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的基礎教育在邁向高質量發展的路上‘靜悄悄’地前行”“這里的家長心態平和”……
日前,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克拉瑪依市采訪時,記者感受到,這里的教育沒有喧囂,沒有“內卷”,大家都在安安靜靜地辦學,奔跑在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構建良性教育生態,我們足足花了10年時間。”克拉瑪依市政協黨組成員、副主席,市教育局黨組副書記、局長李國蓮介紹,10多年前,克拉瑪依市也存在學校間激烈競爭、搶生源、家校協同不得力等現象,教育改革面臨較大阻力。面對這種情況,克拉瑪依市下決心推動教育轉型,努力營造良好教育生態。
克拉瑪依市良性教育生態是怎樣形成的?又是如何助力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的?記者進行了深入調查采訪。
怎樣讓教育政績觀“保駕”良性教育生態
——樹立正確的教育政績觀至關重要
“有次,一位市領導到一個區檢查教育工作,當區委領導向其匯報高考分數情況的時候,一開口就被這位市領導阻止了,稱這不是她想了解的內容。”李國蓮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講起這樣一個故事。
她說,市領導這樣做,就是怕當地領導過度關注高考成績。在克拉瑪依市委、市政府的領導們看來,全市學校都在為培養人才作貢獻,這不是一次高考成績就能夠囊括的。
市領導的這種理念深深影響到全市教育系統。牛瑞鋒2021年從外省來到北京師范大學克拉瑪依附屬學校擔任校長。“上任后第一年高考結束,我在辦公室等著市教育局給我打電話,以便去局里匯報學生高考情況。”牛瑞鋒說。
讓牛瑞鋒沒想到的是,連續等了三天都沒接到電話。很是不解的他主動打電話到教育局詢問,市教育局說,不需要匯報。
高考錄取結束后,克拉瑪依市所有學校都是靜悄悄的,沒人宣傳。不僅看不到拉橫幅的,也看不到學校張大紅榜的,家長們的朋友圈也沒什么人發消息。
“是考得不好嗎?”記者問李國蓮。“當然不是,雖然成績很好,但我們覺得沒有必要宣傳,不要去強化高考成績,因為這是一個自然而然的結果,我們更注重教書育人的全過程。”李國蓮說。
這些年,克拉瑪依市的教育生態之所以良性發展,與市委、市政府的教育政績觀息息相關。
“我們采用發展進步的眼光看待和評價學校,這種理念得到市委和市政府支持與肯定,市委和市政府也以同樣的理念評價全市教育,從而形成良性的教育生態。”李國蓮說。
在克拉瑪依市,是沒有諸如高考升學率一類的指標和“要求”的。同時,克拉瑪依市對生源實行大數據管理。一旦生源發生變化,教育局立即動態調整學區,科學劃分。沒有人找局長,找市領導。孩子上哪所學校按照規定來,公平公正,公開透明,社會監督。克拉瑪依市的招生季也特別清靜。
“我們的招生錄取公開透明,社會公眾不用擔心。”李國蓮笑著說,在克拉瑪依市,招生季時,市教育局和學校領導的手機隨時可以打通。
正是因為有正確的教育政績觀為教育生態良性發展“保駕”,所以克拉瑪依市的教育局局長、校長,從上到下,都形成了共同的教育價值觀:創辦適合每個學生發展的教育。
怎樣讓教育資源“護航”良性教育生態
——下足功夫打好優質教育均衡牌
“克拉瑪依的學校都挺好的,學校條件和師資隊伍很均衡。”克拉瑪依市第一中學家長帕提古麗對記者說,“我的孩子從小就在家門口的學校上學,沒挑過學校,學校之間沒什么差距。”
不止一位家長這樣對記者說。在克拉瑪依市采訪,記者隨機詢問了多位家長和市民,大家都表示學校差距不大,學校之間各有特色,都是優質學校。
走進克拉瑪依市康城小學,整潔美麗的校園,充滿現代氣息的教學樓,孩子們在校園里嬉鬧,整個校園生機勃勃。記者采訪發現,在克拉瑪依市,無論是中學還是小學,一流教學設備為學生創造了良好的學習環境。
克拉瑪依市所轄四區,在2013年就成為新疆首批通過國家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督導評估驗收的縣市區。說起學校的硬件建設,市教育局三級調研員傅學宏說,從2004年開始,克拉瑪依市就出臺了高于國家標準的學校硬件建設標準,2004年到2012年,克拉瑪依市8年時間共投入100多億元資金用于學校硬件建設,極大改善了學校的辦學條件,讓學校邁入現代化發展階段。
在辦學條件實現高水平建設目標后,克拉瑪依市提出了“為成就每一個學生而努力”的內涵建設目標。“完成基本均衡后,我們開始思考內涵發展與教育本質問題,推進教育轉型。”李國蓮說。
2013年11月,克拉瑪依市正式啟動教育轉型工作,以克拉瑪依市第一中學為起點,推行新高考模式下選課走班模式改革,之后,逐步在全市推開。
