦”80%都是由教師完成的,“學校離開了我這個校長照樣運轉,離開了老師不行。”
鄭廷偉的秘訣在于充分挖掘每位教師的優勢和潛能。
學校堅持“學術領導、行政服務、項目管理”,活躍著大理科思維培養、國際國內研學、家校合作等20個課題組、項目組,實現了“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我們在評價中重視把老師的關注點引導到如何上好課、帶好班級上,校本科研也占很大比重,目的是讓扎實工作、勤于研究的老師能夠真正獲得認可。”學校副校長孫成蕊說。
扁平化的管理方式、重科研的氛圍激活了教師的工作狀態,教師們的課堂研究越來越深入,課程開發、課題研究的成果遠超鄭廷偉的想象。目前,學校有各級各類在研課題50余項,先后獲省、市級教學成果獎3項,形成了教師人人參與科研的濃郁氛圍。
隨著學生規模的快速擴張,學校下大力氣進行教師梯隊建設,借助集團的力量,搭建了包含通識教育、專業技能、人文素養等四大模塊近200門課程的教師專業發展課程體系。其中,鄭廷偉尤其注重提高教師的人文素養,“做教育需要深厚的人文積淀,否則老師只會限于考試成績,打不開眼界和格局”。
早上7點到晚上9點是鄭廷偉日常的工作時間。而在緊張的學校管理工作之外,鄭廷偉沒離開過教學一線,堅持帶一個班的數學課。在他看來,教師的職業生命始終在課堂,“校長不一定當一輩子,但數學老師可以當一輩子”。
回到講臺,鄭廷偉依然是學生們的“鄭帥”。
【記者手記】
日日行不怕千萬里
本報記者 王家源 魏海政
一所新建學校如何快速找到發展方向?答案可能有很多種,鄭廷偉則牢牢抓住了其中的核心:課堂和課程。
扎實,是記者在濟南市輔仁學校采訪時最大的感受。
課程建設扎實,立足整體育人、九年貫通培養,用發展的眼光構建課程體系,以主題式、項目式學習的形式進行國家課程的校本化開發,引導師生轉變教與學的方式;課堂研究扎實,掀起了全校教師課堂教學研究的風潮,教師們的研究越來越深入、細致,改變了課堂生態,也改變了學校。
當義務教育新課標落地,一直浸潤在課改一線、“在游泳中學游泳”的輔仁學校教師們發現,他們的路走對了、走通了。
這與鄭廷偉始終與課堂、教學、學生保持零距離密不可分。鄭廷偉沒離開過教學一線,在他看來,離開了課堂,校長的管理只能是經驗式的,當了校長,自己的專業能力也不能落下。愛鉆研的個性讓鄭廷偉既緊貼課改脈搏,也能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尋求有效的對策、不斷迎接新的挑戰。正因如此,他掌握了課堂最鮮活的一手信息,擁有科學、前瞻的課程理念,并讓自己的教育理念和各項改革舉措在課堂中落地有聲。
數學教師出身的鄭廷偉非常尊重科學。2014年,剛來到這所九年一貫制學校時,鄭廷偉對小學的發展幾乎還摸不著方向。那時,他聽完小學的數學課,要先跟小學數學教研組長探討明白,再來評課。隨著時間的推進,鄭廷偉不斷認識到人才培養具有連續性,教育發展具有整體性,學校所進行的課程建設、課堂改革、德育活動都應緊緊圍繞“整體育人”展開。
如今,輔仁學校已經發展成為一所擁有三個校區、110個教學班、4500余名學生的大規模學校,龐大的體量改變了傳統的學校管理模式。
每天早晨,鄭廷偉會把初中校區53個班級走一遍。他也經常走進老師的辦公室,在午餐時間跟學生聊天,很多問題就是在交談中發現和解決的。
鄭廷偉善于發現人、調動更多的人。他充分尊重團隊、信任團隊,也依靠團隊、成就團隊。民主、包容的氛圍給了教師更多的歸屬感,教師自身專業發展的訴求與學校的發展實現了同頻共振。
從1998年成為一名數學教師,鄭廷偉的職業生涯幾乎與新課改相伴,25年來,他深切領悟著每一次教育改革背后的時代挑戰。以新課程方案和新課標的落地為標志,義務教育課程改革全面進入了核心素養的時代,這一次,鄭廷偉和這所年輕的學校、這群年輕的教師,已經做好了準備。
《中國教育報》2023年09月13日第6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