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時代背景下,扎實推動教育強國建設,需要提高網絡育人能力,做好互聯網時代的青少年思想引領。家庭在教育強國建設中不能缺位,家長也要適應新時代育人環境的變化,提高網絡育人的意識與能力。
未成年人是名副其實的“網絡原住民”,網絡覆蓋了未成年人的學習、社交、消費、娛樂各個方面。共青團中央等發布的《2021年全國未成年人互聯網使用情況研究報告》顯示,未成年人網民數量達到1.91億,觸網率達到96.8%。未成年人德智體美勞各方面的發展都和互聯網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在互聯網發展初期,很多家長對未成年人使用網絡有較強抵觸感,總認為網絡是洪水猛獸。隨著互聯網的廣泛普及,未成年人觸網率越來越高,家長們大多能接納孩子使用網絡,但是在網絡育人方面尚存在意識不強、水平不高、方法不新的問題。
首先,家長網絡育人意識不強。一些家長只想看到孩子在網上學習,不想讓孩子在網上娛樂,認為只有學習才能發揮網絡的教育功能,把網絡的育人功能局限于學習知識,忽視網絡對未成年人思想、人格、精神素養等多方面的影響。事實上,無論是網絡上的學習、社交還是娛樂,都具有教育功能。即使是在網上玩游戲、刷短視頻,對未成年人也是有一定教育功能的。缺乏網絡育人意識就會只看到未成年人在網上娛樂的一面,看不到背后的教育價值,更難以及時加以正確引導與教育。
其次,家長網絡育人水平不高。有的家長雖然認識到網絡具有教育價值,但自身缺乏網絡育人能力,不知道怎樣通過網絡發揮教育作用。有的家長在對待孩子的網絡使用上仍然以堵為主,或重視保護、忽視發展,對家庭教育促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規中要求家庭承擔的對未成年人網絡保護、網絡素養培養的責任缺乏相應落實能力。有的家長自己總玩手機和電腦,卻不允許孩子玩,也不知道電子產品上的未成年人模式如何設置。對于相關法規及國家剛剛公布的《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家長需要加強學習和了解,同時在家庭網絡使用上努力創造平等、信任、共同探討的氛圍。
再其次,家長網絡育人方法不新。很多家長缺少網絡育人方法,在使用網絡上甚至不如孩子,表現在家庭教育上就是嘮叨多共情少、限制多陪伴少,忽視未成年人對網絡的天然親近感,不善于把家庭生活、家庭教育與網絡結合,仍然沿用傳統育人方法,對網絡育人方法感覺抵觸或陌生。有的家長與孩子談網絡話題也常以負面認知為出發點,一張口就站在孩子的對立面,使親子溝通陷入僵局,更難以用孩子喜歡的網絡育人方法進行思想引領。
提高網絡育人能力,不僅是新時代推動教育強國建設的需要,也是提高家庭教育效果的需要。面對數字一代,家長們必須提升網絡育人能力,才能更好地把家庭養育與孩子的成長結合起來。建議家長們注重從四個方面提升網絡育人能力。
一是主動融入全員育人的共同體。家庭、學校、社會是協同育人的共同體,家長要主動融入到這個全員育人的共同體中去,形成教育合力。尤其要主動與網絡“和解”,用好網絡資源構建家校社育人的“同心圓”。例如,孩子喜歡刷短視頻,家長不妨借用短視頻豐富的資源來給孩子做些引導,例如引領他們對閱讀的興趣,在新聞事件中認識世界,在感受文化魅力時愛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些都是發揮網絡教育功能的好方法。
二是強化網絡教育意識。網絡育人能力主要是通過網絡技術、網絡資源、網絡環境等對孩子進行教育的能力,家長具有育人意識是基礎。利用網絡資源或技術等對未成年人成長加以引導,把網絡負面因素轉化為正面因素,就是育人能力的體現。例如,網絡上青少年出走、自殺等新聞,可能對孩子產生負面影響,使有些孩子產生焦慮甚至效仿。具有網絡育人意識的家長,就會和孩子一起討論這些網絡信息,引導孩子在良莠不齊的網絡資源中“突圍”。
三是重視網絡育人的“雙主角”。既要重視家長的作用,更要重視未成年人的作用。網絡時代交互式的傳播方式,使未成年人更喜歡平等、開放、民主的教育模式,家長要重視培養孩子的主角意識,鼓勵孩子成為網絡生活的小主人。例如,家長可跟隨孩子的興趣,向孩子學習使用網絡資源或技術;當孩子與家長談起游戲,向家長推薦短視頻、網絡小說時,家長也可以積極與孩子交流探討。
四是重視未成年人的生活視角。網絡育人能力雖然離不開網絡,但是也要與未成年人的現實生活很好地對接。重視兒童視角與生活視角才能讓網絡育人更有效果。兒童視角就是尊重未成年人的認知特點與成長需求等,從未成年人的思維與視角出發去選擇網絡育人的內容與方法;生活視角就是要把線上生活與線下生活結合起來,網絡教育的內容與方法要扎根未成年人的生活,不要成年人“自說自話”,要使未成年人在受教育的過程中產生情感共鳴。網絡游戲、動畫片、短視頻、流行音樂、劇本殺……很多內容家長可能并不感興趣,但這是互聯網時代孩子們的生活,貼近孩子們的生活才能更好地提升網絡育人的效果。
(作者系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員;本文系共青團中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重大項目“新時代少年兒童政治引領機理與方法研究”階段性成果)
《中國教育報》2023年12月03日第3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