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無疑是教育內涵發展的關鍵,也是衡量優質教育資源是否充分的重要指標之一。克拉瑪依市對教師隊伍建設進行深入改革,在抓教師隊伍建設時,非常注重教育規律。
“我們把教師招聘權下放給學校,學校根據自身發展和課程設置需要,以及教師結構來招聘教師,確保招來的教師是學校所需要的。”克拉瑪依市教育局黨組成員、督導室主任張增勇說,“我們把教師的引進、培養、管理、使用等權力全部給到學校。”
在群眾監督下,各學校制定公開透明的政策,根據特色課程需求引進師資,根據課程設置招聘教師。教師學歷達標率達到100%,專業對口率達到100%。克拉瑪依市建起了一支結構合理、專業能力強的教師隊伍。
有了優質的教師隊伍,還需要有人來領航。以校長職級制改革和組織結構變革為突破點,中小學校長的“官帽摘了”,校長崗位由過去的行政化轉向職業化,成為學校管理專業人士,從而激發了學校濃厚的專業與學術氛圍。教育生態變了,教師的主人翁精神和內生動力激發了出來。
“我在這里工作10年,40歲評上高級職稱。克拉瑪依市為教師和校長開辟了干事創業的平臺,讓我們能實現自我價值,工作起來很有成就感。”教師范存美說,10年里自己參加各類培訓活動達25次之多,有力助推了專業發展。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克拉瑪依市還十分注重對教師的包容與理解、鼓勵與肯定,讓教師實實在在感受到被尊重。“評優評先沒有學科偏見,這讓我特別滿意。”范存美說。正是因為確保一線教師利益最大化,克拉瑪依市的許多優秀教師都樂意選擇留在一線工作。
“不同的教育文化和制度,會培養不同的教師隊伍。”李國蓮說,良好文化和合理制度能讓教師隊伍充滿和諧關系,這也是良好教育生態的重要組成部分。
怎樣讓家庭教育“助力”良性教育生態
——著力打造家庭教育“升級版”
就在記者采訪的時候,100余名教師正參加克拉瑪依市教育局舉辦的“學習科學指導師”培訓。與過去家庭教育指導師培訓不同,這次的主題是讓教師掌握方法,以引導家長正確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并通過教師對家長的指導,消除家長對孩子學習成績的焦慮。
“我們從2008年就開始進行家庭教育指導師培訓,15年來,讓全市教師的三分之一成為家庭教育指導師,其中,校長、班主任、骨干教師、心理教師實行了培訓全覆蓋。”克拉瑪依市教育局家庭教育指導中心副主任楊艷說。
楊艷將“學習科學指導師”培訓班稱為家庭教育指導的“升級版”。
“教育到了高質量發展階段,學生能否學會科學地學習,家長能否科學地指導十分關鍵。”楊艷說,克拉瑪依市通過培訓“種子”教師,再帶動其他教師,最后由掌握學習科學知識的教師培訓、指導家長,從而讓家長轉變觀念,消除其對教育的狹隘理解和認知。
采訪中,記者發現,家長都很愿意重新認識孩子、愿意和孩子一道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并在教師指導下,學會科學地化解家庭教育矛盾和焦慮。
劉靜是八年級學生劉泊序的媽媽。“學會了和孩子溝通的方法后,孩子明顯自信了。老師也教會我去鼓勵孩子,多看孩子優點。看到孩子的進步,我很開心。不太在意孩子的分數,沒有給孩子那么大壓力。”劉靜說。
劉泊序是個愛看書的孩子。2023年暑假,他說想去北京,把課本上學過的東西要親眼見一見、親手摸一摸。劉靜在與老師溝通后,花10天時間帶孩子去北京游學。劉泊序全程自己規劃,給母親當解說員。爬長城,衣服濕透了,擰出水來,劉泊序依然不放棄。這讓劉靜看到孩子的另一面。
劉靜的這些變化,得益于克拉瑪依市對家庭教育的高度重視。2008年,克拉瑪依市成功將家庭教育納入全市的公共服務體系當中,家庭教育建設由此邁入規范化、科學化、現代化全面發展新階段。
“克拉瑪依市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目標實現后,開始向高位均衡和高質量邁進,這個時候,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凸顯了出來。”李國蓮說,“除了設立市家庭教育研究指導中心,克拉瑪依市各區也成立了家庭教育指導機構,社區也成立相應機構,各幼兒園和中小學都成立了家庭教育指導站,年級和班級都成立了相應機構,任課教師都參與到家庭教育工作體系中來。”
克拉瑪依市健全與完善了學校和社區共同參與指導家庭教育的運行機制。以系統設立“家庭教育指導站”和建立“班級家庭教育指導委員會”為突破口,全面建立了具有現代意義的學校指導家庭教育的科學體系。建立健全了社區指導機構,充分利用社區資源,開展形式多樣的家庭教育指導活動,實現與學校指導的有機銜接,逐步建立起“家家有指導、人人有內容”的社區家庭教育指導機制。
