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引全國62所高校學生到西店,收到全國百余名大學生的畢業論文,征集設計方案210項,為西店經濟發展和品牌打造提供了新思路,西店鎮成人學校這個‘助推器’作用發揮得真不錯。”浙江省寧海縣西店鎮領導連連贊嘆。
基層成校如何破解與地方經濟融合的“兩張皮”難題?如何成為地方經濟發展的“助推器”?這是西店鎮成人學校校長盧繼青一直思考的問題。西店鎮成人學校(以下簡稱“西店成校”)結合鎮情實際,圍繞“共建平臺、共享資源、共同發展”理念,積極探索“成校+”共建共享多元服務創新路徑,以黨建引領、校地合作、職成協同、產教融合、文化賦能等為主要內容建設共享平臺。
聚焦轉型痛點,助推更有高度
“企業要以精益理念為主,構建標準化的流程,完成各大系統之間的無縫鏈接與集成,打通設備信息流、生產流、BI數據流,實現精益化、信息化、自動化的結合,從而推動精益的持續閉環改善。”寧波祈禧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方曙光在企業職業經理人俱樂部沙龍上這樣分享道。
職業經理人是企業經營管理隊伍中的高端人才和領軍人才,是推動企業發展和轉型升級的重要力量。受西店鎮政府委托,由西店成校牽頭,建成省內首家職業經理人俱樂部,俱樂部由規上企業高管組成,目前會員已有近百家,總部就設在西店成校。
依托俱樂部,西店成校搭建起“成校+基地”產業賦能共享平臺,實現社校企聯動教學、企業高管集聚共研、會員企業抱團互助,為西店企業提供“頭腦風暴”的平臺,目前已舉辦職業經理人沙龍百次之多,孵化出一批又一批優秀的職業經理人。不久前,浙江省職業經理人協會公示的第十屆浙江省杰出、優秀職業經理人名單,全省30個席位,西店鎮就占了2席。
“西店民營經濟非常發達,擁有大小企業5000余家,在產業轉型升級浪潮中,西店成校通過‘成校+基地’平臺,推動區域企業抱團發展,同時精準聚焦地域經濟發展需求,以教育賦能產業,全面提升企業綜合競爭力,為西店鎮的工業經濟轉型升級注入強勁動力。”西店鎮相關部門負責人說。
聚焦人才引育,助推更有精度
2023年,西店成校相繼與臺州職業技術學院、寧波市四明職業高級中學等簽約,搭建“成校+高校”“成校+職校”校地合作平臺;主動對接寧波市社科院終身教育研究基地,使寧海研培中心成功落戶西店成校,開啟了高端智庫與基層成校合作的先河。
經濟要發展,人才引育是關鍵。在西店成校有一支很有名的“企·智”教師團隊,他們由高校、職校、成校、企業和專業咨詢機構的人員共同組成。近兩年,該教師團隊構建了垂直分級的培訓體系,從原來單一的專業師資直接培訓模式,改變為“專業師資—企業內部培訓師—企業職工”的三級垂直分類培訓體系,開發了“企業數據化品質管理”“小微企業全息培訓”等課程,開展兩周一場專題培訓、一月一個研討沙龍、一季一次現場診斷、一年一場高峰論壇。西店成校還根據企業實際需求,將以往“大鍋菜式”培訓改為“私人定制”“訂單式”培訓,職工可以自主“點餐”培訓,提升培訓的有效性。
像這樣,西店成校通過平臺賦能,根據培訓需求和培訓對象的不同,組建了若干個與不同高校合作的教師團隊,開展各類社會培訓,如與寧波電大寧海學院合作舉辦村干部大專學歷班、與浙江師范大學合作開展“共同富裕”領頭雁培訓班、與寧波垃圾分類學院寧海分院合作舉辦全鎮垃圾分類全員培訓班等。
在豐富的教學資源和專業的教師團隊引領下,西店成校為西店鎮共同富裕培育了各行業的“領頭雁”隊伍,促進了西店鎮人才振興建設工作。
聚焦鄉村振興,助推更有效度
鄉村振興是鎮域經濟社會發展繞不開的“拼圖”。近年來,西店成校依托“成校+黨校”鄉村振興共富平臺、“成校+禮堂”社會運行共治平臺等,以黨建引領,成立“長三角社區教育服務鄉村振興”發展共同體,助力村民和鄉村發展產業。
“一方面,我們大力開展電商自媒體運行、楊梅修剪和栽培、新型農機應用、農民直播帶貨等農村實用技術培訓;另一方面,積極開展養生與健康、家風家訓、數字掃盲、戲曲舞蹈等老年教育。”西店成校相關負責人介紹道。2023年6月,西店鎮“文化禮堂經理人”培育基地落地西店成校,并專設了文化禮堂研培中心,首批7個村為項目實驗點。
“文化禮堂經理人”培育基地是西店成校在鄉村振興中積極釋放多元化能量的縮影之一。西店成校聯合第三方運營團隊,打造“成校+禮堂”社會運行共治平臺,西店成校為主陣地,各行政村的文化禮堂為載體,結合嶺口村、鐵江村、洪家村、紫江村、溪頭村5個村級老年大學教學點和“盡孝驛站”企業老年大學教學點,推進多元化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源源不斷地為農村提供持久的發展動力。
2023年,西店成校還聯合高校、政府、企業、村社成立“大學生聯合畢業設計研究院”,以“畢業設計出題、領題、設題、答題”為主線,讓高校設計資源落地鄉村。2023中國大學生聯合畢業設計活動吸引了全國62所高校的百余名大學生參加,收到全國大學生畢業論文141篇、設計方案210項,其中6件作品與企業、鄉鎮進行落地簽約。
“聯合畢業設計”活動借助畢業生寫論文、做畢業設計的契機,將設計人才與地方發展的各項需求相銜接,深化產教融合,促進了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賦能地方發展。
《中國教育報》2024年03月05日第7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