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回放
近期,全國多地高校開展了學風建設活動,部分高校加大對學生上課不坐前排等現象的檢查力度。針對學生上課不坐前排等問題,有的高校規定學生多次犯規可能需要家長來校“陪讀”。
主持人語
高校連年擴招,大學教育不僅從精英化教育轉向大眾化教育,而且快速從大眾化教育走向普及化教育。學生素質差異日益明顯,加上一些不良社會風氣的沖擊,部分高校的學風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良好的學風對于促進大學生的專業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導向作用與規范作用。而學風建設不僅需要思想引領,還需要實踐智慧。這一組評論反映了大學生的深刻思考與真知灼見。
青年說
高校嚴抓“前排率”“抬頭率”等指標,或許提升了管理效率,卻也容易讓工具理性僭越價值理性,形式主義替代教學改革,無法觸及學風建設的根本。打開思路、切中要害、系統發力,才能讓學風建設真正落到實處。
抓學風建設,首先要讓學生丟掉迷茫,明確學習目標。新生入學,學院應請專任教師、業界專家、高年級學生與畢業校友等與新生進行交流,讓他們對本專業的課程體系、學習方法、能力要求、職業規劃等有充分了解。在日后學習過程中,班主任、輔導員和本科生導師等應及時跟進,了解學生的學習與心理狀態,使他們明確人生追求,找到努力方向。
課程質量的提升是高校學風建設中的重要環節。理想的高校課堂應當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在教師的主導下積極學習、主動學習,實現教與學的辯證統一。這就要求教師修煉授課藝術,改變照本宣科的講授模式,嘗試探究式、研討式、對話式等多種授課方式,激發學生,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
讓學生學得好,還要將目光放在課堂之外。學校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其求知欲與創造欲。比如,鼓勵學生參加學科競賽,教師加強賽前指導,并對獲獎學生給予適當獎勵;根據學科專業特色精心設計各類實踐活動,如學術沙龍、讀書會、工作坊等。讓學生在競賽比拼、成果創造和知識分享中獲得成就感與榮譽感,從而進一步激發學生求學的內生動力,使其更加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過程中。
高校學風建設不能受困于量化指標與形式主義,在抓住根本、系統發力的同時,也要檢視成效、及時調整,使教與學進入良性循環,讓學生在良好的學風中增長才干、提升素質、完善人格。
《中國教育報》2023年11月28日第2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