記者了解到,通過家庭教育系列工作,家長們逐漸成長為骨干家長、家庭教育志愿者,主動參與講座、菜單和作業的設計,在各項教育工作中發揮出了積極的能量,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的教育治理新格局,構建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良好教育生態。
“家庭教育帶給家長的不僅僅是教育理念的轉變,更為重要的是和學校形成了共同的教育價值觀和未成年人成長觀。”李國蓮說,“這些觀念的形成,成為全市良性教育生態重要的‘助力’。”
怎樣讓評價改革“引領”良性教育生態
——重新構建科學公平的教育評價體系
良性教育生態靠什么來“引領”呢?教育評價這個“指揮棒”少不了。
“我們用發展性評價來評價學校辦學質量。”李國蓮說,“過程性評價全面落實,不做結果性評價。不看出口‘絕對值’,而看入口時生源質量,增值性評價客觀公正,引領學校更多關注自身特色和發展。”
克拉瑪依市還充分利用基礎教育質量監測手段,促進評價改革,引領學校通過監測報告來關注教育熱點和重點。
克拉瑪依市建立了德智體美勞全要素的基礎教育質量監測體系,形成了“評測工具研發—監測組織實施—數據精準分析—報告生成反饋—結果應用改進”的閉環工作機制。全市每年抽樣近3萬名學生參加監測,圍繞評價的7個維度,將指標數據化,建模形成“五級十類”數據分析報告。報告通過對各監測維度發展情況的系統科學分析,建立“問題清單”和“增值清單”,強化數據結果的應用,推進學校對比分析歷年數據,為學校診斷與改進教育教學工作提供了實證數據,也為教育決策提供了科學依據,改變了單純以學生學業成績評價中小學教育質量的傾向。
“我們只做分項評價,德智體美勞,不做綜合性和結論性評價,防止綜合性評價被學校拿來考核教師和評價學生。”克拉瑪依市教育局質量監測中心負責人吳勇說。
通過監測報告,學校和教師還有學生可以看到自己發展性和增值性情況,看到進步的幅度,從而讓學校把焦點關注在改進上。這樣,學校自己與自己比,只要朝前發展,就會得到肯定和鼓勵。
“‘十二五’以來,克拉瑪依市教育在實現基本均衡發展的基礎上,以‘創辦適合每一位學生發展的教育’為價值引領,緊緊圍繞‘加速推進教育現代化’這一主線,全方位推進教育領域綜合轉型變革,從而形成‘高質量,有特色,多樣化,可選擇’的辦學格局。”李國蓮說,特色化、多樣化發展的學校之間沒有可攀比性。克拉瑪依不進行功利化評價,評價的標準關鍵是看學生發展不發展,不是僅看成績,而是要看是否全面發展。
在這樣的理念引導下,學校對教師的評價也進行了改革。
“學科成績評價不作為唯一指標,學校不評價個人,只評價團隊。”克拉瑪依市第一中學校長陳冬對記者說,“不在乎教師帶的哪個班、哪個學科,我們看重團隊協作的力量。”
克拉瑪依市第一中學取消了文理科單獨評價,進行捆綁式評價,評價團隊的協作力以及和諧發展情況等。“評價導向就是建立一個合作協作、共同發展的團隊。這個團隊所有成員資源共享、共同發展。好辦法,好點子,全部共享。評價改革后,學生間和教師間的競爭意味減弱,避免了惡性競爭現象發生。”陳冬說。
教師對學生的評價觀也開始扭轉。
克拉瑪依第一中學高一年級部主任趙鳳芳說:“作為老師,我們要關注每個學生在原有基礎上的成長,自始至終強調不放棄每一個學生。我們讓學生只跟自己比,實現自我成長與發展。”
科學正確的評價觀在克拉瑪依漸漸地影響了越來越多的人。家長的觀念也隨之變化。
一個學生高考成績比較理想,面對很多選擇,她選擇了動物醫學專業。“她喜歡農學,對小動物感興趣,孩子很清楚、很客觀地知道自己想干什么。”家長說,“學校不為所謂名聲去勸孩子改志愿,而且認為孩子有獨立思考能力。我認為,孩子接受的教育是成功的。”
陳冬感受最深的是,評價改革后,學生更熱愛學校,對學校感情特別深,師生關系變了,變得特別融洽。學生學習方式變了,自主性和潛力得到挖掘。思政課變了,全員導師制,人人都做思政工作。德育融合課程、學生自主管理帶來了學校新面貌。
牛瑞鋒說,在正確評價指揮棒的引領下,學校之間是合作關系,不是競爭關系。教師輪崗交流工作都是由各學校校長坐在一起商量,達成有利于各學校發展的一致意見即可。所有學校的目標和使命都是一致的:那就是把克拉瑪依的教育越辦越好。
談及克拉瑪依市10年來的探索和實踐,李國蓮很是感慨:“良性教育生態猶如沃土,不僅能夠增強教育體系的整體性、協同性,而且能夠切實推進教育高質量發展。我們將一如既往,把營造良性教育生態擺在重要的位置上。”
鏈接
克拉瑪依市教育基本情況
目前,克拉瑪依市全市有小學26所、中學19所,學生人數69589人。全市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鞏固率穩定在100%;初中入學率達100%,鞏固率在99.9%以上;高中階段毛入學率保持在99%以上。
《中國教育報》2024年01月18日第4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