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白對蝦是我國海水養殖的支柱產業,但每年需從國外高價大量進口種蝦,導致產業發展缺乏競爭力。國外對種蝦的控制,導致我國南美白對蝦親蝦良種存在“引進—退化、再引進—再退化”的尷尬狀態。很多企業每年需進口種蝦培養蝦苗,經營成本大幅上升。
“要想打破南美白對蝦發展瓶頸,必須從品種上進行改良或自主研發。”自2011年起,廣東海洋大學水產學院教授劉建勇帶著團隊,走訪全國上百個養殖場,采用家系選育方法和最佳線性無偏預測技術,培育出南美白對蝦新品種“興海1號”。新品種生長速度快、養殖成活率高、性狀遺傳穩定,近3年來,已為蝦農創收超26億元。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也是海洋漁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創新海洋育種技術,是學校助力‘藍色糧倉’種業振興的重要發力點。”廣東海洋大學黨委書記楊洲表示,作為一所海洋和水產學科特色鮮明的綜合性高校,學校立足“廣東所需、海大所長、未來所向”,聚焦廣東“粵強種芯”工程,瞄準制約現代種業發展的瓶頸問題,開展海洋魚蝦貝類種質資源開發關鍵技術攻關,構建“育繁推”良種培育與推廣體系等,服務海洋強國戰略、鄉村振興戰略等。
位于廣東湛江市的廣東省南美白對蝦現代種業產業園,一片忙碌景象。來自廣東海洋大學的專家團隊,聯合多家水產種業企業,開展南美白對蝦的良種選育、種苗繁育等研究。
南美白對蝦現代種業產業園由廣東海洋大學牽頭建設,以種業水產為突破口,打造南美白對蝦“育繁推”一體化現代種業聯合體平臺,為我國逐步解決南美白對蝦種蝦“卡脖子”難題貢獻力量。根據產業園規劃,到今年年底,年生產自主選育親本數量將在30萬尾以上,良種覆蓋率將超過養殖面積的90%。
為讓新品種扎根南方省份,廣東海洋大學推廣“華南地區對蝦產業高效技術”等科研成果。相關成果推廣面積達2.2萬公頃,實現產值約116億元,解決近50萬人的就業難題。隨著國內南美白對蝦新品種的推廣,對蝦養殖成本持續降低,新鮮的對蝦走上越來越多普通人的餐桌。
多年來,廣東海洋大學瞄準制約南海現代種業發展的瓶頸問題,以大宗與特色海水養殖種類為研究對象,開展種質資源創新評價研究。學校還聯合水產推廣部門與企業構建“育繁推”良種培育與推廣體系,提高優質苗種覆蓋率,實現了養殖種類良種化,提高廣東水產養殖種業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
馬氏珠母貝是我國生產海水珍珠的主要海水養殖貝類。廣東海洋大學杜曉東教授團隊發現,海水珍珠養殖產業存在種質混雜、生長緩慢、育珠貝死亡率高等問題。經過12年攻關,團隊培育出馬氏珠母貝“海選1號”養殖品種,育珠母貝的珠層厚度、珍珠產量均獲得提高。
由于夏季容易出現持續高溫,育珠貝死亡率高。湛江市徐聞縣銀輝珍珠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在高溫季節,采用近海與深海階段性接力養殖“海選1號”育珠貝,顯著提高了成活率。這是廣東海洋大學教授鄧岳文等人向地方推廣的養殖技術。
“這個方法讓育珠貝的成活率提高了30%以上。”鄧岳文表示,日漸成熟的技術提升了村民養殖的信心。“海選1號”的推廣,為湛江雷州市流沙村及周邊村莊提供了600余個就業崗位,創造就業崗位收入、產業分紅達8000多萬元。
如何更好地讓科研成果走出實驗室、走向大市場,推動產業鏈和創新鏈深度融合?廣東海洋大學聯合恒興集團、國聯水產等知名龍頭企業,開展協同攻關和原始創新。校企強化合作,以南海區域養殖魚類等為研究對象,開展優良品系培育研究,研發了苗種規模化繁育與養殖技術。
自2004年以來,廣東海洋大學通過與廣東、海南兩省的企業、合作社等合作,共繁育了軍曹魚優質大規格種苗約2000萬尾。種苗在我國海南、廣東和廣西進行大面積推廣養殖,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中國教育報》2023年09月22日第1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