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實驗室、車間變作科研課堂,學生參與企業配方實驗,運用專業知識解決現實問題……在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教師向華的指導下,多個專業的學生共同合作,通過綠色設計和科學復配,獲得新型無塑水性涂層,大幅降低材料成本,奪得第七屆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金獎。
向華和學生所做的探索,正是學校力促產教科融匯的縮影。廣東是全球主要的輕工紡織生產基地之一,廣東輕工職院發揮人才、科研等優勢,深耕應用研究,強化政校行企協同,建立科研支撐產業、產業推動科研、科研反哺教學的產教科融合機制。
創新跨專業科研、育人管理模式
“要幫企業解決一個技術問題,往往需要多個學院多個專業的合力?!毕蛉A主攻的包印防偽材料設計與開發,就涉及學校印刷數字圖文技術、包裝策劃與設計、現代造紙技術等多個專業,然而,“原先部分學院交流不多,教師要開展跨學院科研合作,并非易事”。
產業創新發展對跨專業、跨學院的科研合作、人才培養,提出了迫切需求。“我校根據10個二級學院專業(群)所特所長,對標廣東‘雙十’產業戰略集群創新發展需求,聯合中型企業及校友企業,成立生化健康、數字經貿、藝術設計、智聯智造四大產教科聯合中心,聚力關鍵技術研發、科技成果培育與孵化等。”廣東輕工職院黨委書記杜安國介紹。
“學校通過產教科聯合中心破解了教師跨學院業績歸屬的問題。教師們可根據科研專長、攻關方向,選擇志同道合的同事組隊?!毕蛉A負責的團隊中,成員分別來自兩個二級學院的6個專業,他們根據績效考核表格分配績點,并自動歸屬到個人所在的學院。
前不久,一汽—大眾佛山分公司新能源汽車躍階發展項目在佛山市南海區落地。該項目在智能制造、工業互聯網等方面有迫切的技術創新需求,廣東輕工職院正著力做強新能源汽車、工業互聯網等專業,再加上地理位置毗鄰,雙方一拍即合。學校整合3個二級學院相關師資力量,組建智聯智造技術應用團隊。團隊聯合一汽—大眾佛山分公司,聚焦智能運載平臺技術應用開發等,開展橫向項目攻關、專利成果轉化等。
科研成果寫入企業車間、“種”在田間地頭
傳統工藝中,洗發香波以氨基酸表面活性劑為主要成分,對皮膚刺激性小,但泡沫偏少、難以增稠,怎么辦?廣東輕工職院教授龔盛昭帶隊攻克了這一行業關鍵技術難題,并在企業實現了產業化,相關成果獲中國輕工業聯合會科技進步獎。他帶隊搭建的教育部綠色日用化工技術協同創新中心等產教科融合平臺,研發多項成果,助力企業新增20多億元產值。
“產業發展的升級障礙、創新瓶頸和技術難題,就是我校產教科融合的主攻點。”廣東輕工職院院長盧坤建說,學校組建60多個跨部門、跨學院、跨專業的團隊,并通過與政府聯合、與行業協作、與企業共建等方式,建立產教聯盟、產教融合促進會等多種形態的產教科平臺組織,構建起“以平臺為支撐、團隊為基礎、輕工領域為特色、揭榜掛帥為機制”的科技服務管理體系。
廣東輕工職院不僅引導教師將論文寫入企業車間,還引導教師把科研成果“種”在田間地頭。學校充分發揮生化健康產教科聯合中心等部門的科技創新優勢,建立“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化州鄉村振興學院”。其中,校企共研化橘紅脫苦和橘紅葉綜合利用項目實現農文旅融合發展,助力化州市寫好化橘紅“土特產”文章。
依托四大中心以及各產教科平臺,廣東輕工職院科技成果轉化的廣度和效度大為提升。自2021年以來,學校每年橫向到賬經費大幅躍升至3000多萬元。僅在2022年,學校就服務500余家食品、生化等領域的企業,助推企業經濟效益增長7.5億元。學校牽頭發起的佛山市“兩高四新”產教聯合體,入選教育部第一批市域產教聯合體名單。
化教學、科研“兩張皮”為“一條鏈”
分析問題,設計方案,實驗驗證,解決問題……在龔盛昭指導下,學生植桃清很快成長為企業研發工程師,并參與研發多款暢銷產品。
為提升學生的專業技能、創新創業能力,龔盛昭在講授“日用化學品生產技術”時,以學生探究、師生研討、歸納反思為重點,開展問題導向的教學改革。
這是龔盛昭從教26年的育人秘訣,也是廣東輕工職院面向產業鏈企業真實生產環境,推進任務式“工學一體”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真實案例。學校依托產教科聯合中心,引導教師將企業新技術、真實項目等,帶進課程、教材。
向華在講授軟包裝技術相關課程時,也會把水性無氟防油劑等團隊的最新科研成果融入教學。每年約三分之一的時間,向華都會帶學生到企業,調研生產狀況和科研需求,參與科研項目的推進。
為讓更多學生接受良好的科研訓練,教師們會將企業科研流程“搬進”實訓教學,定期選拔學生進入科研課題組,承擔適當的研發任務。得益于龔盛昭的指導,學生在3周實訓期內,自主完成資料查閱、方案設計、方案評審等整個產品研發流程,通過不斷試錯并迭代方案,在實戰中鍛煉創新能力。
據統計,廣東輕工職院學生在“互聯網+”“挑戰杯”等比賽中,奪得20項國家級獎項,立項“攀登計劃”廣東省科技創新戰略專項資金(大學生科技創新培育)項目58項。近5年,學校共申請1095件專利,授權專利950件。
《中國教育報》2023年11月28日第3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